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企業生產、經營的各項成本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此時,若提高產品價格,把成本增加的風險轉嫁給市場和消費者,那樣無異于自絕后路:若增加員工的加班,則往往會讓員工感到很疲勞,生產效率反而會變得更低。如何讓現有的員工更加有效地工作,從而產生更高的效率,已成為企業經營者眼前最棘手的難題。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目前中國企業在勞動力方面面臨的主要壓力是什么?
麥大偉答(以下簡稱答):2010年對很多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來說可能是比較難忘的,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用工荒”愈演愈烈,勞動力成本上升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無法回避的現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中國的剩余勞動力已經從2007年的1.2億下降到今天的2500萬,到2015年將不再有剩余勞動力。而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國家的行列,未來數十年內,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必然會出現逐漸減少的趨勢。可以說,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問題已不再是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無奈,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成為整個社會的難題。中國的“人口紅利”時代正在逐漸遠去,
“勞動力成本上升”不可回避地會波及到中國這個世界級“制造工廠”的未來。
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原料成本、物流成本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上漲。其中生產原料以每年10%-30%的速度上漲,再加上今年以來中國內地普遍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和勞動法律法規對勞動者權益保障程度日益加強,例如《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以及當下熱議的工會法和集體合同協議等,企業用工成本持續上升已成定勢。中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正在被逐漸侵蝕,利潤也正在日益受到擠壓。
問: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中國企業該怎樣應對呢?
答:一般來說,以往中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通常只占到企業總成本的5%-10%左右,中國企業對勞動力成本的高低從未有過擔憂。由于其他成本也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尚未凸顯。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由于近年來工資的增長已經遠超過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其他成本如供應鏈和生產原料等也在快速增長。中國大部分制造商由于面臨激烈的競爭,利潤率一直很低。當勞動力成本快速且持續上升,中國的制造商通常會在短期內采取工廠外遷以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來增加銷售額等方式加以應對。
據我了解,目前已經有一些制造商表示,他們計劃將工廠搬遷至成本更低的地區,例如越南。但事實上,這種跨地區的搬遷將是很復雜的過程,企業要重新熟悉當地法律法規,重新建設生產設施等,這將是一個很耗時的長期工程,成本也非常高。相對來說,中國對于外資工廠而言仍然擁有很強的吸引力,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

世界銀行統計,勞動力成本支出占中國GDP的比例將在未來五年中,從現在的15%增長到30%。面對這個壓力,企業通常采取提高產出來平衡成本上升的壓力,即通過讓現有員工盡可能多地加班以提高產出這樣的短期措施——這也是中國企業目前最常采取的措施。但與此同時,大量的加班也威脅著員工的健康和安全,并且勞資糾紛、爭議和仲裁事件會大幅增加。現在的年輕勞動者大都是“80后”、“90后”,已具有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新特點,他們更注重自己的權益和工作時的感受。如果只是沿用以前的辦法,想通過增加加班來平衡成本上升、降低勞動力成本,會相當困難。現在,每年的勞動爭議案件數量都在增加,其中一半以上的爭議與加班有關,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加班除了帶來法律風險外,其實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另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有70%的供應商企業每年有4-8個生產旺季月份,這些企業中,有超過80%的企業每周加班都超過20小時。雖然這一做法讓企業的產量得到提高,但與此同時,50%的企業管理者卻發現,在大量采用加班后他們并未提高盈利,而60%則報告生產率出現了下降。
問:您對中國企業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有哪些建議?
答:前面已經討論過,通過加班讓員工工作得很辛苦來提高產出,并不能直接帶來利潤。顯然,這些企業常用的做法,并不足以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生存壓力。正如剛才所分析,平衡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的短期杠桿將會逐漸降低效用,因此,企業也需要考慮長期的策略,即便是那些目前看來并非立竿見影的方法。
精細化的勞動力管理思想,是企業可以長期運用的策略之一。大家都知道,信息化建設在中國已經開展了很多年,企業在供應鏈優化、生產過程控制等方面均已實現了自動化和信息化,下一步可以優化的重點就是勞動力。Kronos注重從以下兩個階段實現勞動力的精細化管理,幫助企業控制人工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并且最小化用工合規風險。
首先,實現勞動力管理的自動化階段
時間和出勤管理系統可以通過考勤終端設備自動收集出勤數據,應用預先設定的薪資規則,自動計算薪資,消除手工或者半自動系統的所有錯誤。經理和薪酬管理人員就不必再為成本高的工作流程而分心,包括考勤單的審核、授權和數據輸入,而僅僅處理異常情況。采用時間和出勤系統的公司,通常借助其他功能擴大它的作用,包括:
休假跟蹤,使經理們可以更加準確地跟蹤員工累積的休假天數以及剩余休假天數。
排班功能,使經理們可以更加迅速地創建和合理分配排班。
人工活動跟蹤,使經理們可以準確跟蹤員工的時間花在了什么地方,以便改善成本核算和勞動力成本分析。
第二,通過精細化勞動力管理優化整體勞動效能
制造業勞動力管理解決方案將從三個方面實時分析整體效能的影響,即:員工可用性、工作績效和產品質量。
員工可用性:關注在每位員工直接用于生產的有效時間比例,它將員工的時間與生產一線的任務緊密相聯,區分直接生產時間、物料或設備的等待時間、培訓和開會時間等,并進行細分,同時綜合員工的請休假信息以及員工的排班情況來計算可用性。
工作績效:關注每位員工的實際生產產出,它衡量實際產出數量與計劃產出數量的比例。計劃產出是從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或者生產計劃中直接得出的,由于計劃中都是無限產能,沒有考慮任何約束因素,因此,通常計劃與實際產出之間總是存在差異。
產品質量:員工生產出的合格品與產出之間的比例。
整體勞動效能需要管理者評估這三者之間的共同作用,并且不僅站在企業全局分析,也需要分析每個工廠、每條生產線、每個成本中心甚至是每個員工的勞動效能,分析挖掘效率沒有達到預期的深層次原因,找到原因才能找到真正提高生產率的機會。這正是精細化勞動力管理的精髓所在,Kronos的勞動力管理解決方案中獨創了OLE(整體勞動效能)工具,幫助管理者實時分析績效水平。
比如,零售業勞動力管理解決方案在這個階段,就是側重通過業務量預測和歷史數據,結合門店當前情況,對于門店勞動力排班進行優化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帶給客戶更好的店內體驗,驅動銷售額增長。事實上,實施勞動力管理之后受益的是企業和員工雙方。來自IDC的統計數字表明,實施勞動力管理的企業,由于時間和出勤管理的自動化,而在薪資支出方面每年可以節省2.5%的支出。新加坡的一家連鎖美食店,以前每天需要20個人計算員工的工時,但自從采用了Kronos管理系統后,只需一個人就可完成過去20個人的工作量,并且將員工工時精確計算到實時。而對員工來說,一個全員主動參與的公平的勞動力管理平臺,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溝通機會。同時,勞動力管理信息系統會充分考慮員工的時間偏好,以及終端提供的自助服務,都將提高員工滿意度。借助勞動力信息化系統,可以更好地優化排班和管理班次,避免過度延長工時帶來的健康損害和安全事故。對于企業HR管理者來說,還能將手工方式下復雜的綜合工時計算完全自動化,提高運營效率,管理者也因此能夠更加關注戰略服務而非行政事務。
問:和發達國家比,中國如何抓住當前的機會?
答:日本和韓國也曾出現過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但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管理方式,最終為原本疲弱的國民消費能力注入了強大力量,驅動了國內消費的快速增長,類似零售和餐飲酒店行業迎來了繁榮發展的契機,當然也激發了相應的國內制造業。中國在過去20年的發展中,幾乎沒有幾個國家曾經獲得過如此高速和驚人的增長,因此很難借鑒他國經驗。中國現在的確處在一個發展的十字路口。大量剩余勞動力的供給,低成本的勞動力以及高速工業化進程,都到了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因此,現在正是中國向提高效率和生產率轉變的良好時機。
當我們將中國的生產率與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進行比較會發現,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與德國、日本和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對于中國來說,充足的剩余勞動力,在公路、港口和其他基礎設施上的快速建設,以及沿海地區的大規模工業化進程,是中國過去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未來20年,將是中國發展成世界上最高效和最富有生產率的國家之一的過程。從國際勞工組織的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如圖1),目前中國的人均生產率只有日本和德國的1/5,如果能夠提高到1/2,甚至2/3的水平,將獲得非常巨大的成功!因此,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無可限量,但需謹記,這,必須建立在從今天就開始聚焦在效率和生產率提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