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一場隆重的“中國秦兵馬俑展”開始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開展。此次是中國的兵馬俑展在加拿大展出的最大規模的一次,中國古老文明震撼異域,也讓海外華人首次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中同文化。
此次策展人之一,加拿大華裔沈辰再次成為焦點。
促成“中國秦漢文明展”北美行
沈辰,現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東亞考古研究主任、資深研究員,促成并承接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國寶展覽的流程設計工作。
這次主題為“中國秦漢文明展”的展覽了2010年至2012年初在加拿大四座城市進行盛大巡回展出,空間跨越加拿大東部和西部。巡回展的首展便是沈辰所在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這是兵馬俑在北美最大規模的一次展出。沈辰介紹說,本次展覽將是兵馬俑第三次在ROM館內展出。第一次是1974年山中加兩國政府共同舉辦的“新中國出土文物展”,第二次是2002年ROM和美國的一些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展覽,這次則是RoM自己策劃設計的展覽,專門為加拿大多家博物館群展而設計。他說,此次“中國秦漢文明展”枷國巡同展從策劃到展出歷時兩年多。
他表示,與中國文物的其它海外腱覽相比,“中國秦漢文明展”所涉及的展品數量,展品大小,還有展地的大小均與以往有顯著不同,本次展覽將成為北美最大規模的兵馬俑展覽。
首展展品共120件(組),分別來自于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咸陽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隴縣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15家文物收藏單位及考古單位。
展會期間,博物館邀請中外專家學者進行圍繞兵馬俑、中國戰爭史,考古文化展開系列主題講座。作為策展人,同時作為考古專家,沈辰也是系列主題講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以出土文物為貫穿,時間跨度約一千年,中國秦漢文明展完糕地展示了中國古代一段從分裂到統一,從戰爭到和平的歷史。”沈辰說。
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人們習慣稱他為沈辰博士,他不僅擔任館東亞考古研究主任,同時還是安省皇家博物館世界文化部的高級館長,沈辰在此次展覽的發布會中強調:“本次加拿大全國巡回展經過全新策劃,與之前所由的國際展覽有顯著不同。不論從展出陶俑的數量,還是展覽的規模來說,本展覽都是北美所舉行過最大的秦始皇兵馬俑展覽。加國巡回展將展出許多束離開過中國的展品。事實上,有些文物從未在中國任何博物館展出。這對安省皇家博物館及加拿大其他博物館合作伙伴來說,無疑是一項引以為傲的勝利成果。”
而對于沈辰而言,此次展覽則是實現了他很久以來的一個愿望,那就是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兵馬俑所帶來的震撼。考古學是一生最值得驕傲的選擇
沈辰的父親是一位地質勘探工作人員,從小耳濡目染,對野外考察考古就很有興趣,1982年,沈辰考入武漢大學考古系,畢業之后,在國內工作的幾年中,沈辰發現自己需要學習研究舊石器的領先技術。于是他決定到美國塔爾薩大學追隨名師學習“微痕研究”。他精心研究石器上的磨損和光澤,并通過微痕的類型辨別石器在古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研究生畢業之后,沈辰放棄了進入當時被認為“錢途”光明的計算機行業的機會,來到加拿大繼續自己清貧的考古研究。他將目光鎖定在加拿大出土的石器上。此外,他還對石器在安大略原住民向農業社會轉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探究。1996年,年僅32歲的沈辰成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M)的一名考古研究員,以華裔身份謀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研究員席位,轟動了北美考古界。當時,學術界奇缺教學和研究的職位。沈辰在近40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甚至擊敗了中國考古領域泰斗、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的兩位得意門生。沈辰分析說,這可能是因為他在出國之后沒有“吃老本”,繼續鉆研中國考古并學習了先進的技術,踏踏實實地做北美考古的研究。掌握了這些技術,又有實踐經驗,再轉過頭來從事中國考古,則如虎添翼。
他曾對媒體表示:選擇考古學“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選擇。”
盡管沈辰身處北美,近年來研究課題也以加拿大出土石器為主,但是關注祖國的目光—直未曾改變。
1997年間,沈辰當時已是安省皇家博物館研究員,在一次考古考察研究中,第二次來到陜西西安兵馬俑坑。在此之前,他曾經作為游人參觀過一次兵馬俑,而這一次,由于是考古同行,同時由于與秦兵馬俑考古學家的友情,這次他能夠更為近距離地觀賞兵馬俑。
而這次觀賞兵馬俑帶給他的震撼也遠遠超過第一次。當時,他在傭坑前默默地許愿,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要將兵馬俑帶到多倫多,讓加拿大人一睹中國兵馬俑的風采。“兵馬俑不僅令觀者觀賞中國古工藝制造之優美,更能體驗從百年分封割據中一統華夏的秦帝國的風度。”沈辰說。
13年后,他這一夙愿終于得以實現,并且,自己為這件事提供助力,這讓沈辰覺得很有自豪感。
“我們把參觀這個展覽列為今年‘舉家出動’的暑假活動之一。”一位華人近日在加拿大華文媒體《星網》上撰文表示。據悉,僅在展出的最初兩周,“中國秦兵馬俑展”就已吸引了超過3萬名當地觀眾慕名參觀,在當地掀起一股中國文物欣賞熱潮。眾多華人與華裔留學生相偕前往,在異國他鄉重溫古老中華文明的脈搏。
而多年的夢想變成現實,作為竭力促成此事的沈辰,看到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流,心中又多了一份喜悅。
展品中包括18個實物大小的陶俑,其中16個為陶人,2個為陶馬。這些陶俑刻劃了形形色色的士兵及平民人物,包括將軍,胄甲武士、低階將領、弓弩手、雜耍者、騎兵和車夫,還有一件彩俑。展品中還有6個實物大小的武士頭像及3個半尺寸的跪姿奴仆塑像。每尊都匠心獨運,做工精巧,個性鮮明。
“中國秦漢文明展”將連貫展示兵馬俑的起源、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沈辰說,從早期的兵馬俑到秦始皇兵馬俑,再到漢代的兵馬俑,從造型看,兵馬俑從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其中秦始皇的兵馬俑最為獨特。
沈辰評價說,“秦始皇兵馬俑有武士、文官、雜耍等,他把他的管理系統各個方面,從政治到娛樂都帶人地下世界。所以說秦始皇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人物,他創造了一個空前絕后的藝術或歷史。”
沈辰現在身在國外,但他深知,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是一個考古學的寶藏,而身在海外的一顆游子心,也讓他時時關注中國的考古學發展,并竭盡所能地為中國的考古學盡一份自己的心力,近年來,他曾被中科院聘為海外杰出青年學者基金評選專家,在考古領域中僅他—人獲此殊榮。他還獲得了加拿大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基金,以及美國的Wenner-Gren基金,這項重要的人類考古學基金鮮有授予非美國科學家,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美術館(ROM)華裔考古學家沈辰博士多年堅守考古學這個“驕傲的選擇”。在“浪漫又枯燥的冷專業”里成績斐然。
沈辰認為在人文科學中,語言是第一位的。而跨過語言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經過多年的磨練。重要的一點便是主動的參與,再難也要強迫自己打開心扉,與人交流,決不能閉門研究。沈辰認為自己外向的性格對本身學術方面的研究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除了在考古學術上造詣深厚,沈辰對于博物館經營管理也頗有自己的見解。他曾經指出“滿足公眾的需要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大力倡導博物館放下架子,走近觀眾,吸收社會資金捐助,服務國民文化熏陶。“博物館不再是傲慢的貴族,而要當謙和的平民。博物館封閉孤立的時代結束了。”沈辰如是說。
話題再次回轉到今年的“中國秦兵馬俑展”,沈辰說,“人們時常嘆古論今,希望通過這個展覽也向觀眾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在經過多年來的歷史磨難之后,中國最終會強大起來。”或許這是每一個海外游子的心聲。
責任編輯 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