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公共租賃房正紛紛興建,而青島的申請者們有望在今年6月成為全國首批入住公共租賃房的住戶。
“你看,這個樓盤均價是三萬五!”出租車司機把頭往路左邊一偏,示意一座在建的高樓說,“別看青島只是個二級城市,現在的房價也很高啊。這個算是海景房,比較貴了,但是市南區和市北區一般的房子就得一萬多,連李滄那邊都漲起來了。普通人誰買得起啊。不過誰不想要個自己的房子……”一路上,這位青島“的哥”圍繞著房子和樓市滔滔不絕地議論了許久。
當“住”這一基本需求儼然成為老百姓心頭一道瘡疤的時候,人們閑聊時的話題基本上三句話繞不開房價。今年“兩會”民眾所關注的熱點議題中,住房問題在各大網站的調查中均攀升到了前列,各地代表在會上積極對此建言獻策,時評名嘴也發表了不少或具有建設性,或驚世駭俗的言論。而在這一片討論聲中,一個新興名詞漸漸浮現出來:公共租賃房。雖然在新加坡、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公共租賃房已經成為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在中國內地尚屬于新生事物。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公共租賃房領域展開探索,一些大中型城市如重慶、上海、青島、廈門、深圳等都開工建設了一定規模的公共租賃房。其中,青島市2007年由政府投資5億元開始修建的首批公共租賃房已經在去年年底竣工,自今年2月初起開始接受群眾申請,目前已經進入對申請戶的審核階段,預計通過審核的申請戶能在6月份入住。因此,青島的申請戶們有望成為全國首批入住公共租賃房的住戶之一。
公租房的檔次
在一家私營小企業上班的苗林獨自帶著上高中的兒子和父母住在一所4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在看到報紙上關于公共租賃房配租的消息后,他打電話向街道辦進行了咨詢,然后就將材料交了上去。
“年初八那天我們去看了房子,總體感覺挺不錯的。裝修得很好,連廚房里的爐灶、洗碗池,衛生間的馬桶、洗臉池都安好了,還有雙氣(暖氣、煤氣。作者注),朝向也不錯。把家具往里頭一放就能住。以后還有物業管理。”苗林說起房子的時候贊不絕口。一旁同為公租房申請戶的崔宏偉也對能租到好的房子非常滿意:“像這樣房子在市面上的租金最起碼也得1000多塊,而且這可是嶄新的房子。”
位于青島市北區浮山后地區的河馬石公租房小區屬于青島最大的公租房項目,共有2400多套住房。青島市主要有四城區,從海邊起,依次為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和李滄區。其中市南區和市北區作為青島的老城區,乃是聚集了青島商業、美食、購物和主要景點的中心區域。就房價而言,臨海的市南區房價也最高,市北區則居于其次。
而河馬石項目所在的浮山后地區是自1997年發展起來的大型居民區。據市住房保障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這里是青島最大的居住區,居住環境好,有不少中高檔住宅。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學校、超市、醫院等生活配套設施已經比較完備,交通也方便,有多路公交都有河馬石一站,進入城市中心區域的車程也就20多分鐘。
走近河馬石公租房小區,可以看到一片黃藍白相間的高層塔樓。小區里,一些工人仍在做樓外部的粉刷。走進帶有門禁系統的大樓,可以看到住宅的裝修已經進入最后的收尾階段,每家每戶都已經安好了防盜門。記者還注意到,樓內所使用的電梯是芬蘭通力(KONE)電梯,屬于世界十大電梯品牌之一。在一套朝南的房里,陽光從陽臺的落地窗照進來,整個屋里暖洋洋的。廳和兩個房間的大小與布局都很合理。衛生間里和廚房里的潔具和廚具雖然不是大牌產品,但也屬于青島本地性價比較高的平民品牌。透過客廳的窗戶,可以望見樓下的小花園,本樓和旁邊的樓之間的間距也比較合適。
住房保障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河馬石公租房小區的戶型為一室一廳和兩室一廳兩種,建筑面積分別為40~50平方米和55~65平方米。租金標準按照不超過同地段住宅市場租金的70%來制定,河馬石公共租賃房的租金定為每平方米11元。而實際上,目前浮山后地區的租金已經達到20元每平方米了。因此,對于公租房的租戶來說租金是很實惠的。
在租金管理方面,由房屋所在地的區房產經營單位來負責。承租家庭在辦理人住手續起,就向房屋所在地的區房產經營單位繳納租金。而房產經營單位除了收繳租金,還要負責維修養護以及房屋使用情況定期檢查等日常管理工作。公共租賃住房租金收入全額繳入市級財政,納入預算,專項用于公共租賃住房日常管理和維修以及支付房屋空置期的物業管理費。
誰能住上公租房?
說起公共租賃房,很多人容易和廉租房或經濟適用房弄混。事實上,雖然同是政府主導的政策性住房,但三者的形式和面向的對象不同。公共租賃房由政府建設或回購,以低于市場價的租金供給住房有困難的家庭租住。作為住房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渠道,公共租賃房所針對的對象就是無法享受廉租房待遇,但經濟能力又不足以購買經濟適用房的廣大城市“夾心層”家庭。
家住在青島市市北區臺東街道的崔宏偉一家就屬于這樣的“夾心層”。他們一家三口和公公住在一所80年代的一室一廳的房子里。雖然女兒在上大學,但周末回來的時候很不方便。崔宏偉自己在居委會工作,而丈夫做點小買賣,他們的收入條件顯然不可能租住主要面對城市最低收入階層,如低保戶的廉租房,但是青島的經濟適用房售價根據地段從4000到6000元不等,以他們的經濟條件也無法有能力購買。“過年前就看到街上貼的公告,聽周圍的人說那批房子挺不錯的,一看限制條件是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0平方米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在610到915元之間,我們的情況正好符合,就申請了。”崔宏偉說,“程序也不難,就是領張申請表填好,把需要的材料準備好一起交到街道辦事處就行。”
既然公租房的性價比既然如此高,群眾又有需求,申請情況是否會十分火爆,又會不會有人打起小算盤,鉆優惠政策的空子呢?
據青島市住房保障中心統計,目前處于審核當中的申請戶有1600多戶。以市北區臺東街道辦事處為例,所收到的申請有120份,進入審核階段的有103戶。在公共租賃住房配租申請表上,記者看到,申請人需要填寫詳細的個人資料,而附在這份申請表后面的,還有厚厚的一疊戶籍和身份、住房情況、家庭收入、財產和婚姻等證明。隨手一翻,記者發現,申請者多為退休、失業和在職但收入不高的人員,住房情況甚至還有一家幾口擠在十幾平方米的小屋的情況。臺東街道辦事處負責公租房配租工作的小田告訴記者,這些申請資料要經過從街道、區到市級的重重審核,一旦有弄虛作假的情況,申請者在五年之內不能申請任何保障性住房。
雖然公租房的名額目前還有空余,但據小田介紹,一部分符合條件的人出于資金和地段的個人考慮放棄了申請,而一些人雖然想申請,但是受限于收入或戶籍的限制。的確,處于住房困難中的“夾心層”中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剛畢業的外地大學生和外來工作者,但是這部分人卻常常游離在本地的住房保障政策之外。目前,重慶已經率先打破了戶籍壁壘。但在青島,“蟻族”仍未有機會被公租房政策惠及。
在被問及青島公租房為何僅限于城四區的戶籍范圍時,市住房保障中心的辦公室主任徐志勇說出了三點原因:第一,大學生畢業生和外來工作人員的流動性較大,不容易界定是否適合享有當地的住房保障政策;第二,比起那些已經結婚和有了孩子的家庭,這部分人對住房的需求相對沒有那么強烈;第三,對于年輕人來說,收入還有上漲空間,比起那些人到中年甚至老年的人,他們改變自己現狀的機會比較大。“我們并不是沒有意向解決這部分人的問題,但是政策需要一步步地擴展,我們肯定是先得考慮最困難的人。”
“如果人住以后覺得很滿意,你會不會考慮一直租房呢?”記者向崔宏偉詢問道。她笑了:“這是不行的啊,按規定是三年一個租期的。”這時,小田向記者解釋道,由于公共租賃房仍是一種稀缺資源,而且租戶的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公租房的租賃期限被定為三年。在租期屆滿時,租戶的情況會再次進行審核。如果條件已經不符合公共租賃房條件的,就會提前通知租戶讓其按期退出。“要把機會讓給那些更困難的人嘛。”崔宏偉說。“那如果沒有這個限制,公租房的條件那么好,你會選擇一直租房嗎?”記者繼續追問。“有條件自然還是想有一套自己產權的房子了,租房子總是一時的。”一旁的田林也點了點頭。
事實上,這個回答也正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一再聽到的答案。這也并不奇怪,因為對于中國的老百姓來說,自己的房子仍然是他們真正的家,是生活的根基,安全感的來源。要想改變這種對房子的渴求和根深蒂固的想法,或許比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比對于房產制度的改革更為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