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還在熱議外籍華人能不能、該不該愛中國的時候,很多像黃娟一樣海外的華人已經在自覺自愿承擔起宣傳中國文化的責任了。
夏威夷中國文化中心的負責人黃娟最近比較忙。過幾天中國大陸會有一個培訓教師團來檀香山考察華人團體,中國文化中心正在籌備歡迎晚會的節目。出國之前,黃娟任教于福建師范大學藝術系。作為專業舞蹈編導,組織一臺像樣的節目不成問題。中國文化中心一直以來開辦了合唱團和舞蹈班,找到齊全的服裝、道具和能上得了臺面的演員也不在話下。但是找到合適的演出場地卻不那么容易。
春節、中秋、國慶,每次重要的演出黃娟都要費盡心思尋找合適的場地。由于資金有限,文化中心并沒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場館,平時的排練廳和中文學校的教室也是向夏威夷大學或者其他社區學校租借。每次演出,黃娟都要通過自己的私人關系向大學租用禮堂或者在購物中心的露天廣場進行表演。
有華人的城市就有中國城(唐人街),作為華裔移民在北美較早的目的地,檀香山的中國城也是歷史久遠。中國城中最適合舉辦表演活動的就是文化廣場,因此這個小廣場也成了中國城的中心。然而黃娟卻從來不曾得到在這個屬于華人的中心廣場表演的機會。
“文化廣場是臺灣國民黨的黨產。比如臺灣文化節什么的很多重要的華人活動都是在文化廣場舉行的。我們春節演出也曾經試圖聯系過,不過沒成功。據說以大陸移民為主的華人團體幾乎都申請不到文化廣場的場地?!秉S娟多少有些無奈地說,“本來在這里演出在華人圈里影響力會比較大,也比較容易吸引觀眾?!?br/> 從悉尼到明尼蘇達州,從圣地亞哥到檀香山,黃娟在海外已經生活了20年。丈夫工作的不斷變換,長子先天不足的疾病困擾,幼子的出生和教育,生活并沒有特別優待黃娟,她也必須像每個主婦一樣打起精神去應付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而在此之外,黃娟又給自己找了另外一副擔子:組織華人社團。
上世紀90年代,黃娟隨出國就讀博士學位的丈夫來到澳大利亞的悉尼。當時在悉尼的華人移民數量遠不像現在這么多,更沒有一家為中國移民服務的組織。一位名叫黃兆強的馬來西亞華僑與黃娟夫婦交情不淺,他希望黃娟的丈夫傅先生可以出面一起組織一家華人社團。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黃娟夫婦自己嘗過了背井離鄉的孤單與無助,非常希望能夠為新來的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為海外的華人提供一個聚會的地方。于是,中國移民福利委員會在悉尼成立了,這是當地第一家華人組織,也是黃娟社團事業的第一步。
黃娟很感激澳大利亞社會對多元文化的開放態度。作為悉尼第一家華人組織,福利委員會得到當地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當地的公立學校每個周末都把教室租給福利委員會使用,每個學期只象征性地收取60奧幣的租金(相當于360元人民幣),福委會下設的中文學校和中國移民福利少年宮得以順利地經營下去。黃娟也利用自己的專業為孩子們開辦舞蹈學習班。
1998年,由于丈夫工作的變動,黃娟一家離開澳大利亞來到了美國,她也不得已離開了自己傾注了不少心血的福利委員會。索性的是委員會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繼續成長為悉尼目前最大的華人組織。福利委員會的成功也給了黃娟足夠的信心,在美國繼續她的社團事業?!巴鈬硕紱]有要求我們放棄自己的文化,我們為什么要自己放棄?”
如果說中國移民福利委員會還只是為了給新移民提供避風港,黃娟在圣地亞哥建立的中華民族歌舞團,為中國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社會里爭取一席之地而作者更大的事業。2000年,黃娟一家在明尼蘇達州停留一年之后,搬到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圣地亞哥。加州是美國華裔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當時圣地亞哥的大陸移民也不在少數,但大陸移民的組織卻不多。
老華僑、來自臺灣的僑民和來自中國大陸的僑民,由于文化背景和政治傳統的分歧,往往會結成不同的社團。這些社團之間都存在著競爭關系,都希望申請聯邦多元文化基金中針對華人的款項。老移民社團因為歷史較長一直是多元文化基金主要的獲得者,臺灣社團開辦也相對較早,勉強能分到一杯羹;而大陸來的新移民社團想要申請到基金支持就難上加難了。
黃娟的中華民族歌舞團初創階段只有幾個親近的朋友和鄰居。通過朋友們口口相傳,介紹學員才漸漸壯大。學員中既有小孩子也有閑來無事的家庭主婦,年齡從幾歲到四五十歲參差不齊。每個學員每年幾十元美金的學費成了歌舞團賴以生存的唯一資金來源。有人給黃娟算筆賬,一年下來場地費、服裝費雜七雜八算下來,黃娟不但賺不到錢,恐怕還要倒貼。
即便歌舞團艱難維持,黃娟還是在歌舞團成立一年的時候做出了參加南加州舞蹈晚會的決定。舞蹈晚會是加州舞蹈家協會組織的,非專業民間社團都可以報名參加,進入決賽者就有機會參加晚會的表演。
黃娟報名的那一屆已經是舞蹈晚會舉辦的第九年了。九年時間里沒有一家華人歌舞團出現在晚會上,來自臺灣僑民的社團幾次報名都無緣決賽。黃娟不服氣,難道我們中國舞蹈不如墨西哥人、日本人的舞蹈?難道我們的文化表演就非得輸給別人?
經過一年的排練和籌備,中華民族歌舞團的舞蹈“珠穆朗瑪”終于進入決賽,在舞蹈晚會上和加州的民眾見面了。老外看了中國民族舞無不嘖嘖稱贊,舞蹈美,服裝也漂亮。殊不知,為了節省資金,這些服裝都是黃娟自己設計,讓有機會回國的學員從國內制作,再打包帶回來的。而舞臺上出現的各種道具,更是黃娟帶領學員們一點點親手做的。
“海外華人,不管國籍怎么變,心里還是愛中國文化的,總是愿意在異國他鄉樹立一個好的民族形象。僑民是溝通中國和外國文化的最好橋梁。比如臺灣的僑委會,每年給臺灣的僑民組織很多經費支持,讓他們組織臺灣文化節,在美國很多城市都得到當地居民很好的反響。我們國家給僑民的幫助還可以多一點?!秉S娟不無遺憾地說。
中國政府向來遵守著嚴格的政治界限,對于已經變換國籍的中國僑民的援助很有限。大使館往往只關注持有中國護照的居民,很多支持都給了各地的留學生組織,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墒亲鳛閷W生組織,沒有特定的人力投入,聯誼會所提供的活動相當有限,也很難起到團結僑民的作用,很多留學生自己都從不參加聯誼會的活動。
黃娟在2003年搬到夏威夷之后,又在當地組織了民族歌舞團。國慶節前夕,她帶著排練了三個月的一臺節目找到了夏威夷大學的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希望他們能夠出面組織國慶晚會。但聯誼會的干部由于忙于學校事務,對此并不熱衷,希望按照原定計劃組織留學生觀看中國駐加州領事館寄給他們的電影。
沒有聯誼會的支持,黃娟還是租下了夏威夷大學的禮堂。她發動所有學員向親朋好友賣票,宣傳演出,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不僅很多中國僑民買票觀看,還來了不少外國朋友。至此民族舞團成了歷次國慶演出和春節游行的重要演出單位。
對于黃娟的“愛國行為”不是沒有質疑的聲音,你都是外國籍了,還宣傳愛國是不是不合時宜?對此黃娟總是不予理睬,“我是中國人,我愛祖國,愛祖國的文化,有什么錯?美國都沒規定我不能愛中國!”
現在,夏威夷中國文化中心已經正式在聯邦注冊為非盈利團體。資金上、政策上也許將會得到更多的便利。而黃娟也和中國僑辦取得了聯系,雖然僑辦不能給予資金支持,但是免費送來了很多中文教材,教師培訓團也將來到夏威夷。今年8月,黃娟打算帶領文化中心下屬的臺唱團來北京,參加僑辦組織的海外華人團體的交流活動。
眼看著中國文化中心漸入佳境,海外新移民組織也漸漸形成聲勢,黃娟還是那句話:“中國的僑民,是溝通中國和移民目的地國家的橋梁。希望中國的政府也能多給我們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