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教學中,游戲教學法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很適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但在使用游戲教學法的過程中,也往往會存在一些誤區,“為了游戲而游戲,為了快樂而游戲”。因此,如何提高游戲在教學中的效果,應成為體育教師關注的問題。筆者結合相關案例,就以下幾點認識與同行探討。
案例一:游戲應與教學內容巧妙結合
一位教師在七年級“籃球反彈傳接球”教學中,設計了在新授內容之前用“撿球投目標”的游戲來進行。在組織好學生進行準備活動之后,該教師將學生分成兩隊,在場地上畫兩條間隔5米的平行線,一隊同學分兩組站在線外,手持若干個排球(用排球代替籃球),在圈外撿排球用雙手向站在平行線間的另一隊同學的腳擲去,線內同學的腳如果被排球擲中就出局,退出游戲。游戲進行一段時間后交換攻防進行。游戲結束后,該教師向學生進行反彈球的傳接示范,然后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再巡回糾正引導,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反彈球的傳接球動作。
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通過在學習新內容之前安排一些練習形式或練習方法與所要學習的內容相接近的游戲,通過游戲使學生對于所要學習的反彈傳接球動作在大腦中有一個總體的印象,這對于反彈傳接球動作的掌握是十分有益的,它起到了誘導練習的作用。這樣就使學生在隨后的教學中很自然地掌握了反彈球中的撥球方法,并且訓練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在這樣的游戲活動中,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練習的情緒十分高漲,學習的效果也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正體現了運用游戲教學法的一個重要原則,設計游戲要與教學內容有機地巧妙結合。
案例反思
我們在體育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進行游戲教學法時必須與教材緊密聯系,要充分利用游戲對教材中的一些動作技術的掌握有較大的積極作用和良好效果這一特點,把體育教學游戲與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時,從內容的選擇、規則的制訂和組織實施都要與教材相配合,才能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得到鞏固和提高,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對游戲理解得越深刻,活動技能就越容易發揮,興趣也越濃厚,教學效果就越顯著。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多一些研究和探討,選擇與教學內容搭配的游戲,就會很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案例二:應合理把握游戲教學的度
一位教師執教的是水平二的“雙人合作跳繩”,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掌握雙人合作跳繩的技能方法。在組織學生進行準備活動之后,該教師就讓孩子們利用跳繩來做游戲,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方式來玩繩包,該教師沒有給學生們任何的規定,拋也好,跳也好,學生有手持和腳踢花樣、踩蛇尾、抓尾巴等等。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了繩包拋出后一些附加動作練習,例如,數數、拍手、拍腳、拍腿、下蹲、轉體等許多頗有新意的游戲方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也是全身心地投入,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造欲望得到滿足,但半節課就在熱熱鬧鬧中過去了,隨后教師才進行了雙人合作跳繩的學習,最后由于練習、指導時間不夠,學生動作掌握不好,有個別學生連一個動作也合作不了。
案例分析
本案例教師在準備活動之后采用了游戲教學法,利用跳繩來做游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表面上看起來,學生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也沉浸在游戲所帶來的樂趣之中,但這種“熱鬧”的體育課不僅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還造成技術技能的學習如同“蜻蜒點水”,一堂課就在熱熱鬧鬧中轉眼過去了。這恰恰違反了運用游戲教學法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沒有合理把握游戲教學的度。只是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利用游戲改善了課堂教學氣氛,將體育課上成了純粹的游戲課。
案例反思
游戲絕對不能替代基本教學。游戲教學法只是一種手段,而技術技能教學才是本質、目的,我們切不可本末倒置。無節制、高頻率地使用游戲教學,往往會給教學帶來一些不利因素,造成教學的活動混亂,因為這會使學生興奮過度,而且時間過長,將會消耗很大的精力和體力,因此要合理運用,要保證主要教學任務的完成,不能顛倒主次。特別是在基本部分運用游戲教學法時,要選擇合理的游戲形式,既能改變單調枯燥的練習形式,又起到輔助的作用,加快動作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并提高教學的效果,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如果此時教師采用通過兩人合作玩跳繩來過渡,讓學生體會合作學習的樂趣,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動作技術,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從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運用游戲教學法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而不能僅僅為了改善課堂學習氣氛而違反教學規律。合理運用游戲教學法的關鍵是掌握好運用的時機,特別是基本部分的游戲教學,要根據基本部分的目的、任務有針對性地選擇和編排游戲,只有和技術教學相結合,才能保證順利地完成基本部分的任務和要求,才能提高教學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