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團”只是近年來中國國際戰略塑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已經迎來“塑造世界、改善自己”的新時代。
未來的經濟史家回顧2009年中國開拓國際市場的歷程時,“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是不可或缺的一段。盡管往年商務部也召集行業協會組織貿易投資促進團,但在此次金融危機背景下,“促進團”意味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升級,是中國政府與企業極為精彩的戰略大手筆。
中國派貿易投資促進團奔赴歐洲,向全世界釋放了追求開放經濟的信號。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國擴大了政府介入經濟運行的力度,不少國家提高關稅、支持國內產業發展政策,一時之間貿易保護主義籠罩全球,世界經濟復蘇前景堪憂。而中國不僅積極擴大國內需求,還走出去、主動出擊,為復活世界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年共組織貿易投資促進團14批次,600多家次企業參加,共出訪英、法、德、意、美、加、阿根廷等33個國家。據說商務部各級領導2009年的出差頻率比過去高出一倍以上。
有人認為“促進團”是“采購團”,中國此舉純粹主要是為了降低與歐美國家的貿易順差,花錢買平安。不過,這一稱謂并不準確。從“促進團”與各國簽訂的協議內容來看,中國不僅花錢買進來先進技術,也向這些國家出口中國頗具競爭力的技術。參加促進團的企業,除了大型央企之外,也有眾多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搭乘“走出去”的順風車,不僅具備對外投資、開展國際化經營的能力,而且非常熱衷于開拓海外市場。這些企業是中國國際化旅程的先行者,或許也是此次金融危機的得益者。
2009年2月24日,“促進團”啟程赴歐洲四國,首站訪問德國。首個采購單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與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簽署,總金額為人民幣76億。首選德國有示范效應。2008年,中國和歐洲的貿易總額為4256億美元,中德占四分之一多。德國是歐盟的核心,主導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不僅在經濟規模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向中國出口技術最多的歐洲國家。中國因此選擇德國作為打擊貿易保護主義的突破口。如果以中德兩國2008年貿易額1150億美元為基準,那么2月24日中國采購團與德國達成的采購合作協議金額,相當于中德之間一個月的國iFMIPYCpePXAP4EhDii2kQ==際貿易額。
2009年3月7日,商務部長陳德銘再次率團前往德國、瑞士、西班牙和英國。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專訪時,陳德銘表示“我們要盡自己的責任,為當前世界經濟的復蘇貢獻力量”。商務部的力量來源之一是200多個遍布全球的商務參贊機構,這些機構為走向國際市場的企業提供幫助、指導和支持。商務部數據顯示,2009年1~5月,中歐貿易額達1292.6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6.9%,高于2008年全年的16.6%。
2009年7月份“促進團”到達意大利后,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成功推介電信、網絡設備等高新技術產品。華為英國公司組建于2001年,目前有350名員工。
中國“促進團”的歐洲之旅頗有一股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味道。中國高層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在政治上承諾中國將積極拓展世界經濟,在中國這樣一種政治經濟體制下,高層的肯定與鼓勵對于調動積極性、提高效率至關重要。而參加“促進團”的各級領導都是在經貿領域極富經驗的高級干部。政府運用政治互信把這些企業“走出去”所積累的人脈、市場經驗和戰略意識綜合起來,某種程度上為企業加速開拓市場提供了海外公共物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促進團”獲益的遠不止央企,中小企業也頗具競爭力。2009年7月份“促進團”到訪意大利,北京一家太陽能光伏公司與意大利某集團公司達成了出口10MW非晶硅太陽能發電站項目,這意味著中國公司在新一代太陽能薄膜電池的產業化生產方面達到了世界級水平。
“促進團”的一些零星數據足以說明中國開拓世界經濟的決心。據商務部的信息,“促進團”2009年6月15日到訪俄羅斯,簽約金額30億美元。2009年7月5~6日到訪意大利,協議金額20多億美元。2009年9月7日到訪烏茲別克斯坦,協議金額30多億美元。
2001年底加入WTO以來,中國逐步形成新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 “促進團”在中亞的活動,體現了中國“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的戰略目標。2009年6月,胡錦濤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葉卡捷琳堡元首峰會期間宣布,中國將向上合組織成員國派遣貿易投資促進團。2009年11月中上旬, “促進團”到訪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這三個國家希望中國在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加強投資與經濟技術合作。而塔吉克斯坦尤其希望中方能夠在水電站建設和修復改造、鐵路、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進行投資。中國已經迎來“塑造世界、改善自己”的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