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教師的職業能力是一種資源,長期使用而不作適時的補充,就會導致知識資源、能量資源的匱缺和荒蕪。因此,在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在職業能力的使用與補充中必須有一種良性循環,即“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以形成職業能力的再生性,保持不斷提升的良好的工作狀態。因此,對于教師可持續發展內涵的認識,應把握如下方面。
1.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教師始終應該是道德的先師、學識的專家,這是教師專業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基本狀態。現代社會科學文化發展迅速,教育從目標、內容到形式都處在不斷更新與變化的動態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始終處于專業素質、能力的不斷發展和可持續狀態。
2.教師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教師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不斷提高
專業素質是教師發展的內在基礎;職業能力代表著教師教育教學的成效和質量,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體現。教師的素質和職業能力的發展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核心。
3.教師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成為具有不斷自我更新和發展能力的專家型教師
“專家型教師”不是日常人們所理解的那種少數的、精英式的專家,而是教師群體的行業特征。這個概念應有兩層內涵:第一層面是指教師與教師個體之間的比較和教師個人不同成長階段的比較,是從實然狀態(普通教師)向應然狀態(專家教師)的努力和轉化,亦即每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目標;第二層面是指教師群體與教師以外行業的比較,指教師應該是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士,具有本行業無可非議的職業知識、能力、經驗和權威。成為專家型教師既是教師個體發展的最終方向,也是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為特征的新時代對教師群體的專業要求。
4.教師的專業發展應保持一種持續不斷的、階梯上升的基本態勢
從“發展”這一概念的內涵來看:教師的發展是指專業素質和能力的不斷提升,是一種質的變化和持續的躍進,而不是僅僅靠經驗的積累就能完成的。教師的這種職業要求教師必須保持一種先進的、發展的基本態勢,包括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不斷發展。從教師個體發展的角度看,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知識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如果不能在專業上始終保持一種上升的、發展的態勢,就必然會因為不稱職而被淘汰。
5.實現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是終身學習
正是因為“發展”強調的是教師個體內涵的提升,那么僅僅靠經驗的日積月累是無法完成這種“質”的變化的,因此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學會終身學習,隨時隨地并且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通過系統的訓練學習提高,也通過對實踐的反思來學習提高。每一次的學習都是為專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打基礎;專業上的每一點進步,更需要進一步的學習來促進。如此形成良性循環,為自己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1]
二、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1.教育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取向——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必須始終以一種自覺的理性狀態對待教育工作,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先進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