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95年6月26日上午,北京首都機場候機大廳人頭攢動,舉步難移,淚眼輕拭,別情依依。領導、同事、家人在為一群即將西行的人送別。他們,就是中央國家機關首批89名援藏干部。
一首謳歌黨的好干部孔繁森的歌曲《公仆贊》,激蕩在大家的心田:“你是公仆,身上凝聚著民族魂;你是大樹,身后成長著大森林。孔繁森,你是一團不滅的火,光焰照后人。”中央國家機關首批援藏干部出發之際,正是全國學習孔繁森的高潮。所有同志都知道,他們將踏著孔繁森走過的道路,邁向雪域高原。可所有同志也都清楚,與以孔繁森為代表的老一輩援藏干部相比,他們肩負著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賦予的新使命,新任務。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西藏,黨中央在不同時期從全國各地抽調了大批干部,技術人員,工人支援西藏。他們忠實地貫徹中央有關西藏工作的方針政策,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與西藏各族干部群眾一起共同奮斗,在百萬農奴翻身解放、萬里高原日新月異的偉大變遷中,矗立下一座座驚天泣神的歷史豐碑,譜寫下一曲曲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他們以自己鮮血與汗水,以對藏族人民深厚的感情,凝聚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的老西藏精神。
改革開放以后,黨中央國務院對支援西藏進行了新的部署,從資金、項目、人力的援助上加大了力度,使古老的西藏與全國一起進入了開發建設的新階段。特別是1 994年召開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了新時期西藏工作的指導方針,制定了由中央國家機關和全國較發達省市對口支援西藏的新規劃,成為加快西藏發展建設的里程碑。按照“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原則,在中央國家33個部委和全國14個省市選派出621名同志,作為首批實施對口支援工作的干部,肩負著讓西藏與全國人民一起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重任,奔赴高原。
89位中央國家機關援藏干部,是從在部委中層層選拔出來的優秀者。從孔繁森同志的身上,他們體會到“老西藏精神”的深刻內涵;從中央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方針的理解中,他們意識到這個“首批”的特殊意義。發揚傳統,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這是援藏工作歷史性轉變的重要時刻,這是西藏發展建設將要進入歷史新階段的重要開端。能作為首選者參與這樣一項偉大事業的起跑,能作為一個踐行者見證古老西藏向現代化的巨大變遷,他們的胸中滿懷激揚的豪情與驕傲。
中央規定援藏干部的年齡為45歲以下,而首批中央國家援藏干部中,超過45歲的有好幾人,年齡最大的張小平同志已53歲。可見,這些同志為了爭取到這難得的機會,下了多么堅定的決心,鼓足了多大的勇氣;更多的同志則是三十出頭的年輕干部,他們中有的剛剛結婚,有的是愛人已懷孕在身,有的還來不及聽到年幼的孩子叫一聲“爸爸”;還有一對夫妻,雙雙加入了進藏的行列……舍家別子,辭離親人,背上行裝,義無反顧。
大家永遠記得十五年前的那個中秋之夜——中央國家機關首批援藏干部進藏后第一次大聚會。誰都沒有見過,高原月亮竟然這么大,這么耀眼,離人間這么近。離家三個多月,是最想家的時候。囤坐在湊份子買來的食品飲料前,大家情不自禁地想唱歌,而唱得最多的是《說句心里話》。唱著唱著,歌詞就做了修改:“來來來——既然上高原,就知責任太。你不援藏,我不援藏,誰來保衛祖圓,誰來保衛家!”
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要說長,來日很多;要說短,稍縱即逝。因為是首批,他們格外珍惜在西藏的每一天,忘我地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并非來“鍍金”,不會混日子;因為是首批,他們在生活上不要照顧,不講特殊,有困難自己來克服,以盡快的融入贏得當地干部群眾的信任與好感;因為是首批,他們積極主動向派出部委聯系,死磨硬泡地爭取項目,爭取資金,爭取一切能給對口支援單位做貢獻的事情,很快讓當地干部群眾了解對口支援的重大意義和實際成效,體會到黨中央和全國人民對西藏的親切關懷。
十五年前的西藏,城鄉面貌和生產生活條件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可各方面比起現在依然是很艱苦的。很多同志都有這樣的記憶;那時候沒有手機。腰里的BB機一響看到是家里人在呼,就為到處找電話急得頭上冒汗;多數單位沒有食堂,工作忙起來顧不上做飯或沒有地方解決,常年吃方便面的結果是讓人以后聞到那個味道就反胃;某一天有病了,受傷了,自己默默去忍受和解決,只有回到家里才給親人提起;沒有暖氣的拉薩寒冬,冰天冒地,厚衣裹身,能到哪個地方洗上一個熱水澡是莫大的幸福……
更讓大家記憶深刻的是在西藏隨時可遇的車禍,某一次下鄉途中,車翻了,人摔了,萬幸沒有骨折受傷,只是作為普通的歷險;而有些同志則沒有那么幸運,原人事部的李惠斌同志,因工作中的一次車禍導致下膠癱瘓,如今還不能站立起來。有的援藏干部,則長眠在這片土地上。
1998年6月,首批援藏干部完成了三年任務,即將輪換。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歡送會。大家驀然回首,突然發現三年時間竟是這樣短暫,發現心中的感情已經與這片神奇的熱土深深地融合在一起,難舍難分,眷戀無比。由于工作的需要,中央國家機關首批援藏干部中有5位同志留下來,繼續第二批的援藏任務,其中由中宣部選派的茍天林同志一干就是10年,橫跨了四批次的輪換,成為工作時間最長的攝藏干部。
珠峰離去,雅江漸遠。回到北京的援藏干部,對工作生活了三年的高原始終魂牽夢繞,情懷心掛。盡蕾時間已經過去十多年,大家的工作崗位有了很大的變化,可依然不變的是濃濃的西藏情結。每年大家都要聚集一起,暢談西藏的往事,關心西藏的發展變化;每當工作中有與西藏相關的事情,他們都格外上心,不遺余力。
在首批援藏干部進藏15周年之際,我們策劃了專題“夢縈西藏”,選擇了中央國家機關部分攝藏干部,請他們講述當年的經歷,抒發心底的情懷。而千千萬萬不同時期的攝藏干部與他們一樣,都是祖國的好兒女,中華的鐵脊梁。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所作所為,記住他們的名字。
在我們采訪和編輯這組稿件的時候,耳邊總會想起由那首流行神州的歌曲《一個媽媽的女兒》: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
她們的名字叫光明。
啊,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名字叫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