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她們比美國女性更有野心。
如果你留意過一本叫《杜拉拉升職記》的暢銷小說,你就會了解到中國女性正在不斷變化的角色。故事講述了一位虛構的杜小姐的職場升遷經歷。這本書在中國圖書銷量榜上停留了141周。
一位28歲的書迷劉丹慧在一家外國公司的市場部就職,她說她欣賞杜的堅持不懈,并認為“將來中國會有越來越多像她那樣的女性出現”。實際上,有非常多像劉這樣的杜拉拉擁護者,令杜拉拉式的描寫雄心勃勃的年輕都市人心中的渴望和困惑的文學作品興旺起來。
總部位于紐約的“工作一生活政策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婦女中,僅有略超過1/3的人表示自己野心勃勃。而在中國,該數字接近2/3。此外,超過75%的中國女性渴望獲得企業高管的職位,而美國的這一數字僅為50%左右。另外,77%的中國女性參加工作,而美國工作的女性只有69%。
工作一生活政策中心高級副總裁里帕·拉希德稱,經濟的快速增長使中國女性“產生了這種躍躍欲試”,而且創造了一種文化和歷史遺產,即在參與工作的問題上,中國女性不僅得到了鼓勵,而且外界也期待她們這么做。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共產黨政府為男女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自認為屬于中國精英階層的一代女性應運而生。
美國在圍繞男女平等和女性權益問題進行了數十年激烈斗爭后才實現了這種改變,其中一些被認為是巨大的成就,比如,馬德琳-奧爾布賴特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美國第一任女性國務卿。同樣,南希-佩洛西成為白宮發言人也被視為一座里程碑。但如今,女性擔任領導人在中國更加常見,她們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比例達到21.3%,高于美國國會中的女性比例。
企業管理層也是如此。在中國,31%的企業高管是女性,在美國,這一數字是20%。《福布斯》2010年富人排行榜中14位女性億萬富翁中,有半數來自中國大陸。現在,隨著中國各地城市的迅猛發展,女性相比而言可以更輕松地設想自己是這幅繁榮景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發展和變化最快的國家,野心成為尋找機會與挑戰最為重要的技能,年輕的中國女性感受到實現理想的壓力。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野心被看成是必備的品格。
要幸福,也要面子
在中國,幸福的定義本身就是個挑戰,更遑論如何測量幸福了。
在中國進行幸福程度的調查結果似乎是完全矛盾的。最新的皮尤全球態度調查發現,接受調查的中國人有87%對國家各方面工作的進展感到滿意,使之成為迄今為止皮尤所調查的全世界各國中最滿意的一個。
但一份歐盟的調查指出,中國的幸福排名在150個國家里位居128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彭開平(音譯)最近對5萬名中國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驚人地悲觀絕望:“60%的人對生活并不很開心,不快樂的來源包括對政府的不信任。不平等和對環境問題的不滿是其他的主要的不開心的來源,還有缺乏表達不滿的渠道。”
這些是關于心理學在中國如何迅速變成政府和持不同政見者的微妙話題的實物教學課。
近幾個月以來,中國出現了一些令人震驚的不滿情緒的發泄方式:今年已經有6起沖進學校刀刺兒童的事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章建新(音譯),概括了這種社會的恐怖現象:“有的人解決不了他們自己的問題,得不到同情或社會上的幫助,可能會開始想報復社會。而報復社會最簡單的方法是對社會中最脆弱的成員——孩子們下手。”
時下,心理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減少人們對社會和政治的疏離感,建立一個更加幸福的中國。
一個答案是,在中國似乎可以用金錢可以買到幸福。根據研究,對于那些每月收入低于450元的人,每一份額外的金錢都能增加他們的幸福。過了這個門檻,事情就變得更加復雜。心理學家說,快樂的基礎,包括參與政治和社會活動以及良好的治理。
“幸福江陰”是一個獲得政府獎項的實驗。過去4年里,江蘇省江陰市不只是以經濟增長為目標,他們已制訂了一個可以測量幸福的神奇的名單,除了醫療保健和就業以外,還包括一些不同的指標:有多少人給慈善機構捐款(人均每年7.35美元以上)、每千人有多少醫生(每1000人有26位醫生)等等。
在政治方面,江陰的目標是爭取人民更多的政治參與而不改變根本制度,他們的指標確實反映了江陰市正在擺脫被某些人批評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傾向。
如果官方統計數字是準確的,他們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短短四年內讓城鎮居民的工資增長了48%,在農村把失業率下降了2%,
目前只有2,9%。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江陰是中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去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1.1萬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倍。但訪問過江陰的美國觀察家和社會學家羅布·威勒仍然感到充滿矛盾:“我們看到了很多事情明顯是積極的:建設文娛活動中心、老人活動中心,以及降低經濟不平等程度。”
“但我們還有一些感到好奇的問題,比如說,要成為活動中心的會員有多難?取得會員身份的障礙是什么?據說可能是監護人故意讓它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上。”他發問道。
很難知道江陰是不是一個為了炫耀而建立的面子工程,或許這個高調的項目可能會提供一個可以期待的中國未來的縮影。至于是否知道中國人是否快樂,心理學家說,在那里,幸福本身的定義就是個挑戰,更遑論如何測量幸福了。
1988年,來到日本的李小牧買的第一件“上等貨(高級品)”是能撥打到中國的長途電話“加入權”。為了籌措日本語學校的學費和生活費,李小牧在情人旅館做過清潔工,在日本料理店洗過盤子,還在同志酒吧當過舞男。這一“上等貨”的價格按當時的日元換算是20萬日元,當年在中國可以買下一室的公寓房了。李小牧之所以在兩地通信上花去大筆錢,就是出于“無論如何也要讓父親聽到自己充滿激情的聲音”的孝心。
而目前,日本大批“壽星”卻下落不明,中國媒體對此也做了大量報道。日本全國100歲以上的老年人,似乎有200多人下落不明,被子女“拋棄”的100歲以下老人想必更多。
自己的父母去了哪里、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一概不清楚,恐怕沒有一個中國人能夠理解這一現象。中國人腦子里深深刻下烙印的是“孝順”的儒教思想,不可能對父母置之不顧。因此在中國,孤老不會碰到詐稱自己是小輩缺錢要你匯款這種騙局。
在中國,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的人越來越多,也許有人會認為今后中國也可能出現同樣問題,但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夫妻雙雙出去打工,小孩也會被留在農村跟祖父母一起生活,出去打工的農民也一般都指望在城市成功后衣錦返鄉。
有個笑話說,自己的父母、老婆同小孩都掉進河里,日本人會先搶救小孩,美國人會先搶救老婆,中國人會先搶救父母。優先照顧孩子和妻子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保護孩子自然是出于這種本能,而救助妻子也是“傳宗接代”的動物本能在起作用。相對而言,首先考慮父母則是所謂人類之情。
中國人與日本人在對待父母的想法上如此天差地遠,應該是因為對家族所持的不同價值觀。中國人如今仍然保持大家族主義,認為家人越多就越幸福,這跟有錢還是貧窮無關,倒不如說越是窮家族越團結。即使今天,拜金主義已是橫行世間,中國人重視家族這點還是不變。
傳聞很久以前日本就有“丟姥山”的風俗,而今天的日本理當是安全且安心的文化大國,卻發生了子女拋棄父母的事情,這無疑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日本人“拋棄父母”
首先考慮父母是人之常情,但日本人正在喪失這個“情”。
高校新生入學:中美差別大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孩子選擇獨立;而美國,越來越多的學生卻過分依賴家長。
交通工具:火車pk私家車
在中國,大部分家長還是選擇火車或者長途汽車送子女上學,除非家庭條件較好的同學才用私家車。在美國,送孩子的車,多以商務車或皮卡為主,可以拉很多東西。當然這種差距是和兩國的經濟基礎差異分不開的。
攜帶家當:一只箱子pk一卡車家電
美國的新生報到,場面可謂驚人,微波爐、電視機、冰箱、烤箱不一而足。只要是想得到的家用電器基本上全部都搬到了學校。在中國這種情況很少見,學生大部分只帶點洗漱用品以及衣物。所以看美國學生的宿舍就像家一樣,凌亂但是溫馨。而中國學生的宿舍雖然整潔,卻只是宿臺而已。
家長:星云密布pk稀稀朗朗
中國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但大多父母高興之余也開始擔心,一直寵在身邊bc86787c286000be77958544bba73c79的孩子出去以后該怎么生活?所以大學開學,父母一定要親自送孩子入學,幫孩子了解學校的環境,把學校附近的超市、飯店地址摸清楚,然后最起碼在學校附近的招待所住上3天,幫孩子一切打點完了才回去。
在美國,很多學生都自己開車來學校報道,大包小包的行李也是自己搬到宿舍,當然也有學長學姐幫忙。不過,近幾年這種現象兩國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孩子選擇獨立自主。而美國倒是越來越像中國,很多學生都十分依賴家長。富人是如何思考的你為什么不能成為富人?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史蒂夫·席博德的新作《富人如何思考》,揭示了中產階級與富裕階層財富觀的差異。
中產階級關注儲蓄,富裕階層關注收益
中國人喜歡存錢,但本書作者傳遞給大家這樣一個觀念:既要懂得保護勞動成果,又要積極地增加收入。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投資,但這往往最容易被忽視。如果你是工薪階層,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投資,可以找機會多看看存折,上網查查理財信息,也多少有些用處。工作之余順便上網關注股票行情,做些理財的工作,就能起到資產保值、增值的作用。
中產階級認為金錢的增加是線性的。富裕階層認為金錢的增加是非線性的
在中產階級看來,最直接增加收入的方法就是加班,也就是工作量與工資成比例地增加。而富人的收入具有多樣性,通過拓展多樣的收入渠道,獲得多種收入。富裕階層的收入類似于扇形的,涉及面更寬。這樣做的好處是不但增加了收入來源、接觸面更廣,而且最重要的是,收入更加不透明,避稅的機會更大。
中產階級認為努力工作創造財富,富裕階層認為以小博大更能創造財富
努力工作相對比較容易,只要認真肯干就可以。而以小博大比較困難,很考驗智慧。從另一個角度講,這說明社會正在變化,肢體勤勞已經不能創造足夠的財富,人們需要更多地調動頭腦的智慧。
中產階級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富裕階層認為貧困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普通人都認為富人是幸運和不誠實的,他們的金錢是罪惡和骯臟的。金錢確實不能帶來幸福,但它的確令你的生活更為輕松和舒適。觀念很重要。
中產階級認為財富是一種特權,富裕階層認為財富是一種權利
很多人認為,富人是獲得了上天的眷顧。而富裕階層認為,只要你愿意為大眾創造價值,理應獲得財富。每個人都有權利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只要你找對了方向,并在別人娛樂、休息、看電視的時候,努力地思索和工作,就會獲得更多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