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緩緩謝幕,許多經典瞬間依然令人難忘。當在上海世博會世博文化中心舉辦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篆刻藝術精品展”精彩揭幕,駱芃芃身著黑色中式禮服,走入人們的視野,并鄭重宣布:篆刻藝術家為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區現場募捐開始……募捐活動將一直持續到展覽結束,所有募集到的作品轉交中華慈善總會,以拍賣變現的方式,最終將所有的善款捐至災區。伴隨她飽含真情的話語,上百位藝術家的踴躍捐贈。激起了現場嘉賓和觀眾強烈的共鳴和經久不息的掌聲。
圓夢人生,從“心性”創作到“心血”創業
“篆刻藝術伴隨千年中國文化走來,但與主流藝術形式相比曾經被邊緣化,而使這項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沒有在理論、技法、文化等方面得到傳承與發揚,眾多篆刻藝術家和海內外篆刻愛好者對篆刻藝術的交流,一直僅停留在民間……”采訪起初,駱芃芃惋惜而略表激動的神情,頓讓人了悟她日夜心系何事,促使人不禁探究她隨心馳方寸,傾心傳藝魂的藝術人生。
1980年,駱芃芃成為榮寶齋最年輕的篆刻藝術家。在象征國家藝術“重鎮”的榮寶齋,駱芃芃以印文結體布局疏密自然,運刀使刃穩健沉著,印文舒展挺拔,渾厚大氣的藝術風格,被贈予“神刀女”稱號,獲得了來自日本、歐洲等篆刻愛好者的厚愛。每天數十方印的訂單,使駱芃芃不僅為國家創外匯,更向慕名而來的國外訪者呈現了中國的篆刻技藝,從他們如獲至寶的眼神中看得出,每一方印都是駱芃芃帶給他們最珍貴的中國印象。方寸之間有乾坤,駱芃芃以“心性”之道,習法篆刻藝術之作。
上世紀80年代初,“出國夢”成了中國藝術界的熱門話題,如同一塊巨大的磁鐵讓人們難以抗拒,榮寶齋居然一時之間也只剩兩人。此時,駱芃芃依然篤信篆刻藝術源于中國,篆刻藝術也必將會流淌著中國的血脈傳承光大,于是,她謝絕了國外友人的熱情邀請。可是當時,在“六四風波”陰霾的籠罩下,榮寶齋賓客紛至沓來的忙碌與繁榮已蕩然無存。熱烈與清冷,讓駱芃芃有了一段回歸自我內心深處的思考:一個只顧自身名譽與利益的自了漢,即使在現世中擁有了他渴望得到的一切光環,也不會成為藝術大師,更不可能載入史冊。只有樹立了以天下興亡為己任,舍我其誰的使命,才能真正將藝術家的視野和胸懷融入歷史。
2006年6月16日,我國唯一一家以研究和創作篆刻藝術為核心的國家院體機構——中國篆刻藝術院成立,駱芃芃擔任中國篆刻藝水院常務副院長。從此,篆刻藝術作為一門系統、獨立的學科體系被賦予了新的使命,篆刻院的創業歷程在駱芃芃的率領下也掀開了歷史性的第一頁。在駱芃芃的積極倡導下,由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韓天衡、常務副院長駱芃芃等藝術家任導師、旨在培養國內外一流的具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理論家和創作大師的全國第一個篆刻藝術研究生班創辦,駱芃芃招收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篆刻藝術碩士研究生,目前,研究生已順利畢業,為中國篆刻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感動自己,不斷超越自我的每一時刻
有人說藝術是一種感覺,但駱芃芃對于篆刻藝術,已把她的生命、悟性、韌勁都融入其中。
2006年2月,應國際奧委會之邀,駱芃芃率代表團在意大利都靈舉辦“中國印文化藝術主題展”。展覽首次根據篆刻藝術的文化表現形式提出了“印文化”的概念,開創了以“印文化”為主題的海外展覽先河。
2008年8月,駱芃芃總策劃的“金石永壽——中國壽山石篆刻藝術展”,以融合詩、書、畫、印以及茶香、琴韻的藝術展覽新范式,在國家大劇院現代藝術館隆重啟幕。展覽第一次將素有“國石”之稱的壽山石作為篆刻藝術展的特定載體,并由海內外老中青三代篆刻aDZ4UiJE4MvMWUbRgT9m2A==家集體創作中國國學經典《論語》、《道德經》警句,開創了中國篆刻史的先河,創下了同類展覽參展人數的最高記錄。如若沒有對中國幾千年文明史所積淀的博愛之心,沒有對代表中國賢之上的孔子、老子以史為師的深切感悟,怎能將“印文化”豐富到一種極致?
2009年10月,“江山多嬌一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豈術精品展”是駱芃芃策劃的又一力作。融天,地、人文,歷史、藝術與自然環境于一身,將中國篆刻藝術與古典王府建筑、宮廷園林完美地結合,讓參觀者領略篆刻藝術天合之作般的氣勢,感受“印文化”心通天地、合于自然的藝術魅力。
2008年9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聯合西泠印社以“共同申報單位”的名義將“中國篆刻藝術”作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向聯合國申報。駱芃芃是申報負責人,從成立申遺委員會、撰寫申報文本、搜集照片材料、撰寫申報片腳本及攝制,到通聯全國各篆刻團體、個人取得對篆刻申遺的認同和書面承諾、論證申報資料等一系列事項的諸多環節,都由駱芃芃整體策劃和最后落實。連續4天4夜在辦公室未合眼的駱芃芃,完全把自己融入成為其中的一個音符,一個字母,一個終生無悔的心愿。2009年10月1日清晨,正當舉國上下沉浸在歡度“國慶”60周年的喜悅之中時,從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傳來了中國篆刻藝術從此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喜訊!駱芃芃將自己對篆刻藝術的心智和感悟,以維美、雄渾的中國元素給予了完美的展示!
2010年8月,“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篆刻藝術精品展”在上海世博會世博文化中心舉辦。駱芃芃作為此次精品展的總創意和總策劃人,她要以此為契機,讓篆刻藝術從世博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矚目篆刻藝術!
守望篆刻,29年奠定世人矚目的更高起點
29年歲月點滴流轉,當駱芃芃再次帶隊來到日本作藝術交流發言時,注視臺下那些伴隨篆刻藝術一路走來的朋友們,歲月的游絲已掛滿眼角,臉上的笑容依舊真摯燦爛。他們是駱艽艽“守望篆刻”藝術的見證者,看到她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光彩亮麗的人生:1994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和平與文化”榮譽證書;2008年,獲“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2009年,駱芃芃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古籍保護暨文博事業杰出人物表彰大會上被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駱芃芃的書法及篆刻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臺灣鴻禧美術館、俄羅斯大使館等多家單位收藏。由駱艽艽主編的《金石永壽——中國第一屆壽山石篆刻藝術展作品集》被稱為“篆刻界的圣經”。駱芃芃統領中國篆刻這種舉重若輕的大氣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種沉淀,需要一種膽識,更需要一種超然于萬物之上的豁達。
當人們紛紛追問駱艽艽成功的秘訣時,駱芃芃也不得不抬起頭來,擦擦汗看看天,琢磨琢磨何為成功之道。最終她發現還是沒有找到成功的捷徑,在她的眼中成功也根本沒有捷徑。如果她現在的事業稱得上成功,駱芃芃始終堅信:一個人一定要確立一個可以追求一輩子的目標,才不會在意一時的成敗,才不會迷失,才不會放棄。篆刻是駱芃芃一生中從未離開過的事業,相對于駱芃芃所承載的期望和使命,這29年也許是一個更高的起點……
“生命的延續有多種方式,最完美的方式應該是思想和精神的永存。”正如駱芃芃所說的:“我越來越清晰地感到,篆刻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無論我走到哪里,無論有多少事,隋纏身,無論有多久沒有去觸碰它,我心里最惦記、最能守得住的依然是我的藝術。”
對話駱芄芄
從駱芃芃對篆刻藝術寄予的真情與合我其誰的使命感中,人們看到中國篆刻藝術對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更加感受到篆刻藝術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藝術情懷。
《中華兒女》: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成立4年以來,成功舉辦了“金石永壽——中國第一屆壽山石篆刻藝術展”、“金石永壽——中國第一屆壽山石篆刻藝術展·日本大阪國立美術館展”、“金石永壽——中國壽山石篆刻藝術展·國家大劇院展”和“江山多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藝術精品展”等大型篆刻藝術展,在業界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篆刻藝術的普及、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此次在世博文化中心舉辦中國篆刻藝術精品展,與此前舉辦的展覽相比,有哪些特別的意義?
駱芃芃:2009年9月30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聯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此開啟了中國篆刻藝術走向世界的新篇章。中國藝術研究院憑借世博會這樣一個良好的契機和平臺,讓中國古老而彌新的優秀傳統藝術和世博會接軌,舉辦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篆刻藝術精品展,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認知中國篆刻藝術,對其傳承、發展和保護有著特殊的推動作用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值得驕傲的是,當大家把目光聚焦在讓中國篆刻藝術“走出去”時,我們的展覽卻在我們自己的國土上迎來了無數的國外參觀者。這一次我們沒有走出國門,卻比走出國門所產生的作用更深遠。讓世界矚目世博;讓世博矚目中國!讓篆刻藝術走進世博;讓世界各國矚目篆刻藝術!這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中華兒女》:在世博會期間舉辦這樣的展覽,會給觀眾帶來什么樣的記憶?
駱芃芃:本次展覽非常精彩,相信看過的觀眾都將難以忘記。以介紹中國篆刻的源流和發展為主線,分六個部分展示中國篆刻藝術:第一部分古印系統。這部分主要展示先秦至清代的實用印章;第二部分流派印系統。這部分主要展示明清時期中國篆刻藝術形成完備期的藝術流派印章。第三部分是展示當代篆刻藝術的風貌,選擇了當下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一百枚作品;第四部分是展示篆刻藝術和當下現實生活相結合的作品;第五部分是展示篆刻藝術的印材和印鈕;第六部分展示和篆刻藝術相關的印譜和印文化工具。
《中華兒女》:您認為此次精品展的最大亮點是什么?
駱芃芃:中國的篆刻藝術自從產生至今,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始終是共生共存的,比如姓名印、收藏印、字畫印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印章身上的實用性有所減退,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讓篆刻藝術有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展出的這些和身邊日常生活相結合的作品,不僅反映了當下藝術家對篆刻藝術的未來發展空間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向人們提出了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篆刻藝術,在今后的發展中如何更有效地傳承和保護的“問題意識”。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