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民在西藏時,很瘦。那時的他,“瘦”是最突出的特點。現在他比過去胖多了。
王和民現任中紀委駐商務部紀檢組長。
2006年,是王和民離開西藏多年后第一次前往西藏,西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后去的援藏干部來說,工作和生活條件好多了。他期望,能再有機會去,因為西藏的每一個變化都讓他欣喜。
要了解真實的西藏,一定要到基層去
1995年6月29日,王和民作為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援藏干部前往西藏,擔任西藏自治區紀委副書記。在這支由80多個人組成的隊伍中,他的年齡不算最大,但級別是最高的,正局級。
在飛往拉薩的時候,他在想,這個援藏機會得來不易,是自己爭取的。就在5月的一天,王和民從河南出差回京,正是參加援藏報名的最后一天,王和民報了名,成為中紀委第一個援藏干部。
都說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既是生命的禁區,也是生命的疆場。作為援藏干部,他們來到西藏的主要任務是要發展西藏,同時把反分裂的斗爭放在第一位。要帶著神圣使命在海拔近4000米的雪域高原上工作生活1000多個日日夜夜,對援藏干部來說,是在預支自己的生命。
來西藏前,王和民就知道,在西藏要克服缺氧的第一道關。來前他就做好心理準備,可能會有缺氧反應,可他實在比其他人幸運,一點都沒感到頭重腳輕,只是夜間睡眠不是太好。他迫切地希望了解真實的西藏。
要了解西藏,不能只是呆在拉薩,要到下面去。所謂的“下面”,主要是指離開拉薩和雅魯藏布江沿線的縣和牧民散居區域。西藏面積很大,人口很少,大一點的縣五六萬人,小縣也就幾千人。藏族牧民喜游居生活,哪里有草和水,就趕著牛羊到哪里,所以走在高原上,幾十公里見不到一個人是很正常的。
那時的西藏常常停電。王和民剛去西藏時,自治區分了一套三居室給他住,他想自己是一個人用不了那么大的房間,就把這套房讓給了一個進藏幾十年住房條件不好的同志。他則住在一間小屋子里,用公共廁所。拉薩經常停電,晚上凍得根本就無法入睡,想想北京家中的暖氣,感慨在西藏工作幾十年的援藏干部是多么的不易。拉薩是這樣,下面的情況則更是不容樂觀了,許多地方根本就沒有電。王和民去過措勤縣的一個半定居點,進到一戶人家,這家主人買了一輛東風卡車跑運輸,掙了一些錢,家里擺滿了家電,可是都用不了,因為沒有電。
王和民說,拉薩缺電的情況在羊湖電站建成后,已有了很大改善。
王和民曾來到一戶老百姓家里,這家人領養了一個孩子,女主人躺在墻角處,是患了肝腹水,肚子鼓得很高,沒錢醫治,而且那地方很偏遠,沒有路,平時根本就沒人能走到那里。同行的人把身上帶的所有的藥都拿了出來給這家人。
他還去看了藏區的學校,學生們吃的住的都是那么艱苦,在內地城市人的眼中,那根本一分鐘也呆不住。
王和民還8CE7mxsXAbWeAwTR79rrGA==感到西藏老百姓需要增加商品意識。比如,藏民們因為信教的緣故,他們即便養很多的牛羊都不會賣。政府在這方面一直在給老百姓做工作,希望牧民們不僅自己吃,也可賣,以改善生活。2006年,當王和民再次去西藏時,此時的西藏早已成為世界各地的旅游熱點,藏民們有了較強的商品意識。
王和民說,藏族的老百姓淳樸厚道,只要見到陌生人去他家,即便家境很窮,也會把家中最好的東西拿出來給你吃。
在不長的時間里,王和民就走遍了西藏的7個地區40多個縣。援藏工作結束后,他給中央匯報時這樣寫道:西藏的穩定,首先要解決農牧民的生活問題。
老一代援藏干部每人都是一本書
從1950年18軍進軍西藏開始,近半個世紀以來,從中央機關到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以各種方式,送去了一批又一批援藏者。如今高原上有許多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進藏干部,有的是夫妻長年分居兩地,有的是藏漢通婚留在西藏。他們默默無聞地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王和民接觸了好多這樣的援藏干部。老一批的援藏干部每人都是一本感人的書。過去的援藏干部和王和民他們不一樣,王和民他們是三年一輪換,而過去很多援藏干部的后代也在西藏,是獻了青春獻子孫。老的援藏干部們都有著需要解決的困難,比如孩子到肉地上學問題,年老退休之后想再回到內地,住房如何解決也是一個大問題。還有一些在西藏工作10多年,回到內地工作后,身體不適當調整,這個人說沒就沒了。總之,西藏每一步的發展都凝聚著無數個援藏干部的鮮血和汗水。
王和民談起了自治區監察廳的一位副廳長。當時,王和民剛到西藏時,就是把三居室的房子讓給他住的。這位副廳長也剛從日喀則地區調上來,他上世紀60年代從四川去了西藏,家人在四川,后來孩子也去西藏了。幾十年來,他一個人在西藏,每隔兩三年才回一次四川和親人團聚。王和民能想像得到,這位副廳長在偏遠地區工作的那個時期,生活和生存條件異常艱難,加之長年夫妻分居兩地,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西藏。
有一位在西藏工作10年的援藏干部在日記中記述自己的心情,不禁讓人動容——
“當我躺在床上蜷縮著身子又一次體驗高原反應的時候,我的心飛回家呈——我多想妻子能給我拿一片藥,我多想兒子能給我遞一杯水;我多想牽一下妻子的手,我多想去撫摸一下兒子的頭,哪怕只對他們說幾句話。然而,這一切太奢侈了,這一切都是妄想。”
西藏的蔬菜等食物很匱乏。有一次,王和民出差到縣里,食堂里有幾根發黃的黃瓜,就是他們幾天的蔬菜。在縣里工作的援藏干部和單身的干部們幾個人一起搭伙吃飯,很多縣長縣委書記下班之后就去街上買牛糞,回宿舍燒火做飯。
在王和民他們這批援藏干部之前,曾派過援藏八年的干部,那些干部們一到八年也開始想辦法往回調。王和民在自治區紀委工作,有好些援藏干部請求協調調回內地,王和民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于調走了兩對夫妻回內地。事實上,至今仍留在西藏的龐大的援藏干部隊伍,真正能調回內地的是少數,有的在原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有的已經適應了西藏的生活。
西藏山高路難行,很多時候,危險就會悄悄降臨。這也是援藏干部們所要面臨的。和王和民一同進藏的一位干部就因為車禍而癱瘓。而王和民,也經歷了一次危險。
那是一次從拉薩去阿里的路上,一路上,遇山翻山,遇河過河,在穿過一條湍急的河流時,王和民的這輛車突然熄火,眼見車窗外黃水已過車頂,王和民還未意識到危險的來臨,只是焦急地看著司機在不停地點火,終于車著了,越上了河岸。上岸后,他坐在河邊抽煙時,才想起剛才一幕有些后怕,萬一點不著車,大家從車里都出不來了。
王和民說,西藏現在的變化還包括修了機場和柏油路。原來從西藏到林芝是土路,要走一天的時間,現在已是柏油路。林芝建了機場,阿里也正在建。
藏民心中的親人解放軍
由于消息閉塞,地處偏遠的西藏老百姓家中還掛著毛主席的像,他們對毛主席和解放軍有著深厚的感情。外面的世界怎么變化,他們不知道,只知道遭遇天災后,那些穿著綠軍裝的人會來幫他們。
王和民講了一件事。1 998年藏歷新年,王和民帶著司機從西藏去青海的格爾木,行程1000多公里。1 997年9月之后,藏北地區一直下雪,造成幾十年不遇的雪災。救災的解放軍官兵很快趕到那里。沿途看到在冰天雪地里凍死的牛羊,路面是發亮堅硬的冰塊。夜里,王和民他們到達唐古拉山下面的安多縣,這里海拔4700米。他們準備到縣招待所住宿,但救災部隊已住滿了。不遠處,縣委縣政府的辦公樓里燈火通明,干部們在商議救災事宜。王和民在另一個招待所終于找到一間可以住的房間。有一個營長模樣的軍人來到他們房間問,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可以告訴他們。軍人的臉因紫外線和寒冷而變得黑而紫,嘴唇干裂。招待所給了他們半紙箱牛糞,剛好夠燒一壺水,但點了半天,牛糞因為受潮,點不著,他們把報紙和筆記本都給撕了一起燒都點不著,最后在車上弄了一點汽油才點著。那天的溫度是零下20多度,很冷很冷,再一看,房頂是破的,都能見到天,冰拄子還懸掛在那里。王和民和司機穿著軍大衣又蓋著棉被還是縮成一團睡不著。王和民心里就想,這樣艱苦的環境,那些解放軍在這里救災那么長時間,需要堅強的毅力才能堅持。第二天一看見那些戰士,個個臉上都是干裂發紫。戰士們晚上住在冰窟里,白天則是開著車拉著糧食和飼料,在空曠荒蕪的高原上到處尋找受災的牧民,往往一走就是好幾天甚至是一周才能回來。
那個冰冷的夜晚,讓王和民一生難忘。
而那一路翻越昆侖山,在大雪中艱難行進的感受,讓王和民感到,之后青藏鐵路的建成對于西藏的發展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援藏工作經歷對人生的影響
1998年6月,王和民完成了援藏任務回到中紀委擔任案件審理室主任,2006年擔任中紀委駐商務部紀檢組長。
西藏三年對王和民的影響很大。首先是對人生的影響,那樣艱苦的環境都工作過了,沒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其次是對工作的影響。到西藏工作后,他學會了換位思考,即處理事情要和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王和民在中紀委的同事說,他回來后,就率先進行改革,如,改變審理案件的觀念不能死扣條文,推動副處級干部的競爭上崗等等。
他們這批援藏干部每年都會聚一兩次,每次談的也都是西藏的話題,對西藏的感情已割舍不開。王和民說,就在記者采訪他的前兩天,他還看到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答記者問,說要解決藏區老百姓的安居工程,再過兩三年,就能解決。王和民說,這方面的問題解決了,就太好了,他很關注這方面的事情。
他說,現在的西藏發展變化很大。不過,如果要真正去了解西藏,不要總去拉薩,日喀則等城市。而是要去更偏遠的地方。
王和民說,中央關于西藏的政策要貫穿到基層還是要靠人,所以要用好人,用好資金。只有這樣,才能讓西藏200多萬人真正體會到生活水平提高,西藏就會更加穩定更加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