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個人命運有時捆綁在時代的馬車上,還有就是一些偶然會對命運產生的重大影響。
50年的私人回憶錄
歷史學家汪榮祖曾經說過,同樣一段歷史,在一個擁有親身經歷的人和一個僅據材料敘述的史家筆下往往不同,前者在呈現事實外還能傳達氣氛,而后者大多只能呈現事實。
在《半生憶事》一書中,作者陳樹林先生回顧了自己50多年的人生歷程,在追述早年生活時,他以誠摯的筆觸寫出了對母愛的崇敬和依戀,對文革時期重拾學業的珍惜,還有對那時幫助他成長的良師益友們的感激之情。作為同齡的讀者,讀到此處心靈受到不小的震撼,它既是作者的青春回憶錄,也是一代人殘酷的命運史,更是一段共和國顛簸的斷代史。
同時,作者也深刻剖析了自己內心生活與中國大環境的改變,這種改變是他在從事外交、商貿生涯中所見所聞得到的證實,而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他后來的職業生涯與私人生活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如書中寫道,“人生很多東西也是命中注定,不過不是迷信的那種命,而是個人命運有時捆綁在時代的馬車上,還有就是一些偶然會對命運產生的重大影響。”
在回憶20多年由官轉商,在香港華潤集團的歲月,他不僅談到華潤創業漫長轉型之路的前因后果,透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還廣泛涉及了政治、商業局勢的風云變幻。多年的政商生涯,能夠記錄下來,對作者的年齡和閱歷顯然有相當要求,陳樹林1954年生人,1971年人讀北外,畢業后從事外交工作,其感受和認知能力無須懷疑。十多年過去,由而立將跨入耳順,又長期在央企擔任高管,信息靈通,視野開闊,特別是掌握諸多內幕軼聞,因此寫起這段生活來,也就特別有縱深感和真切感。
對于本書所寫的諸多事件和人物,作者的熟稔是建立在經歷的基礎上,而有些事件的當事人就是他自己,比如中澳1972年建交后,被派駐澳大利亞任6YQ8knT+//i5gMKVjZKmCg==商務外交官,參與華創轉型……書寫這幾十年間的人與事,作者的敘事多半帶有回憶性質,輔以相關記述和訪談,讀來輕松親切。
享受提前退休的人生
2009年,陳樹林的事業之巔是香港華潤集團副總經理。此時,他卻主動遞交了退休申請。“大概是五六年前的一天,我讀到一則消息稱,國外研究機構做過一個統計分析,發現60歲離職的高管往后平均壽命只有10年左右,而55歲離職的高管往后則會有25年壽命,折算下來也就是說,提前5年退休會換來多15年的光陰。當時我被這則消息震撼了,半天才回過神。”
“人一生很短暫,越是年紀大起來越有這樣的感慨。”在書中,作者表達對于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的理解,“把握每一天,愉快地活著,享受生活,享受工作,這就夠了。”
“說來奇怪,我自我感覺并不太適合做官,也不適合做企業高管,因為我骨子里是個很隨性的人。我時常感覺還有一股能量牽引著我,使我對藝術、生活和美充滿向往和激情……所以,我選擇提前退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用這種方式換取更多的時間來實現我另一種形態的生命,去擁抱那個潛伏在心靈深處又令我越來越魂牽夢系的生活……而這么多年因在外地奔波,忽略了家人,內心常覺得虧欠。所以,當我決定提前退休的那刻,我也對自己說,要用更多時間和關愛去回饋已經成為我生命一部分的他們。”
此舉對于把工作看成比親情、友情、愛情、健康、自由的生活更重要的職場人士來說,不啻為一種生活提示,也許有足夠的金錢并且提前退休可以使我們重活一次,不再為掙錢而勞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書中還用了較大篇幅道出了他個人感悟,關于幸福,關于欲望,關于管理,關于企業的社會責任。比如有關欲望,他琢磨出“水庫理論”,并在工作和生活中遵循這個理論,如何處理“餡餅”問題……作者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思考,在他平靜的敘述中,讀者也若似面對一個德高望重的智者。
退休后,他專注于自己獨創的影畫創作和相關研究工作;交各種朋友,與他們隨意聊天,收獲未曾涉足領域的知識、趣聞;他還希望能多做些公益事業……使自己變得豁達而堅韌,境界通達而淡定。難得的是,書中插圖為陳樹林本人的專利創作影畫作品,讓圖書的視覺效果變得生動、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