文·本刊特約專欄作家 黃鳴
只有有危機的企業,沒有有危機的市場。危機已見底。其實國內經濟沒有特別大的下滑,只是出現了較大的波動,目前處于回暖階段,從房地產及很多企業的快速增長便能看出。國際市場目前要應對貿易保護,有些行業受影響比較嚴重。
危機的出現其實是件好事,起碼能教育企業——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從產業角度講,新能源及傳統產業實施綠色經濟,這是一個趨勢。各國及企業都非常重視這一點。制造業、服務業等產業的格局調整已初現端倪,像IBM把自己的制造業賣掉,很多大企業也都在整合,而整合的最大理念就是“綠色”。
未來的企業競爭重點是在綠色產業的解決方案上,連城市的規劃都已加入進來。中國的高鐵建設實際上已先期加入國際競爭中。美國是技術先進的國家,雖然美國高鐵不發達,但支線航空卻非常發達。未來,中國會大力發展城際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高速交通雖然建設很快,但與中國人口的總量比,還是有些不完善。
國家交通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城市建設結構之間要互補,這會使中國更具有競爭的優勢。城市要變綠、國家要變綠,等一切和綠色產業有關系后,各方面才會比別人更強。
目前,環境產業的節能環保改造還存在很多問題,中國的資源及環境能耗是日本的9-11倍,很多大型企業今后對綠色節能環保產業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誰做得早,誰就快速發展;誰做得晚就會被淘汰。與綠色環保、農村經濟、生態城鎮有關聯的一切建設,都是在拉動內需。
節能產業必須要能真正商業化,符合市場經濟、符合能源發展的要求,不能一直靠政府補貼來發展。靠政府補貼發展起來的沒有一個企業是成熟、健康的。因為隨著政府的各種政策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發展會極不穩定,一會兒“上天”,一會“入地”。每一個產業、企業都必須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路徑。
現在,綠色環保產業整體發展呈逐步上升趨勢,其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我覺得有些產業是靠機會,但機會主義從來不會長久。靠機會起來的絕對不會再能靠機會一直持續下去。不能說靠機會起來的是錯的,但如果機會主義者養成了固定的模式及思維,那就一定會出問題。企業應該學會自立、自救,要研究出一個能在行業、市場或者政策的變化下應急的各種預案,這才是企業家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我認為節能產業并沒有受到太多的經濟危機的影響,其實節能產業不是復蘇問題,而是發展、爆發的問題。節能產業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有機會快速發展。目前大部分的企業在能賺錢時有幾個會想到節能呢?
企業的節能改造、降耗改造、傳統產業的改造和解決材料及技術的供應商,他們在危機來到時應該有更快的發展,絕不能等、靠、要……全世界的節能產業都養成了一個壞習慣——等待。
如何大規模發展節能產業,外部一直僅限于呼吁、宣傳,并沒有實質性的作為。另外,光能、光伏產業政府的導向性很強,尤其是光伏。光能與常規電能的差距不大,對于未來市場化的發展會更健康。光伏的波動性大些,更難走些。
在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其實我最關注、關心的還是企業自身的發展。太陽能整個行業只有突破自身的限制,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皇明太陽能的品牌發展一定要走從上到下的路徑,我們就是要打造中高端的太陽能產品。未來的機會非常廣闊。我們就是先鋒,先鋒從來不怕被別人超越,就怕自己把自己打敗了。先鋒在前期摸索發展時會有一些盲目性,但因為我是科研出身,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我覺得,未來的新能源、新經濟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市場化。改革開放前30年,我們學的是波士頓、紐約這些超大型城市的發展模式。但這些超大型城市自身的耗能、污染的排放、交通、人的生活品質等非常有問題,我們需要快速轉型,新建的城市從現在起,一定必須關注綠化,節能減排,不能再繼續建設垃圾建筑。綠色房地產在中國的未來有著巨大的商機。
現在,我最擔心的問題是未來我們還繼續蓋“垃圾房”,各種工廠還繼續搞大規模的重復建設。我真不希望中國再用30年的時間去接受節能環保方面的教育。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大力發展鋼鐵、電力等產業,每個行業每年都會出現一些壞的財富榜樣,每一個財富榜樣身邊都會有前仆后繼的犧牲者。中國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什么時候能學會理性分析,去認真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藍海戰略是最好的資源共享,紅海戰略是最大的資源浪費,會導致各方面的產能過盛。很多企業家跟了一輩子的風,別人做什么就跟著做什么。如果總是這樣的跟風經濟,那么我們經濟的自身發展一定會出現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