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指出,支持中國經濟崛起的“人口紅利”時代行將結束,到2015年左右中國適齡工作人口將觸頂回落,中國可能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未富先老”的大國,面臨前所未有的養老困局。且不說未來的養老困局,就是現在中國的社保體系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目前中國養老金空賬金額高達1.3萬億元?,F有社保體系的覆蓋率即便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也不過是60%左右,全國整體的覆蓋率不足20%,而在許多農村基本上還處于“養兒防老”的初級階段。在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很窄的情況下缺口尚如此之大,可以想象如果實現發達國家相對完善的社保體系,現有的社保體系從財力上是無法支撐的。
那么,除財力的因素以外,是什么原因加劇了社保體系的惡化呢?我認為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
第一個因素,是養老體系雙軌制設計上的缺陷。中國目前實行的是退休養老的雙軌制。具體來說,第一類就是各類政府機關及其下屬的事業單位,各大專院校、醫院等“吃財政飯”的單位,其退休養老金由財政撥付,而且在職時也無需像企業職工那樣繳納社會統籌的養老保險;第二類是各類企業、公司,每月必須按一定比例繳納養老保險金。
從兩類人群的比例上看,前者粗略估計已接近1億人,而且隨著公務員體系進多出少的國情,吃財政飯的人員占整個就業人口的比率逐年上升,目前大致上是1:8的水平,其中的官民比例則達到1:26!而從退休養老金的發放金額上看,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普遍可以領到企業退休人員3倍以上的退休金。
這種養老體系的雙軌制給整個養老體系的建設帶來巨大壓力:一方面,它人為地造成了社會不同人群之間的不平等,也為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障體系制造了障礙;另一方面,數量巨大的財政供養人員不但沒有向養老基金的蓄水池里注水,反而舀出的更多,必然導致養老基金捉襟見肘。
同時,龐大的財政供養人員也大量消耗了財政收入,導致國家無力對社保體系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據統計,中國近年來的財政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遠遠高于GDP增速,被稱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財政收入大國”。但另一方面財政支出的25%以上用于行政運作支出,遠高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在雙軌制的體制下,高財政收入在保障一部分人福利的同時,卻剝奪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
第二個因素,是現行的人口政策。為遏制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雖然從當時的情況看,計劃生育政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時至今日,如果繼續控制人口增長,則未來20年內,“現收現支”養老架構下的“寅吃卯糧”模式將難以維系,中國的養老體系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一方面,維持中國近30年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行將結束,勞動力缺口日益顯現。同時,眼下中國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對于眾多的“房奴”、“車奴”、“卡奴”等年輕人來說,已經難以承受再成為“孩奴”的負擔。這種趨勢的蔓延必然導致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生育率持續下降。目前中國尚處于城市化階段的初期,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填補了大城市內勞動力市場的空白。但顯然這種趨勢是難以持續的,隨著整體生育率的下降和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中國現有的社保養老制度必然面臨更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未來20年,現有人口政策如果持續下去,中國老齡化問題將達到頂峰。預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3億人的規模,形成一個勞動者需要支撐數位老年人的局面,同時勞動力的數量也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一個“未富先老”的社會,隨著人口紅利的結束,現有模式的中國養老體系有崩潰之虞。
解決中國養老體系困局已成當務之急,官學各界對此都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如延長勞動者退休年齡、劃撥部分國有企業股份給社?;?、提高社?;鸬耐顿Y回報、將農民納入社保體系,等等。拋開其可操作性,很多方法雖然可以解決養老金困局的一時之急,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養老金體系內生的痼疾。
而長久的解決之道,個人認為應該從上面提到的兩個制約養老體系健康發展的因素入手:首先,要廢除體系內的雙軌制,實現國民的公平待遇,充實養老基金,同時為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體系打下基礎:其次,逐步放開獨生子女政策。與此同時,加強教育投入,提高未來勞動者素質,多方緩解未來老齡化社會的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