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而且有很多學生的家庭情況偏差,屬于貧困生群體。這一群體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界學者所重視,也是學校管理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這一群體的存在屬于“心理貧困”問題的高危人群,但這個問題并沒有真正引起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嚴重影響著職校貧困生的健康成長。因此,研究和解決職校貧困生的心理貧困問題勢在必行。
關鍵詞:職校貧困生;心理貧困;原因;對策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進展,以及國家政府對職校的高度重視與扶持,職校招生規模在不斷擴大,職業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隨之而來的貧困生群體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以江蘇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其貧困生的平均比例為8.76%左右。為了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從國家政府層面,延伸到社會各界,都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資助。例如,國家助學金,社會上各種名義的獎學金等等,一系列的資助政策確實減輕了不少家庭的經濟負擔,一些貧困生也在這些政策中受益。然而,在這個群體中,悄然出現了一種“心理貧困”的現象。
所謂心理貧困,在這里指的是貧困生,由于經濟貧困的壓力所導致的一系列個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負性變化。這種變化,直接表現為自卑、多疑、焦慮、孤僻,有的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因為心理失衡而對周圍的人和事心生恨意,個別的甚至因此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而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注意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從心理和精神上幫助貧困生是職校教育和管理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職校貧困生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造成職校貧困生心理貧困的主要原因
職校貧困生心理貧困產生的原因來自多方面,涉及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層面。貧困生大多來自農村,由于環境的制約,他們幾乎一無所長,從農村進入城市,種種落差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他們又不善于表現自己,個性缺乏充分發展,容易導致“心理貧困”。同時,貧困生與人交往經常抱著一種防御心理,不但將自己緊緊封閉,并且對別人的評價特別敏感。此外,社會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劇了貧困生的心理困擾,也加劇了貧困生對金錢的渴望,導致心理失衡。隨著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大以及人才競爭還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現象,也加劇了在校貧困生的心理壓力。究其原因,具體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教育使其不適應
無論是以往的家庭教育還是之前的學校教育,大多對成績都很關注,也將其作為衡量的標準。而一旦他們進入職業學校,這一寬松的學習環境,不僅僅是學習單方面要提高,更要注重人與人的交流,以及個人全方面的發展。而在轉型過程中,往往使剛入學的貧困生產生自卑心理。他們對很多現代化的東西,譬如手機、電腦等都不會用,起初心理上會有較大的不適應,大多數貧困生能正確對待問題,并逐步適應,但有些人卻長期不能適應,不能正確對待問題,造成心理自卑,難以自拔。
(二)心理不平衡使其價值觀扭曲
很多職校貧困生存在心理上的不平衡,他們往往認為命運對他們是不公平的。由此產生對家庭和社會抱怨,對周圍其他同學排斥。同學的一句無心玩笑,老師的一個無意眼神或者評價,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心理波折。他們表面上顯得很自強,也很自信,但事實上內心非常脆弱、甚至自卑。較強的自尊心和脆弱的承受能力往往使貧困生轉向自閉,甚至自棄。這種不適應主要由個人扭曲或者變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所左右。
(三)欠妥當的扶貧方式使其不能得到應有的資助
在職業學校的學生工作中,不適當的貧困生救助方式也是引起貧困生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國家的資助力度和范圍在不斷加大,但相對于日益增長的物價水平而言,資助力度仍偏低,且受政策規定的影響,學校缺乏對于政策靈活運用的自主性,無法做到對有些特困生的特殊傾斜,使他們不能拿到足夠的補助,所以仍然無法解決這部分學生的貧困現狀。目前,各職業學校在貧困生的救助方面主要采取個人申請,系部、學工處及校方的層層審批并張榜公布。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救助了一些貧困生,但也使得相當一部分貧困生產生自卑心理,感覺申請貧困是一件很“傷自尊”的事情,而且產生求人施舍、低人一等的感覺。在心理上與其他同學截然分開,甚至加劇其自卑的心理。他們會礙于面子不肯申請,從而得不到應有的救助,導致其經濟貧困與心理貧困的惡性循環而自暴自棄。
二、解決職校貧困生心理貧困的對策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說過:窮人餓了,不只是希望一塊面包,他更希望有人愛他;窮人赤身露體,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更希望有人能給他應有的尊嚴。所以在對待貧困生的問題上,要讓貧困生既能感受到物質上的雪中送炭,又能體會到其中所帶來的心理安慰和奮進動力。
(一)加強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貧困觀
職校有關部門,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加強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對引發貧困生自卑心理的消費觀念進行正確的宣傳和引導,為貧困生擺脫心理貧困創造一個和諧的心理環境,使其正確認識消費和貧困,進一步對其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告知他們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貧困而喪失了追求理想和實現抱負的信心和勇氣。要教育貧困生學會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來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克服消極思想,積極開展自救活動,要在艱苦的個人奮斗歷程中積累豐富的知識,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要增強自信,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努力塑造自我的健全人格。其次,還要不斷地鼓勵貧困生積極地面對暫時的經濟困難,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不斷增強自信心,使之自覺地將眼前經濟困難作為鍛煉自己克服困難能力和提高意志力的一次機會,發奮學習,從而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
(二)創造性地開展扶貧工作,力求扶貧方法上的時效性
傳統的扶貧都是簡單的給予,這種扶貧的方法雖然起到了緩解眼前一時的作用,但也在特困生與其他同學之間劃起一道明顯的界限,這往往會導致貧困生自閉心理。所以應該創造性地開展扶貧工作,開展多種形式上的助學。一是可以積極幫助特困生申請辦理助學貸款,使貧困生真正擺脫心理的自卑感。二是改變扶助的方式,例如,變貧困生補助為各種形式的貧困生獎學金,以此也可促進貧困生積極向上的心態;也可以結合實情,加大獎學金的發放范圍和力度,以適當的途徑和適當的時機,使真正的貧困生能夠得到有效的救助。三是為貧困生提供更多種助學崗位,讓其通過勞動獲取應有的報酬,使貧困生真正擺脫施舍感所帶來的自卑心理負擔,走向獨立、自強。
(三)建立健全校園貧困生保障體系,為貧困生擺脫貧困創造條件
在條件允許的職業學校可以成立貧困學生自我服務機構,或者開辟創業園,學校為該機構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希望貧困生通過在自我服務機構的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不斷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個性,加強他們勇于擔當的責任心,從而改變貧困生大部分性格趨于內向的定勢,借此讓他們感受生活的快樂,樹立堅定的信念。由“資助”變為“自助”。學校層面制度上扶貧,為貧困生克服心理上的各種壓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也為貧困生擺脫經濟上的貧困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證貧困生擺脫經濟貧困,同時也可以使貧困生有效消除對社會及家庭的抱怨及對同學的排斥心理,使貧困生對社會制度和自身處境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認識。
(四)加強對貧困生心理方面的引導,做好貧困生的心理檔案管理
為有效加強貧困生管理效率,職校應充分發揮心理咨詢處的作用,做好貧困生的心理檔案管理。學生管理工作者聯合心理咨詢處,首先要全面準確掌握貧困學生的各方面情況,盡快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同時對有自卑、自我封閉、自暴自棄等心理傾向的貧困生進行個別交流,展開不定期的跟蹤調查。其次應通過心理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小型討論會等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也可以聘請校外的優秀貧困畢業生前來作講座,指導他們如何學會自我調適,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從心理上真正戰勝自我。
(五)結合職校辦學理念,引導貧困生自我塑造技能型人才
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主要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綜合性技能人才。校方要結合這一辦學理念,不斷引導貧困生加強技能訓練,提高其技能水平。貧困生往往都很刻苦努力,只要能對其進行充分的專業引導與肯定,鼓勵他們參與多種技能競賽,成效都很顯著。取得成績的同時,讓他們獲取更多的滿足感,從而舒緩其心理貧困度,也為其日后的就業做好充分的鋪墊。
總之,在職業學校,貧困生心理貧困問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要從根本上解除這一現象,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各界能設身處地為貧困生考慮,發動一切能動力量,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方法,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成為真正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彥昌.城市貧困與社會救助研究[M].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