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
間丘露薇,1969年生于上海,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著名的電視記者,現供職于鳳凰衛視。她曾因2003年在伊拉兜戰爭時作為在巴格達地區唯一一名華人女記者進行現場報道,而獲得中國觀眾極大關注,被譽臀為“戰地玫瑰”。
張學友扮演的楊衢云回答了兩個問題,一個何謂民主,他回答,“民治民有民享”;第二個問題,何時才有民主中國,他說,“我是看不到了,你們還看得到”,槍聲想起,楊衢云額頭中槍倒下,十月圍城的故事也正式開始。而我,則知道了有一個叫做楊衢云的人,他是香港開埠之后,第一個因為政治原因被暗殺的。
楊衢云,創辦輔仁文社,致力于“開通民智”,“盡心愛國”,文社購買新學書報,討論中國的發展及改革路向,主張推翻滿清,建立合眾政府。楊衢云同時還加八志在反清之洪門。1895年1月,孫中山到香港,經孫中山好友,輔仁文社成員尢列撮合,將孫中山在檀香山設立的興中會與輔仁文社合并。合并后的組織名為興中會,楊衢云被選為會長,孫中山為秘書。
1895年10月,興中會第一次在廣州起義,由楊衢云在香港任總指揮。不過被清政府獲悉,70多人被捕,楊及孫被通緝。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壓力,迫令二人離境,于5年內不準入境。楊衢云經新加坡,前往南非約翰尼斯堡,之后再轉往日本,并輾轉在各地發展興中會。
1900年1月,楊辭去興中會會長一職,改由孫中山擔任。同年從日本到香港,發動惠州起義。失敗后楊衢云于年底返回香港,在上環結志街52號家中設私塾教授英文以養妻兒。1901年1月10日,楊衢云在私塾內被清廷派出之刺客陳林開槍刺殺。
2009年,香港致群劇社公演話劇《無名碑》,講述的就是楊衢云的事跡。編劇是楊衢云的侄子。而這家劇團現在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正在公演的《斜路黃花》,講述的是在楊衢云被殺,孫中山避走海外之后,一群香港基督徒無懼殺身,策動“大明順天國行動”。故事以香港基督徒革命者和東華醫院,保良公局的士紳儒商關傈為經,以“大明順天國”(1903)事件為緯,以中,上環的斜路為背景,重現百年前香港人在中國革命洪流中的血淚,掙扎與仁心。
楊衢云被人淡忘,有不少人相信,和蔣介石有關。蔣介石前妻陳潔如在回憶錄提到一件軼事:“蔣介石為取得一張楊衙云坐于中央,孫中山站于后排的團體照,愿意付出100萬元,原因是。如果給人看見我們堂堂中華民國國父竟居於隨從的地位,那才真叫人難堪”。(《陳潔如回憶錄》,第31章),而為了維系國父的崇高形象,官方文字上當然更是刻意貶低,而這些文字又成為后者大量引用的來源,于是歷史真相就沒有人再去關心,還好,總有一些堅持挖掘真相的學者,
100年前的這段歷史,淹沒在中環的高樓大廈之中,每天走過中環斜路的人們,相信沒有人會想到,100年前,在這些地方發生過的,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情還有人物。“十月圍城”雖然最終沒有用“十月圍城”,但是至少提醒大家,100多年前追求民主中國的革命活動中,香港人曾經是舉足輕重的一份子。孫中山也說,他的思想啟蒙就在于香港求學的日子。
100多年前的香港,一個維多利亞城,無法和上海,北京相比,但是,每當時代動蕩的時候,香港成為最安全的選擇之一,這是因為,香港擁有自由。
現在的香港,像富商李煜堂,李紀堂律師何啟這樣的士紳儒商,舉目四望,似乎已經絕跡了,但是香港人依然會是中國的民主進程中重要的一份子,看看那些年輕的面孔,100多年過去了,依然充滿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