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費孝通先生的百年誕辰。
作為社會活動家、社會學開山祖,著名教授和學者,費老先生一生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我在這兒儀舉一些親炙的感人事例,
費老告訴我,他父親原在清末狀元張謇(江蘇南通人)手下做事,母親就在南通懷上了他,故出生時起名費通。后來媽媽說這孩子從小就懂得孝順,就再加一個“孝”字,成為常用名:費孝通。
這個“秘密”,我在1990年于北京開南通懇談會時,得到費老首肯而公開,當時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丕顯同志笑說:“我還是頭一遭聽說呢!”引來全場一片掌聲和笑聲。
費老一生,志在富民。他自己說,我一生就忙這四個子,80歲以后,他說“一年好比一元錢,我還剩幾元錢了,要用得得當,就是志在富民,下去跑跑,叫行行重行行,”他生前幾乎跑遍了祖國大陸。
他跑的結果與他年老時的想法一致。中國人田多地少,農村不發達。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就要想辦法:一是減少農民,讓土地從過重的荷載得到休養生息,大批農民要從土地走出去,發展城鎮化。中國大城市容納不了,就要發展小城鎮,提出了著名的命題,叫“小城鎮,大問題”,得到中央胡耀邦等領導同志的高度評價,后來又升華為“小城鎮、大戰略”,二是農村辦鄉鎮企業。他用農民的稱呼叫“草根工業”。他是第一個為“蘇南模式”命名的,從什么叫模式講起。后來,他又多次出行和比較,為“溫州模式”等鼓與呼,針對社會上當時對溫州私營經濟的非議,闡述了發展民營經濟的思路,三是梯度發展和逐步融合的思路。他大力提倡開發浦東(很早就向中央提交了開發浦東的建議),東部地區的先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他沿京九鐵路和隴海路等開展地區特色經濟的發展和研究。他主張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提倡城鄉平等,他形象地說,舊社會人分三等,頭等是“城里人”,二等是“街上人”(即鎮上人),三等是“鄉下人”(農民)。要逐步改變,大家都是“中國人”嘛。
費老對基層的創造十分關注。上世紀80年代,我和江蘇省委研究室吳德富合寫了一篇江都縣宜陵鎮的調查,講到多種經濟成分可以互補,以太幫小。他高興地稱贊:“舊社會講大魚吃小魚。今天高興地看到你們這兒大魚可以幫小魚,大魚帶著小魚水中游,這是社會主義經濟多種成分的新公式。”我在南通工作時,他看到南通立足江海,依托上海,又有狼山,觀音山,黃泥山、軍山等五座小山環繞,預言南通是北上海大有發展,五山好比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我請他為南通題詞,他欣然命筆:“江海明珠,風水寶地。”至今為南通人津津樂道。他強調說,南通自然地理處于長江之北,但經濟地理,人文習慣屬于大江之南的蘇南地塊。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是蘇南的范疇,鎮(江)揚(州)寧(南京)泰(州)是蘇中的范疇。這些年經濟的發展,表明費老“經濟地理”的見解正確。隨著蘇(州)(南)通大橋的通車,南通是“北上海”,寧波是“南上海”的犄角之勢越來越明顯,
費老還強調,志在富民,就要創造和美的發展環境,提倡“文化自覺。”他說的理想境界是“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我與他商討,我認為世界大同100 年也實現不了,末一句可否改為君子“和而不同”。費老夫子莞爾而笑,微微頷首,但也未置可否。我想這是他老人家的“終極理想”吧?從康有為到孫中山,都根據《禮記》中的思想渴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讓我們沿著費老的思路去繼續奮斗吧,
一生“志在富民”的費老,行行重行行,走完了95年的生命之路,但他的遺愿正在祖國大地逐步實現。費老百年,百年費老,將永遠活在后人特別是“草根”人民的心中。
(吳镕,原江蘇省政協秘書長,歷任江蘇省委研究室主任、江蘇省委農工部部長、南通市委書記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