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發現很多學校的田徑、籃球、健美操、武術等運動隊在平時訓練中常運用蛙跳、深蹲訓練腿部力量,體育課堂上也常出現調皮的孩子被罰蛙跳。學生在練習之后大多感到膝關節酸脹疼痛,很多老師誤認為是肌肉反應。認為蛙跳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法,可以增強彈跳能力和體能,培養毅力。蛙跳雖然可以鍛煉大腿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但其危害多多,容易引起腓骨的疲勞骨折,半月板、髕骨磨損病變等。
一、少兒膝關節特點
膝關節是由股脛關節和股髕關節構成的橢圓屈戍關節,股脛關節頭大,關節窩淺,關節囊薄而松弛。它要靠半月板、翼狀襞、髕上囊、髕下囊填充并潤滑關節腔,還要靠前后交叉韌帶、脛腓側副韌帶、髕韌帶來加固膝關節。然而少年兒童骺軟骨較厚,膝關節周圍韌帶力量較弱,當受到外力時更容易受傷。
二、蛙跳動作分析
蛙跳動作是從蹲立,雙手頭后交握(或背后握)開始,兩腿用力蹬地,同時向前上方擺臂躍起,騰空時展體。身體至最高點時收腹舉腿前伸,腳跟著地滾動至前腳掌,隨之兩臂下擺,屈膝緩沖,重心前移,準備第二次跳起。
三、蛙跳與膝關節損傷
筆者曾看過一篇醫學論文中闡述過蛙跳的弊端,膝關節的“金屬‘疲勞’論”也說明連續蛙跳,膝部骨骼也會和鐵絲一樣產生骨骼組織的疲勞,疲勞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折斷。平時骨骼疲勞受傷而不至于折斷,造骨細胞會特別活躍,可自行醫治受傷部位,只是會引起疼痛、腫脹等。如果沖擊力量較強時,就會疲勞積累,造成緩慢骨折。此時,痛楚較強烈,腫脹也較明顯,便是我們所說的疲勞骨折。
亞洲體適能資深講師也曾講過:當人體負重時膝關節角度小于90度,關節壓力將大大增加,這就增大了膝關節韌帶、髕骨、半月板等摩擦系數,若在這個角度屈伸扭轉,髕骨周圍所承受的牽拉張力更大,髕骨關節面間產生錯動、擰扭撞擊和摩擦,這些作用力超過了組織細胞的生理負荷,就會影響局部代謝,引起腱纖維增生、鈣化,以及軟組織腫脹、纖維化、龜裂等病理變化,當超過了膝關節所能承受的負荷時,就會出現病變,損壞膝關節生理機能,而造成髕骨、半月板損傷和急性創傷性滑膜炎,甚至內側副韌帶斷裂或十字交叉韌帶的撕裂、骨折。
四、解決方法
(一)無器械練習:1.原地向上跳:兩腳自然站立,雙膝微屈,雙臂置于體后,做快速向前上方揮臂同時向上跳起的練習。要求用腳趾蹬離地面,體會腳、踝及腳掌的發力感覺。2.原地收腹跳:跳起后立刻收腹,使雙膝盡量貼胸。3.原地挺身跳:跳起后雙腿雙臂后引成反弓形。4.向前上方跳:兩腳平行站立,屈膝向后引臂,上體適度前傾,迅速擺臂跳起,提肩、拔腰、挺髖,培養學生的協調性及靈敏性。5.跨步跳:起跳腿蹬直,擺動腿大腿高抬,兩臂大幅度協調擺動,形成跨步騰空。擺動腿大腿帶小腿向下、向后做扒地動作,兩腿交替進行。6.提踵跳:雙腳腳跟提起,腳前掌連續發力上跳,兩臂協調擺動。
(二)有器械練習:1.雙腳跳上跳下:利用跳箱或臺階,單腳跳或雙腳同時起跳,跳上跳箱(臺階)再跳下。2.支撐交換跳:一腿地面支撐,一腿屈腿置于臺階上,雙腿同時用力在空中前后換腿,交替進行。3.單、雙腿跳、跑樓梯、背負同伴走樓梯。4.利用杠鈴或史密斯架做半蹲跳、半蹲起,動作要領:保持上體正直,腿部穩定不左右晃動,膝關節不超伸、不小于90度,動作過程不憋氣。5.負重弓步走:肩負輕杠鈴或雙手拿小啞鈴成弓步姿態向前走。動作要領:保持上體正直、腿部穩定、膝蓋不可超過腳尖。
(三y溫馨提示:1.在體育教學和體育訓練中,要把握好訓練時間,控制訓練強度,適量負重練習,不打疲勞戰。2.膝關節伸直過程中,注意保持腿部穩定,防止因為腿部左右晃動造成膝關節內部組織(半月板等)損傷;還要控制伸直幅度,不要因為關節超伸而損傷。3.在下蹲過程中,注意膝關節穩定,特別是膝關節不能內扣,以免造成膝內側韌帶拉傷。4.下蹲后膝關節角度應不小于90度,過小的收縮角度將增加關節壓力而造成損傷。5.動作過程中不憋氣。用力向上時呼氣,重心下降時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