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從不收弟子的楊憲益實則桃李滿園,因為他為人的風骨和人格魅力感染者身邊的每一個人。上世紀70年代末,文化復蘇,白廢待興,范瑋麗手捧英譯本《紅樓夢》走進楊憲益和娥乃迭的翻譯世界。
2009年11月23日清晨,楊憲益安詳平靜地為自己95年坎坷人生輕輕劃上了句號。許多外國人是通過楊憲益先生的《紅樓夢》、《離騷》、《魯迅選集》等譯著,得以走近和觸摸到厚重悠遠的古代中國,頑強抗爭的近代中國和走向復興的當代中國。大師雖然離去,他留下的卻是永恒一他的精神和翻譯智慧不會隨之消逝。生前從不收弟子的楊憲益實則桃李滿園因為他為人的風骨和人格魅力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
范瑋麗:陪著老人走到最后
2009年12月6日楊憲益離去已近兩個星期范瑋麗在收放女兒制作的姜汁餅干時,突然想到再也不必把女兒做的精美西點給楊老留出一份了,頓時淚眼模糊。
上世紀70年代末,文化復蘇百廢待興,范瑋麗手捧英譯本《紅樓夢>走進楊憲益和戴乃迭的翻譯世界。當年范瑋麗還是77級山東大學英語系的大學生,而楊憲益戴乃迭合譯的《紅樓夢》已經讓這對珠聯璧臺的翻譯家在文學界聲名鵲起。范瑋麗由書及人,對楊憲益和戴乃迭非常崇敬,但卻不能見到譯者本人當面討教。后來,范瑋麗考取國際關系學院的研究生,繼續主修英文,帶她的導師曹停正是解放前楊憲益的學生,范瑋麗得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楊憲益和戴乃迭。
“文革中長大的我中國文學知之甚少,通過楊戴的中國文學譯著我既學習了英文,又補了一些中國文學并對漢譯英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后,范瑋麗到美國留學創業,雖事業有成,卻從未放棄對文學與翻譯的熱愛。遠在異國他鄉的范瑋麗始終通過西方媒體關注著他們。1999年,她聞知戴乃迭辭世的消息哀痛不已。
讀研究生時的范瑋麗嘗試著翻譯了幾首舒婷的詩,并把譯稿寄給戴乃迭求教,讓她沒想到的是,一個星期左右她收到了戴乃迭的回信,回信對范瑋麗所翻譯的作品做了詳細點評,令她非常感動。
2007年春天范瑋麗的導師巫寧坤先生的女兒回國探親,她受父親之托前去探望楊憲益先生,并邀請范瑋麗陪同前往。當第一次走進位于北京后海小金絲胡同六號楊憲益家中時,范瑋麗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陳設如此簡樸而陳舊,家用電器都是淘汰多年的老樣式,難到“這就是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貢獻,為抗美援朝捐過飛機,為故宮博物院捐過幾十件珍貴文物為國家保住了四千多片商朝甲骨的譯壇泰斗的家”?
記者發現范瑋麗的思緒已經回到她第一次走進楊憲益家中的情形。當時,92歲的老先生已經同病魔有過幾次交手,“他的右手、右腿都已不聽使喚,坐著同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