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和第二批援藏干部中,吳云華頗有些特殊。這個特殊,不僅僅表現在他的援藏時間特殊:起止時間是1 997年4月至2000年6月,橫跨第一,第二批;更因為他的身份特殊:援藏三年期間,他擔任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被譽為兩批共1268名援藏干部的“總領隊”。
10年后,回憶自己當年的援藏經歷,吳云華感慨萬千:“雖然三年的時間在人的一生中并不算長,體會卻非常深遠。在西藏工作、生活的三年,雖苦又難,回味起來卻是甜的。正所謂,援藏三年,情系一生。”
苦
援藏那年,吳云華41歲,擔任中組部干部調配局處長。在別人眼里,風華正茂的他,俊朗倜儻,有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更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工作與生活完美得直讓人嫉妒。
1 997年1月,組織上找到吳云華說,中組部派出的第一批援藏干部中有位同志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繼續在西藏工作,現在部里需要派一位干部接替其在西藏的工作,問吳云華愿不愿意去?
吳云華當即應承下來。自16歲參加工作以來,他歷任總參某部學員,連職技術員,副營職副主任,空軍某部正營職技術員,中組部干部調配局正科級干事,副處長,處長,個人的發展從來都與國家的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何曾與組織上講過個人條件與利益得失?
組織上還問他,要不要跟家里商量,家里有沒有什么實際困難?吳云華搖了搖頭。其實,何嘗沒有困難呢?一家三口,吳云華是頂梁柱,也是唯一的男性,妻子工作很忙,女兒馬上就要小升初……
雖然困難不少,吳云華卻毫不猶豫地以組織需要為重。他和家人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與境界,頗受組織首肯。
1997年4月初,吳云華依依不舍地惜別妻子和女兒,抵達西藏,出任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
初到西藏,雖然年富力強,吳云華還是感到了相當的不適應。最大的困擾是失眠。高原缺氧導致他連續三四天晚上睡不著覺,白天也沒有睡意,整個人像踩在棉花上一樣飄忽失重。三年下來身體所受的影響與傷害自是不言而喻。
雖然吳云華到西藏的時候,援藏干部的生活條件相較1 995年援藏干部初到西藏時已有所改善,但生活中的種種不便,還是讓這些孤身在外工作的援藏干部們苦不堪言。但在吳云華看來,生活上的艱苦,還可忍受,這一點他早有思想準備:“西藏本土有兩百多萬人民,他們都能在西藏這片土地上生活并堅持至今,我為什么就不能堅持下來呢?”
最讓他感到煎熬的,是感情與精神上的苦悶。與家人分別的痛苦,常在夜間獨處時襲來。寂寞與思念,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樣,迅速生長,蔓延,縈繞心間,揮之不去。好在那時候,西藏的通信條件已有所改善,吳云華的宿舍里安裝有長途電話,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相思與牽掛。時至今日,當年思念的味道依然清晰可辨。吳云華清楚地記得,1997年中秋節,他與妻子在電話里約好了時間,一起出去賞月,只是一個在西藏,一個在北京,真正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援藏三年,并非只是我一個人在付出,背后,實際上是整個家庭的付出。”吳云華感慨道。令他深感歉疚的是,自己援藏三年,女兒的學習受到影響;讓他遺憾至今的是,援藏期間父親去世,而他,卻因為工作繁忙,路途遙遠,沒能趕上父親臨終前的最后一眼……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似的境遇,讓援藏干部們緊緊聯系,團結在一起。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援藏干部共有89名,加上全國14個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派出的援藏干部,共有600多人。吳云華分管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干部一處、二處以及1 995年后新增的“進出藏干部處”,理所當然地成為援藏干部的“總領隊”。
雖然自己比第一批援藏干部到西藏的時間晚一年多,但吳云華卻誠摯地對所有援藏干部說:“你們當中,有些人并不一定認識我,但是沒關系,只要有問題,隨時都可以來找我。”在他的帶領下,在西藏自治區機關及拉薩市工作的援藏干部,經常會組織舉辦一些主題積極的活動,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溝通,氣氛甚好。“現在想來,正因為西藏環境艱苦,才激勵援藏干部好好工作,改變西藏落后的現狀;也正國為西藏環境艱苦,大家才會對西藏產生那么復雜,深厚的感情,記憶也才那么深刻。”吳云華總結道。
難
與生活上的苦相比,援藏三年,工作也是難的。
離開了原來熟悉的工作環境,千里迢迢遠赴西藏工作,最初的不適應可想而知。在西藏,復雜的干部工作與民族,宗教,反分裂斗爭等復雜情況交織在一起,變得更加紛繁復雜。如果用內地的工作方式與方法,來處理西藏的干部工作很可能會不切實際。結合西藏當地實際來做好干部工作,成為吳云華給自己制定的學習和工作目標。
吳云華到西藏沒多久,就趕上中央“三講”教育活動。他被安排擔任拉薩市“三講”巡視組組長。如何在西藏這個歷史,區情復雜的地方,開展黨內批評和自我批評,做好黨性黨風教育,吳云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與辛勞,也使得當地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黨性黨風教育。
到過西藏的人,都知道西藏的苦,而在那里工作過的人,才深知西藏的難。在內地調研,有可能三天跑四個省,可是在西藏,卻很可能三天也出不了一個地區,下面的縣里,尤其是鄉里,更是路況復雜,車禍頻發。1999年,第二批援藏干部中,來自上海、湖南的兩位援藏干部相繼發生車禍,不幸把自己永遠留在西藏。當時,吳云華正在內地開會,回西藏后,他發現有的援藏干部的情緒低落。鑒于這種情況,他把在拉薩工作的援藏干部集中在一起,聯合相關部門搞了一個聯誼活動。西藏自治區領導親自到場講話,充分肯定了援藏干部的工作與表現,并對大家表示慰問。這次活動,使得援藏干部的抑郁得到了有效抒發,精神逐漸振作起來。
在吳云華身上,也發生過好幾次有驚無險的故事。
一年夏天,吳云華帶隊去下面調研,因突發洪水,橋被沖斷了,無法過河。但行期已定,也沒有其他的道路可選,吳云華要司機想辦法過河。最終,司機找河流平緩,河道較寬的水面,直接開車過去。當時,車窗外濺起來的水花,都能齊人肩,甚至齊人眉。途中,車子突然熄火了,司機眼疾手快,趕緊踩離合,加油門,車子終于再次打著,有驚無險地沖到對岸。
有年冬天,吳云華與西藏國資委的一位領導起去那曲出差,當天早上出發時,已開始下雪,有人提議不去了,但吳云華卻堅持前往。結果,一路上,雪越來越大,越積越厚,司機很是擔心,吳云華堅持說“再往前走走看”。司機膽戰心驚,如履薄冰地一路開車緩行,最終安全到達目的地。“其實,稍不留心就會翻進雅魯藏布江,連人帶車都找不到,現在想起來都后怕。”
剛到西藏那會兒,得悉吳云華要出差,處室里的同事們都會自發地集合起來,送他到門口,開始他還不太理解,在內地出差是件很平常的事,鮮見同事們如此隆重地送別,后來他才深知,這是因為西藏區情復雜,路況較差,事故頻發,同事們隆重送別,不僅僅只是送別,更是期待再見,其中飽含深情厚誼。
甜
“援藏三年,苦雖苦矣,如今回想起來,卻也有甜,并讓人一生受益。”吳云華總結道。
西藏的發展、穩定和安全,事關國家的發展,穩定和安全。新中國成立以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對西藏工作非常重視。1995年,中央向西藏派出第一批對口援藏干部,更是意義重大。
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援藏的機會。中央國家機關及全國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派出的對口援藏干部,都是各方面綜合素質中“選優挑強”的結果。能被選中,說明組織對你的信任,第一批尤其如此。“作為個人,能夠參與其中,是今生有幸。”對此,吳云華滿懷感恩之心。
最難得的是,援藏三年,吳云華橫跨第一批與第二批,與眾多藏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與西藏當地的人民群眾、同事結下了難舍的情誼。回京10年來,他的心卻無時不在牽掛著西藏的山水草木同事朋友。曾給吳云華開過車的藏族司機克木,提起吳云華的深情厚誼,不禁感激得熱淚盈眶。2004年,克木因患腦瘤來京治療,吳云華提前幫他聯系醫院,克木來京后當天就住上了院,醫院的領導親自給他做手術,手術非常成功吳云華還親自到醫院去看他。克木回京前,吳云華還在西藏大廈請他吃飯。前不久,克木的愛人罹患心臟病,來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就醫,又是吳云華給聯系的醫院,還派秘書和司機陪同他們看病這對不識漢字的克木夫婦倆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更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援藏三年期滿回京后,他還曾多次參與西藏相關工作,繼續對西藏發揮一己之力作為團長,專程送中央國家機關第三,四批援藏干部進藏工作;基本上每年次重回西藏調研、開會;親自參與籌備200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形成當年中辦第19號文件;2008年“3·14”事件后,帶領中組部調研組前往西藏調研,研究怎么從加強西藏領導班子,干部隊伍,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入手,為實現西藏的長期穩定與發展取得政策層面上的加強甚至是突破
讓吳云華受益并銘記一生的,是援藏三年的歷練:“在人的一生中,三年時間并不算長,可援藏三年,卻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在他心中,援藏三年是自己得到教育、培養、提高的三年,是人生中最精彩烙印最深最值得懷念的三年。
因為有為有位,援藏前,吳云華從來都認為任何事情都不復雜。從西藏回來后,熟悉他的人都說他完全變了一個人。以前那個風風火火,說干就干,快人快語的他,變得謙虛謹慎、沉穩內斂、思考縝密、考慮周全了。吳云華自己則說“三年援藏經歷,對我是一個質的提升與飛躍。”
這首先表現在工作方式、方法、理念、思路上。
西藏與內地相比,在歷史、區情、地貌,環境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別,復雜的環境決定他不能照搬內地的工作方式與思維模式,否則就會犯錯誤。為此,吳云華下了很大的功夫來學習,逐漸適應西藏復雜環境下的干部工作,意識到一定要認真、細致、謹慎,全面地考慮問題,嚴格把握政策,結合當地實際,謹言慎行,弄清楚后再決定怎么辦。
復雜艱難的工作環境,讓他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回到內地后“依然很管用”,這也成為吳云華的一大優勢。回京后,吳云華擔任中組部干部一局巡視員,副局長,2009年4月至今任國家公務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更重要的變化,則表現在個人境界與精神追求上。
“西藏當地的老百姓淳樸真摯,無欲無求,他們在艱苦的自然環境里與大自然默默地抗爭。對比他們的生活質量與生存狀況,我們還能有什么不滿意,不滿足的?
三年援藏經歷,震撼了他的心靈,蕩滌了他的靈魂,讓他把人生看得更透徹,想得更清楚:“我已經安全而健康地從西藏回來了,可還有好幾萬干部依然在那里任勞任怨地工作。我現在的條件與境況與他們相比,真是要好很多。對比之下,個人的得失,職位的高低,待遇的薄厚,利益的多寡,又算得了什么呢?”
多年來的歷練,尤其是援藏三年的體悟,讓他滿懷感恩,內心淡定,深感幸福。作為中央國家機關橫跨第一、第二批的援藏干部,他衷心祝愿西藏發展,穩定,祝愿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祝愿仍在西藏工作的同事朋友們健康順利,扎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