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古典文獻學家,文物黲定家、書畫家、詩人。然而,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啟功先生的 “本行”是老師,他的唯一一張名片只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至于其他部被他戲稱為“不務正業”。現在,啟動先生已經逝去,他的弟子可以薪火相傳,還是青出于藍更勝于藍?
啟功先生生所帶過的碩士生,博士生共有31人,而受到他點撥過的學生更是數不勝數。他們遍布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但是他們都做著同一件事,那就是致力于啟功先生在學識與人品方面的傳承。姚穎和孫霞就是其中的兩位,她倆同是啟功先生帶的最后一屆博士生。
談到傳承年紀尚輕的兩人都自謙道:“我們還不能稱之為啟先生的傳承人而是努力的跋涉者。因為啟先生的學識和人品是我們后輩難以企及的,未來的路還有很遠。”
追隨
“能成為啟先生的學生,是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幸福。”
——姚穎
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的姚穎,年僅31歲,在啟功先生的學生中是年齡最小的一位。1996年,姚穎順利考取北師大中文系本科。“還記得剛來校報道時,
走進北師大南門正對著的舊主樓,在6樓中文系的走廊櫥窗內,我看見掛滿了啟先生的照片和介紹,那是我第一次‘見’先生。”
當年這個懵懂的女孩只覺得櫥窗內的老人很慈祥,后來她才逐漸了解到“那是位非常有成就的大師,感覺離自己很遠 ”。
4年后,姚穎因成績優異而獲得了保送名額。當填寫專業志愿的時候,愛好民俗學的她毫不猶豫地寫下了“民俗”兩個字。幾天后,身為啟先生的學生也是助手的班主任找到了她,說啟先生想招幾個年輕的學生,得知她喜歡民俗學問她是否愿意跟隨啟先生學習,研究子弟書。“雖然當時的我可以說對子弟書一無所知,但是能有機會拜啟先生為師,我感到受寵若驚。”
從1999年7月16日第一次見到啟功先生至今姚穎和啟先生的師生緣已10年有余,碩士畢業后,她繼續在啟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專攻研究明清說唱文學。
比姚穎晚進師門3年的孫霞,現在已是文物出版社的編輯。今年已40歲的她原本是學理工科出身后由工轉文,考取徐州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專攻研究元明清文學。一次,她在學校圖書館的櫥窗內看到師兄寫的一篇關于啟功先生的文章,
口氣讀完后只覺得“老人家特逗,是位非常風趣的學者”。而在那之前她對啟先生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啟先生題的“徐州百貨大樓”那幾個大字上。
那時的我感覺先生離自己太遙遠了,可望不可即。
后來在師弟的婚宴上,孫霞得知新娘是北師大畢業的學生,便說:“我想考北師大的博士。”“那你何不考啟功先生的博士呢?”新娘的一句話點醒了孫霞,她立即著手準備應考并考即中。
一直以來,姚穎和孫霞,以及啟先生的所有弟子都稱其為先生,以表尊敬。“后來,我們結了婚都不稱丈夫為先生,因為‘先生’這稱呼在我們心里有著至高的位置,是專屬于個人的那就是啟先生。而在追隨先生的幾年寶貴時光里,我們獲得的最大財富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領悟
“從先生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虛懷若谷,什么是仰之彌高,什么是難以望其項背;明白了怎樣做一個正直的人,不失獨立個性的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達觀之人。”
——姚穎
自從追隨啟先生,姚穎時刻提醒自己要向啟先生學習,為人處世力求做到立場鮮明、行事練達、禮貌周到圓融委婉。“由于先生”面微圓、皮欠厚,所以總給人以親切和藹之感。每次見到先生,他總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對待69438e056eb05d613b57475fa5049104社會各界人士,先生更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應付得極其自如得體,又保持了自己的立場和尊嚴。雖然這不是想學就能學到的,但是我直在努力。
最令姚穎感動的一件事是,啟先生有個習慣,如果別人都站著,他自己絕不坐下,甚至年過九旬的他在學術會議上都堅持站著發言。“那是他想和大家平等交流。所以,我們也都養成了個習慣,人再多,地方再小,也要擠到起坐。這樣,先生才覺得安心,踏實。”
一位好老師會影響學生的生。多年來,姚穎始終秉承啟先生的教導一一嚴謹為學,認真為人。她覺得,啟先生給自己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她也要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她的學生們。
姚穎拿出當年的聽課筆記,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她對老師的懷念。“先生常常把深奧的理論用最通俗、最形象,最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讓學生們感受到學術研究的樂趣。所以參加工作以來,我也盡可能在課堂上給學生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喜歡學術研究。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凡是姚穎教過的學生與其之間都亦師亦友,學生們很是喜歡這位說話溫柔委婉的年輕而又博學的老師。在課堂上,有時講到某一處,學生不甚了解,但是課上時間又有限,于是,姚穎就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們哪些書好,有利于豐富自己,課下有時間應該去讀一讀。
現在,“80后”、“90后”的學生不太用心讀書,有的還時常逃課,面對空蕩的教室,很多老師都表示無奈。但是,姚穎卻認為,這不能一味地責怪學生,老師也是有責任的,因為老師沒有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走進課堂。如果老師講得精彩,我想恐怕教室的過道上都會站滿人,哪個學生還會找理由逃課呢?
而孫霞入師門較晚,因啟先生年老體弱,不忍多加打擾。然而,在短暫而又令人難忘的相處中啟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讓她真實地感受到先生的“真”性情,從中受益頗多。“先生教會我要用幽默樂觀的態度,應對人生途中各種各樣的艱難坎坷。而且通過親身目睹先生的一言一行,我更深地領悟到,一個人無論身份地位再高,也無論何時,為人定要真誠、謙和,踏實,這是做人重要的品德。”
如今,啟功先生已逝去4年多,姚穎和孫霞感慨時間的匆忙。“先生逝世時,我們這屆博士生還沒有畢業。就在我們感覺孤獨、茫然的時候趙仁跬老師毫不猶豫地擔起重任,指導我們四人繼續完成學業,甚至在畢業時還幫助介紹工作。”
趙仁珪正是啟先生的大弟子,年過六旬,北師大教授。“俗話說‘長兄如父’。對師兄,我們同樣非常敬佩,感謝他們。姚穎和孫霞說,現在師門在網上建了個校友錄,通過這個平臺,天南海北的師兄弟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在學術上溝通在生活上關心,并作為懷念啟先生的種方式。
傳承
“作為先生的學生,我一直告誡自己,要做一個精神上的‘富’人,不要被物質所累,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要活出先生的樣式來。而同門的31位弟子,更像是31顆種子,在大地上生根發茅、開花結果。”
——孫霞
上學時就刻苦鉆研嚴格要求自己的姚穎參加工作以后仍然不改本色。她說:“總感覺后面有雙眼睛在看著我督促我做一個好老師不能辜負啟先生對我的期望。”
雖然姚穎現在的研究方向因為工作的關系,已經偏離了最初的研究方向。但是她堅定地說:“只要時間允許,我仍然會堅持研究明清說唱文學,并在教育領域內力爭使啟先生的教育理念教學技巧等得以傳承。”
截至目前姚穎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關于子弟書和說唱文學的學術論文有7篇先后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了多門課程。她認真教學,潛移默化地將啟先生的很多理論、思想逸事講述給學生,給他們以啟迪,“算對先生思想和精神的傳播,也是對他的懷念。”
2008年5月姚穎的博士論文出版了,她說這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的匯報,未來幾年,她要把啟先生作為教育家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思想和經驗做一個系統的梳理和總結給后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財富。
談到高校的學術環境,姚穎指出,“為什么啟先生那代大師輩出,而當下卻面臨斷代呢?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學術環境變了。現在很多高校用量化來做考核教師的指標,導致部分教師不求質量,只求數量。包括前一段時間,部分高校學術造假頻出。這些都給我們警示,啟迪我們深入思考。此外,曾經的教師收入頗豐,比如魯迅先生一個月的工資除了養活一家老小,還有足夠的財力購買各種書籍做深入研究,而現在的教師恐怕沒有那么多財力來為其研究做支撐。這從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學術的快速發展。
與姚穎不同的是,孫霞畢業后走進了文物出版社的大門,用她的話說“離先生更近了。”“因為啟先生對自己的學術評價是:詩不如書,書不如畫,畫不如文物鑒定。可見,啟先生在文物書畫鑒定方面的成就也是頗讓他老人家欣慰的。”孫霞非常慶幸自己能夠在工作中繼續沿著啟先生的足跡,整理編輯其遺作進行出版,為傳承啟先生的學識做些實事。
到目前為止,《啟功題跋書畫碑帖選》,《啟功書畫集》、《論書絕句》、《啟功雋語》等書籍先后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不僅是我個人,而是我們文物出版社第三編輯部全體同仁共同努力的結果。目前全國主要有兩家出版社在出版啟先生的遺作,除文物出版社之外,北師大出版社也在編輯整理內容更偏重啟先生在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孫霞稱文物出版社始終將搶救保護弘揚和傳承祖國文化遺產作為自己的使命與職責。秉承這宗旨,她幾年來一直探索如何在新的出版環境下更好地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堅持“多出高品味,高質量的‘常’銷書,少做靠炒作的暢銷書”。雖然,暢銷書確實能在短期內獲得好的經濟效益,甚至名譽。但是孫霞認為,那不能很好地傳承祖國文化遺產也有悖于啟先生生前的教誨。
“‘風雨人生路,幽默從容行’是先生留給我們的啟示。”孫霞覺得,目前文博領域內的學術氛圍很好,希望能找到一條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完美結合的途徑使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文化語境中重新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當下正在編輯《啟功題跋書畫碑帖選續編》的孫霞稱,雖然畢業時沒有進高校做教師,但是現在每當有高校請她做講座時,她都會欣然前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將啟先生的思想理念傳播給更多的青年學生。
“先生逝去后的每一年,社會各界都會以多種形式來懷念先生,當然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先生的學識與人品,比如召開啟功先生書畫研討會等。今年,北師大將舉辦啟功先生藏書展。”姚穎和孫霞說,“藏書的整理工作非常繁雜,我們二人以及很多同門都非常愿意參與到其中來。的確,我們是在跋涉中努力傳承,路途雖然遙遠,也可能荊棘滿布,但是我們愿意傾盡畢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