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流動人口對養老保險產生信任感,根本辦法在于制度化改革:建立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制度。
2009年最后一天,深圳市出現農民工退保高潮。據《南方日報》1月l日報道:“近兩萬名參保人涌向社保個人服務中心和各區的社保服務站,退保人數創深圳歷史新高。截至記者發稿時,仍有近2000人在現場排隊等候。”農民工年末退保雖然每年都有發生,但這一次與之前的原因不盡相同。
2009年12月31日是辦理退保的最后一天。2009年12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今年1月1日起施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以下稱《暫行辦法》)。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所有人員,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可在跨省就業時隨同轉移。同時規定,未達到待遇領取年齡前,不得終止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并辦理退保手續。
從1984年開始,我國養老保險開始實行從“企業保險”向社會保險的轉變,養老保險制度起初是為了解決企業之間養老保險負擔畸輕畸重的矛盾,均衡企業的養老保險費用負擔,實行以市縣為單位的養老保險費用社會統籌。養老保險金采取個人繳費加地方統籌的方式,一共繳工資的20%或者當地平均工資或者工資基數的20%,其中有8%計入個人賬戶,有12%作為統籌基金。
地方統籌的養老保險金歸當地所有參保人共有,所以參保人跨地區轉移養老保險時,不可以轉走企業繳納的部分。這一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建立在戶籍制度基礎之上,主要針對在正規部門就業的城鎮人口,帶有很強的國企烙印,并不適合那些只能選擇非正規部門就業的流動人口以及城鎮靈活就業的人口,尤其是大規模、跨地區省區流動的農民工群體。
當農民工離開本地到外地工作時,只能選擇終止本地的養老保險關系,從而從社保部門取出養老保險賬戶存儲額中的個人繳費部分(大約相當于個人和企業全部繳費的1/3),而統籌基金就完全留給了本地。社保制度轉移接續困難成為社保制度的軟肋,也是農民工退保的主要原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中國政府網接受訪談時表示,《暫行辦法》最“關注”的人群就是農民工。
的確,《暫行辦法》突破了長期以來農民工參加城鎮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異地轉移時,無法轉移企業資金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工輸出地未來過重的養老保險負擔的問題。既然如此,為何還會引發農民工退保高潮呢?
《暫行辦法》是在原有社保制度基礎上的改良,并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社保制度的固有問題,此次制度設計也帶有較強的折中妥協的痕跡。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統籌層次起步于縣級,目前仍以縣級為主,統籌數量多達2000多個,統籌層次很低。盡管從2007年開始,中央極力推動省級統籌,但現在仍未能實現。在財政分灶吃飯、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特點十分明顯等條件下,解決“點對點”的轉續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工程。
由于各個省份之間、縣市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因此此次《暫行辦法》規定,參保人的單位繳費“部分”轉續,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實際繳費工資為基數,按12%的總和轉移,緩解兩地轉型成本的統籌基金的壓力。對于轉出地而言,仍然保留了8%的統籌空間;如果轉入地成為退休地,則要負擔統籌基金缺少的8%,因為雖然單位繳費轉移的是12%,但參保人員退休時基礎養老金計發仍按原單位20%的繳費標準來計算。一般來講,農民工打工的地區都較為發達,而退休地大多為欠發達地區,退休地的統籌基金可持續能力和支付缺口可想而知。
拋開地方利益不談,對農民工而言,此后不能退保恐怕是最大的擔心。由于當前繳費與未來權益之間的聯系不緊密,農民工對養老保險抱有的期待很小:要享受養老保險,必須要繳費滿15年,大多數農民工就業不穩定,對于能否繳滿15年沒有信心。雖然《暫行辦法》做出了改良型的規定,參保關系不因中斷就業而消除,個人繳費賬戶累計計算,仍然不能消除農民工心理上的不確定感。加上目前缺乏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之間的制度銜接,對于那些選擇回鄉退休農民工,又多了一層不確定。對他們而言,養老保險仍舊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暫行辦法》帶有明顯的行政手段色彩和過渡性質。要徹底消除流動人口對于養老保險的不確定和不信任感,實現養老保險關系的真正順暢轉接,根本辦法在于進行養老保險制度化改革,建立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制度,實現社保“全國漫游”和“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