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8歲即是中央電視臺小記者的女孩;一個10歲就開始獨立旅游,在大學演講不用演講稿,與海內鴻儒座談的女孩;一個13歲完成獨自走遍中國大陸,并寫下30多萬字成長史,廣交朋友的“少女徐霞客”;一個集中長跑、投擲、蛙泳、蝶泳、主持、小提琴演奏、繪畫、歌唱、舞蹈等才華于一身的女孩;一個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得建筑學院工學學士學位與法學院法學學士學位,文理科雙學士學位的女孩;一個在印度的中國人圈子里深入人心的女孩……
這個女孩就是馬宇歌。
2010年4月,這個年僅23歲的北京女孩收到了英國牛津大學的讀研錄取通知書。在此之前,她已在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尼赫魯大學攻讀區域發展研究碩士學位,并在此期間,一直為中印兩國的友好進步努力著,為中國學子留學印度奉獻著。
“留學為的就是求得更多真知”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習慣于把英美澳加這些熱門國家掛在嘴頭,留學印度并不是一個被常人理解的選擇。對此,馬宇歌說:“留學不是為了混個洋文憑、徒有虛名,而是為了去海外求得更多真知。在本科畢業前夕,在父親的陪同下,我們來到印度尼赫魯大學考察。我從小就對世界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印度十分向往,走在尼赫魯大學的校園里,這里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和開放多元的學習氣氛深深地吸引了我,當時,我就認定這就是適合我的學校。”
“人生面臨多個選擇或許不是壞事,用200%的努力來爭取1%的機會,如果沒得到你并不會后悔,如果你幸運,那就是你的了。”馬宇歌深信,與中國一樣擁有悠久歷史,極具豐富多元文化的印度,必將成為一個激發外來青年人創造力及想象力的國度。
2009年7月19日,馬宇歌收拾行囊遠赴印度首都新德里,22日正式注冊尼赫魯大學,所讀專業是區域發展研究(也稱地理學)。
“該專業涉及到的知識面非常廣,因此從來沒有外國留學生選讀該專業,更別說有堅持讀完它的非印度人了。”馬宇歌是全年級50名同學中惟一一名外國留學生。但是,她堅信自己能夠勝任該專業,而她后來優異的學習成績也證實了這一點。
“雖然學校里基本上都以官方語言之一的英語授課,可要學好這門專業,通曉當地的印地語則是必須的。”于是,馬宇歌在課余時間主動向印度同學請教,甚至跟廚師,清潔工學習口語。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印地語會話能力在入學三個月后的印度農村調研中,便被很好地派上了用場。
馬宇歌還利用當年放寒假之機,隨印度同學前往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走訪了很多家庭。這次調研結束時,她結臺各種文獻,寫出了長達12000字的實地調研報告——《露娜的故事——印度阿薩姆邦鄉村考》。
正因如此特殊的專業學習,才使得馬宇歌更深入于印度社會、更廣泛地接觸到了印度民眾,了解到一個真實的印度。
目前,馬宇歌在印度獨立撰寫的多篇佳作,已在國內外多種報刊陸續發表。她還準備把這些文章和自拍的圖片匯集成書,利用自己已掌握的中、英、法、印地語等多種語言文字予以出版。“此外,我到印度求學以來,自己解說拍制了許多影像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地人文狀況和社會發展。”
在印度的每時每刻,馬宇歌都在見證并記錄著印度的實際情況與變化,逐步深入地研究著它們,以期得到有用的科學結論。
心系祖國的“馬主席”
在尼赫魯大學,不僅是中國留學生,甚至是所有的在校生都知道有一個中國女孩叫馬宇歌,而她還有另一個稱呼,就是“馬主席”。
在馬宇歌之前,印度從來沒有中國留學生組織。她來此不久,便率先號召成立了尼赫魯大學中國學生會,并被大家推選為首任主席。繼后又在當年12月被推選為全印中國學生會首任主席。同年,清華大學校友總會委任她為印度次大陸校友會首任總召集人。“馬主席”的稱謂也就隨之而來。
馬宇歌在印度留學的時間并不長,僅14個月,但是她卻始終心系祖國。剛到印度不久,她就敏銳地感覺到,中國的醫療制度與印度存在諸多不同,其中一些問題很值得深思。于是,今年3月初,她借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寫了一封《關于醫療改革致“兩會”的信》。
在信中,她提到:“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印度經濟發展不如我國,人均GDP僅是我國的三分之一,人均醫療衛生方面的政府投入,僅是我國的五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廣大窮人卻沒因為‘看不起病’對政府和社會產生強烈不滿。原因得益于公立免費醫院、私立收費醫院并存的制度和分布廣泛而深入的免費醫療服務體系,也得益于印度大眾輿論和醫療體系方方面面的相互良性互動。面對中國國內正在激烈討論的醫療體制改革,這些經驗也許值得我們借鑒。”
她的這一書面提議在新華社2010年3月16日出版的《環球》半月刊第6期公開發表后,引起了國內廣泛關注。
今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地區發生地震。身在印度的馬宇歌得知后率先捐款,并起草了一份抗震救災倡議書,在中國留學生中間很快傳閱開來,大家紛紛踴躍簽名認捐,用實際行動支援祖國抗震救災。
五天后,正值新德里遭遇52年來同期最高溫度,然而,馬宇歌一刻也不敢耽擱,和幾位同學骨干,把來自中國駐印留學生沉甸甸的救災重托和款額親自送到了中國駐印度大使館。
8月7日,甘肅省舟曲市發生了特大泥石流災害,馬宇歌同樣萬分揪心,重新草就一份倡議書,率先捐出1300盧比,然后召集全體在校中國留學生主動援助災區民眾。8月22日,一份總計5300盧比的善款和一份中國駐印留學生共同簽名的認捐簽名書,由馬宇歌交到一名回國的同學手里,請他轉交國內有關組織,盡快捐給災區人民。
這筆由駐印海外學子自發籌集的救災款,最終被輾轉交到了我國教育部國際司出國留學工作處,工作人員被同學們身在海外,心系祖國的人道主義愛國情懷深深感動,決定把這次捐款倡議書和留學生認捐名單存放到教育部檔案館和中國留學生紀念館,以志紀念,激勵后人。
“中國青年形象”的代言人
在印度的中國人圈子里,“馬宇歌(Ma Yuge)”的名字可謂深入人心,幾乎成了一致認可的“中國學生形象”和“中國青年形象”的代言人。
所有和她交談過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她天然具備一種很有批判精神的親和力。在她身上使人感到凜然正氣的同時,又絕對不失善意的感懷。
在尼赫魯大學的校園里,馬宇歌首創的中國學生團體也因為她始終如一的悉心工作,而顯得積極而富有凝聚力。她組織大家以中國駐印留學生的名義,設置展棚、展位,首次主動參加每年一度的尼赫魯大學世界食品文化節。沒想到,首次參展就在各國友人面前大獲好評,乃至全印最有影響的主流媒體《印度時報》在當時的“德里專刊”上于今年2月6日也給予了報道。
此外,每次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凡有重大活動,馬宇歌都會以優秀中國留學生代表的身份應邀出席。在一些大型場合上,馬宇歌還會爽快地應邀為大家表演節目,拉小提琴,歌舞等。
今年9月29日,中國駐印度大使館隆重舉行國慶招待會。這一天恰巧也是馬宇歌遠赴英國前,在印度學習生活的最后一個晚上。在她的一再爭取下,尼赫魯大學共有四名中國留學生受到了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的正式盛邀,可謂有史以來,應邀出席為數最多的一次。
在這次國慶招待會上,中國駐印度大使教育參贊、大使館教育組長黃志剛特別勉勵馬宇歌再接再厲,同時感謝她在印度期間為中印兩國的友好進步所做的一切,尤其感謝她為中國學子留學印度所做的所有無私奉獻。
現在,馬宇歌已在英國牛津大學繼續學業,她憧憬未來的路會越走越寬闊。“我—直堅持的學習理念是,放眼世界的發展變化,力爭培養自己成為社會最需要的有為人才,無論身在何處,我都會努力奮斗的。”
馬宇歌,人如其名,擁有宇宙一樣的寬廣胸懷,奏出人生悅耳的歌聲。她,就是一首在海外奏響的美麗的“中國歌”。
責任編輯 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