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地處閩東南沿海,自古人文薈萃,演繹了頗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近年來,晉江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積極實施教育現代化規劃,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取得明顯成效。2003年12月,在全省率先實現“雙高普九”。2007年3月份,以優秀等級通過省級督導評估。2009年,市政府教育工作以“優秀”等級通過泉州市“對縣督導”跟蹤復評。一個面向現代化的教育體系框架正在加快形成。
目前,全市有中學54所(獨立高中2所,完中16所,初中34所,九年一貫制2所);中職學校6所;完全小學292所,其中外來工子弟學校10所;獨立幼兒園174所;教師進修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各1所。公辦教職工11409人,在園幼兒57079人,在校小學生146370人、初中生58962人、高中生27656人、中職學生10067人。其中,外來工子女占學生總數的49%。全市構建起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等協調發展的國民教育體系。
近年來,晉江市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文件精神,把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堅持樹立學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加強和規范中小學體育衛生管理工作,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形成了體育活動普遍開展、健康工作有序推進的良好勢頭,全市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增強,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一、強化領導、通力協作。逐步構建青少年體衛工作網絡
一是建立領導機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衛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青少年體衛工作領導小組和部門聯席會議領導小組,將體衛工作納入教育工作的整體計劃,制定全市青少年體育衛生工作的五年規劃,每年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成員會議和全市體育衛生聯席制度會議,研究落實具體工作,協調解決實際問題。
二是建立協作機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教育局、財政局、文化體育局、衛生局、共青團、婦聯等各聯席會議領導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切實推動青少年體衛工作落到實處。新聞媒體加強青少年學生體育的輿論宣傳,大力關注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營造起全社會珍視健康,支持、重視青少年體育衛生工作的濃厚氛圍。
三是建立督導制度。根據政府工作統一安排,每年確定重點專項督導項目,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基層學校督查薄弱校、校園工程改造、體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每年組織聯席會議領導小組成員對學校體育衛生情況開展專項督導,實行督導結果公告制度,對成績突出的鄉鎮(街道)和學校進行表彰獎勵,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學校實行合格性評估和評優評先一票否決。
二、強化管理,統籌推進,努力增強青少年身體素質
一是規范教學行為。各中小學嚴格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全市100%的學校都能按照上級要求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課程,確保了教學主渠道作用的有效發揮。認真貫徹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將其納入對學校的綜合督導之中,作為對學校辦學質量、辦學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每年組織對基層學校的廣播操、體育課教學、《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貫徹實施情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訓練及課外體育鍛煉進行督查及評比,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學校及時給予表彰,對存在問題及時進行反饋并限期整改。
二是開展“陽光體育運動”。通過開展田徑、籃球、排球、擊劍、射箭、舉重、游泳、柔道、跆拳道、羽毛球等項目的課余訓練,有效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從2007年秋季開始,每年都舉辦晉江市“陽光少年”小學生集體體育項目競賽活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磨練堅強性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全面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市教育局、文體局每年聯合舉辦全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目前已成功舉辦了47屆。
三是實施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各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計劃”,把一小時體育鍛煉納入課程表,結合開展“兩操兩鍛煉”、中小學生體育藝術“2+1”工程、小學生體育集體項目比賽、大課間活動和冬季長跑運動等載體活動,確保在校學生每天參加體育鍛煉一小時。從2008年起,全市各中小學的所有班級都舉辦了“我向往首都北京”主題象征性冬季長跑活動等,有的學校以課間操改革為切入點,大膽創新課間操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和興趣,如梅里中心小學繩操、磁灶中學太極拳大會操等;有的學校將體育活動與體育考試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開展相關體育考試項目的訓練,實現增強體質和應試考試的雙贏效果。
四是重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全市現有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2所,泉州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7所,縣(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23所;泉州市級訓練基地2個,晉江市級訓練基地7個。這些體育資源充分利用,既培養出優秀體育人才,又帶動全市學校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2006年以來,全市共有60多人達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5人達國家一級運動員標準。此外,全市學校開展球類活動較為活躍,晉江男女排球隊在泉州市比賽多次榮獲前三名,2009年英林中"學男子排球隊參加省傳統校比賽榮獲第一名,同時代表泉州市參加省中學生運動會榮獲第二名。
三、強化投入,夯實基礎,切實保障體衛工作有序開展
一是加大體育基礎設施投入。學校體育專項經費納入年度教育經費預算,學校田徑場的建造、添置大型體育設施設備、體育活動經費、獎勵經費等,采取下撥專項經費的形式予以投入,逐步形成體育工作的長效保障機制。據統計,三年來,全市安排專項資金4940萬元,配備中小學體音美衛等儀器設備,使全市中小學儀器設備配備達到較高水平并適度超前。目前,全市學校擁有標準體育館15座,游泳池2個,塑膠跑道68條,400米運動場33個(其中標準塑膠運動場10個),300米運動場6個,250米運動場4個,200米運動場99個,體育器材均按?、耦悩藴逝鋫?,體育運動場地、體育器材均基本滿足教學的需要。
二是改善學校衛生條件。各級各類學校按照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增加經費投入,加強學校食堂投入和管理,保證食堂基本的衛生設施和條件符合國家規定的要求,有條件的學校還設立衛生室,配備專職校醫或兼職保健教師。自2006年5月起,校方責任保險全部由市財政預算安排,三年累計投入240多萬元。
三是加強體育衛生師資培訓。目前全市配備中小學體育專任教師311名,小學專職體育教師73人,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140多人,校醫30多人。在培養體育師資方面,定期開展現場教學觀摩、評課、優質課評比,選派47名體育教師參加高中新課程學科骨干教師省級培訓、泉州市“體育游戲”專項技能培訓和泉州市骨干教師培訓。在培養衛生師資方面,依托協作校定期組織開展健康教育教研活動,主動承擔起健康教育課題研究等教學任務。
四、強化責任、完善機制,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是完善健康管理和突發事件防控制度。各級各類學校均建立健全學生健康管理、傳染病疫情報告、環境消毒、衛生清掃等制度,及時掌握在校學生健康狀況,特別是托幼機構堅持每天開展晨檢和因病缺課查巡,發現情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做到反應迅速、應對有力。針對地震、火災、食品中毒、疾病傳染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加強平常預案的演練,將防控工作常態化。去年甲型H1N1流感爆發以來,我市各學校積極應對,建立學生晨檢、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記制度并實行零報告制度,積極采取對策防控,將受害程度降到了最低水平。
二是加強食堂安全和飲用水管理。依據《食品衛生法》,學校食堂都建立了管理制度、衛生制度、崗位責任制度,并張貼上墻,接受監督。食堂業人員持證上崗,食品原料定點采購,食品原料貯藏、制作間及飲水設施專人管理,食堂器具及時、定期消毒。加大對學校飲水衛生等衛生設施的監管力度,對全市學校飲用水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報送市工商局對不合格的廠家進行整頓,確保學校飲用水的安全。
三是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體檢。認真落實健康教育課程,組織開展各項健康教育活動,特別是開展健康飲食教育,注重引導學生和家長平衡膳食結構,以改善學生營養狀況,學校健康教育開課率達100%;定期組織學生健康知識測試,加強對學生衛生行為習慣督查,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達85%,學生健康行為形成率達85%。投入300多萬元,為各中學配備智能型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器材,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每年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體質檢測,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報告書制度,目前,全市各中小學數據上報率達89,78%,90%以上的學生能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格以上等級。同時各校每年一次學生健康體檢已形成制度化,建立健全學生健康檔案。
四是抓好學生眼睛預防保健工作。各級各類學校組織學生每天上下午兩次做眼保健操,并將做眼保健操的時間固定在教學計劃與課表之中。班主任老師認真組織學生做眼保健操,保證學生穴位按摩準確、到位,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指導和培訓,使其掌握做眼保健操的方法和要領,并督促學生按要求認真做眼保健操,使其真正起到保護視力、預防近視的作用。
在總結工作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是個別學校體育場地面積小,不能滿足現有辦學規模的教學及活動需要,部分學校衛生保健人員兼職多,整體素質與教育的發展水平不相適應。這些問題,既有體制機制等客觀原因,也有自身工作不夠扎實、主觀努力不夠的問題。我們將以這欠參評為契機,加強整改、務求提升,努力提高我市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科學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