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樂英
“三多”代表胡昌林
■江樂英
“人大代表就是要多走訪選民,多為百姓說話,多為群眾提建議意見。”
胡昌林,嘉善縣十三、十四屆人大代表,西塘鎮華聯村黨支部書記。他是這樣說的,也一直以實際行動實踐著他的“三多理論”。
他說,多訪、多說、多提,是他履行代表職責的法則,也是他贏得選民信任的法寶。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人大代表也一樣,絕不能當閉門代表,一定要多走訪選民。這是胡昌林履行代表職責的第一條法則。
胡昌林一直告誡自己,雖然長期生活和工作在農村,對基層比較了解,但選民是代表扎根的土壤。長期以來,他習慣于把走訪選民、聯系群眾作為自己的工作常態,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記滿了群眾的意見和訴求。每到人代會前夕,他在上門走訪的同時,還常常針對某些民生問題或擬提交的意見建議召開座談會,積極征詢群眾意見建議。
東匯村和胡昌林所在的華聯村同在一個大選區,在走訪中,胡昌林了解到這樣一個情況:縣政府提出了五年內完成撤渡建橋任務,可和尚塘由于河面較寬、涉及人數少等原因,政府決定只撤渡不建橋,當地老百姓對此意見很大。該村老支書王毛觀說:“這個渡口是和尚塘兩岸百姓的交通紐帶,周邊100多個羊毛衫加工戶的原料、成品都要從這里運往上海。現在沒了渡口,從魏塘方向繞道得多走30公里的路程,這不是給我們老百姓添麻煩么?”村里的一些群眾多次到有關部門反映情況,但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
胡昌林得知這一情況后,專程去東匯村召開座談會,全面深入了解情況。隨后,他向縣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于要求加快西塘東匯村(和尚塘)至丁柵中聯村撤渡后的道路交通建設的建議》。他指出,渡口要撤,但得保證道路暢通,不能影響了周邊百姓的正常生產、生活。
與此同時,他還多次與縣人大常委會及有關部門進行聯系,在縣交通局及西塘鎮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建成了一條由東匯村通往紅旗塘北岸的5米寬的水泥路,從根本上解決了東匯村及鄰村百姓交通不便的問題,也結束了幾百年來兩岸百姓靠擺渡出行的歷史。
胡昌林就是靠走得勤、訪得多,才了解到許多基層百姓的實際情況,然后再有針對性地為他們傳達民意。

比如說,華聯村開發項目很多,有很多被征地農民,可縣政府出臺的安置政策因為涉及面太窄,一些還未到享受養老保險年齡的中間段群體在得不到補償的情況下還得繳納1—4年的統籌養老金,被征地農戶認為不合情理,很難接受。為此,在縣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胡昌林提出了《關于切實維護失地農民利益,加快推進征地安置政策改革的建議》。他的這條建議得到了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取消躉交1—4年個人統籌金,允許失地農民二次選擇養老金安置等政策,使失地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然而,中間段人群的生活保障問題仍未徹底解決。最近,在縣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前夕,胡昌林又開始忙著就失地農民保障問題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選民意見、建議,準備在明年人代會上就如何繼續完善被征地農民安置政策方面的問題,再次提出他的意見。
胡昌林履行代表職責的第二條法則:絕不能當“啞巴”代表,要當“多話”代表,多為百姓說話的代表。
每次人代會期間或閉會期間的代表活動,作為代表小組組長,胡昌林都積極帶頭發言,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發言時,每每講到關系群眾利益的民生問題,他總是免不了語氣激昂,代表們都稱他為“中心發言人”。而他總是笑笑說:“我只是代表老百姓多講些話。”
新農村建設,是人大代表關注的熱點,貧困村扶持問題又是其中爭議激烈的熱點問題。有代表認為,貧困村的扶持,是個無底洞,一直“輸血”財政受不了,會影響其他民生事業的發展;有代表認為,財政不“輸血”,貧困村將更窮……
胡昌林對此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調查研究,在2008年初的縣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他在小組審議時就“輸血”、“造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贏得了一片掌聲和廣泛的認同。他說:“對貧困村的扶持,單靠有限的‘輸血’不能擺脫貧困。‘輸血’,能解一時之貧,但不能解長久之貧,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政府應該采取‘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辦法來解決貧困問題,鼓勵和支持貧困村找到‘造血’的途徑……”在代表們的肯定下,他領銜提交了《關于繼續加大對貧困村扶持力度的建議》,要求政府繼續給予貧困村適當的直接“輸血”;因政策因素影響村級集體經濟收益的,政府應當按照實際情況予以適當補助,進行間接的“輸血”;幫助“造血”是擺脫貧困的出路,政府應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補助等多種渠道幫助貧困村發展二、三產業來增加貧困村的經濟來源。
在胡昌林等代表的積極建言下,嘉善縣政府對貧困村的扶持工作很快有了新舉措。當年6月4日,縣政府辦公室出臺了《嘉善縣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扶持資金補助辦法》,并由縣財政建立扶持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專項資金。這一政策的出臺實施,堅定了胡昌林為百姓代言的信心,更使身為村支書的他深受鼓舞。
“要多為群眾提意見建議,而且要多提有水平的意見建議。”這便是胡昌林履行代表職責的第三條法則。他覺得,為民代言并不是簡單的“傳話筒”,而應是理性的“過濾器”,所提的意見和建議不僅要順民心、合民意,更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縣十四屆人大以來,胡昌林共提出意見、建議14條,其中閉會期間5條,解決了一些當地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
2007年7月,在代表小組審議上半年縣政府工作報告時,胡昌林針對農村養老保障問題,提出了《關于探索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議》。他認為,目前嘉善縣老齡化程度逐年加劇,70%的老人分布在農村,孤寡老人和“空巢”家庭不斷增多,這些老人靠子女和土地來養老的難度越來越大。他建議政府要盡快建立新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按照“低門檻準入,低標準享受”的原則,采取以“個人繳納為主,政府財政補助為輔”的方式,保障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他的建議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8年政府出臺了《嘉善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辦法》,全面展開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登記工作,將沒有養老保障的農村居民全部納入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據了解,這項制度的實施,將惠及全縣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未享受各類社會保障待遇的所有城鄉居民,使他們的老年生活有了一定保障。
此外,胡昌林還提出了《關于加強對企業污水排放的監督力度》、《關于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的建議》、《關于“強村計劃”項目盡快實施的建議》等等。對自己提出的意見、建議,他還常常進行“回頭看”,看看政府到底解決了多少、落實了多少,如果沒能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的,他便鍥而不舍,繼續就此問題提出更切合實際、更有說服力的意見、建議。
多年來,胡昌林提出了一系列高質量的意見、建議,為老百姓帶來了實惠、解決了困難,更增強了胡昌林履行代表職責、積極為民代言的信心和決心。他多次被評為“五好代表”,他所在的西塘第二代表小組也被評為“先進代表小組”。
胡昌林坦言,當好一名人大代表,當一名走進老百姓心坎里的人大代表,絕沒有捷徑和訣竅可找,只有持之以恒地以行動證明我們對百姓的真心和責任,才是唯一的正道。
言語樸實,但真情顯現,這便是一位基層人大代表的拳拳為民之心。
胡昌林小檔案
胡昌林,擔任嘉善縣西塘鎮華聯村黨支部書記15年來,帶領村民修建了15條水泥村道,2座水泥橋,7座標準機埠,22公里標準溝渠……受到了廣大村民的好評。
其間,他利用區域優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使村民人均收入從不足5000元增至2008年的11400元,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達40多萬元;通過實施“強村計劃”,可增加集體資產1500萬元,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每年將再增加30萬元。他說,今后可以為老百姓辦更多的實事,讓華聯村的村民可以得到更多的實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