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攜帶”六大“鐵證”來京宣布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認為魏武帝曹操的陵墓。
豈料,這六大“鐵證”在一系列的追問和質疑下,事情變得撲朔迷離、真假難辨起來。曹操陵為何沒有出土墓志?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都是從盜墓者手中獲得的嗎?確認曹操高陵證據何在?
2010年的第一天,參加過“曹操墓”先期考古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著名漢魏考古學家劉慶柱表示;“安陽曹操墓的證據已經足夠,如果是‘業內人士’提出異議,就不能說外行話,應在考古學學科內討論問題,要說業內的話,符合學術規范的話。”
這位年過六旬,頭發花白的老者為何要在此時將自己推向風口浪尖?他的判斷究竟有多少權威性?他的言論又有多少公信力?
“沒有絕對把握,我不會亂說話”
公元220年正月,洛陽,曹操叱咤風云的一生在66歲這年走到盡頭。這位征戰一生,消滅了長江以北所有對頭的鐵腕人物躺在病榻上,一面記掛著未被他鏟除的孫權和劉備,一面想著自己的后事,“自制送終,衣服內篋,題識其上,春秋冬夏,日有不諱,隨時以斂,金珰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
或許當時經濟極度凋敝所致,加上曹操父子目睹甚至親自參與了漢末諸侯王陵墓的盜掘,所以曹操曹丕父子二人一直力主“薄葬”,害怕自己的墓葬被盜。曹丕《終制》中云,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合古涂車,芻靈之義。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與珠玉,無施珠襦玉匣……
“曹操不是第一個主張‘薄葬’的君王因為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人們在葬術觀念上的進步,有的君主不再堅持‘厚葬”。“劉慶柱對此解釋。據史書記載曹操在去世前兩年就為自己選好了墓地。作為經歷了漢末的戰爭和動亂,致力恢復國家經濟和崇尚儉樸的政治家他在遺囑中交代,墓地要選擇在地勢較高,土壤貧瘠,無法耕種的地塊,而不要占用良田。墓上不堆土,不樹碑不留地面標志。曹操交代完這些話便與世長辭他的遺骸被運到位于今天河北邯鄲市臨漳縣漳河岸邊的鄴城,于二月下葬。
這次河南的考古專家表示正是根據曹操的遺囑,他們才取得了這驚人發現。尋找曹操墓的關鍵坐標是遺囑里提到的西門豹祠。據河南方面考證那座西門豹祠就在今天的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而這座大墓所在的西高穴村就在西門豹祠以西。這和曹操遺囑中劃定的墓地方位相吻合。此外在西高穴村西還曾出土曹操去世100多年后的一個叫魯潛的官員的墓志上面記載說曹操的墓就在離魯潛墓43步遠的地方。
早在2008年底,這個距離魯潛墓43步遠的地方就開始被發掘。去年]1月國家文物局組織權威專家到安陽開展了論證會,這個陵墓在某些人的心目中早就有了答案只是時機尚未成熟。此后的一次政協委員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找到劉慶柱,希望他去“看看”安陽出土的石牌由于不是自己的課題,也因為尊重前面兩次專家論證會的意見,劉慶柱遲遲沒有前往安陽。
2009年12月16日,劉慶柱在河南參加
“國學大講堂”的講學,河南文物局局長聞訊后立刻派車“攔截”劉慶柱,將他接到安陽,并委托考古隊隊長潘偉斌全程陪同。“根據我的經驗,一看到這個陵墓的規模我就知道這是王一級的墓,進陵墓后看到畫像石和出土的文物,我就斷定這是東漢晚期的,因為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文化,東漢的陵墓已經出土7個了都很相似所以不會有問題。”劉慶柱嚴肅地說。
當劉慶柱看到石牌的時候雖然有些打碎了還沒有合起來,但是憑借多年來的考古經驗劉慶柱知道“找到了因為過去考古只要找到牌了,陵墓里面人物的身份基本上就確定了。他對著身邊的潘偉斌點了點頭,這個辛苦了一年多的考古隊隊長笑了。”對于這個判斷劉慶柱說:“我是學部委員,一個學部就個所以我不能給自己的學部丟人,要對得起自己的專業,沒有絕對把握,我不會亂說話!”
“這次的證據鏈最完整”
我不是胡亂猜測我認為確定曹操墓必須具備以下條件:這個遺骨必須是超過60歲的男性,這個人的身份要是王,王的墓穴要在鄴城附近因為鄴城是魏王的王都帝王死后都要埋在自己的都城旁邊(例如朱元璋、永樂帝等等),這就是證據鏈,環環相扣,我去安陽的時候這些條件都完全具備,證據確鑿理所應當召開發布會。劉慶柱說。
2009年1 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該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認為魏武帝曹操的陵墓。被作為關鍵證據的,是墓中出土的8塊刻有曹操封號“魏武王”字樣的石牌和石枕,顯示墓中一些陪葬品為曹操生前用品。墓中一具被鑒定為年齡在60歲左右的男性骨骼被認為是曹操的遺骸。河南省宣布這是一項“重大發現”。此前,這位公元三世紀統一中國北方的著名統帥政治家詩人陵墓的確切地點,是一個持續了將近1800年的謎,
發布會上河南文物局安排了古文字專家回答涉及古文字的問題,魏晉史學家給歷史問題答疑,體質人類學的專家也解釋了相關專業的問題,而發布會上的疑難問題則交給了劉慶柱,在河南方面看來,劉慶柱是考古業的權威。
“和以往古陵墓相比,這次的證據鏈最完整,科學依據最完整。”但是讓劉慶柱疑惑的是,發布會結束沒有多久就引來了片質疑聲,更奇怪的是這些質疑聲中沒有一個是自己認識的考古專家也沒有個擁有東漢陵墓考古的經歷但是這其中卻不乏自稱為“業內人士”的專家甚至傳言安陽發現周老虎。
對于這樣的結果劉慶柱顯得有些無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科學事實推翻這些所謂的“業內人士”的“科學理論”。盜墓史研究學者倪方六在網上電視上信誓旦旦地“呼喚”;“沒有出土墓志或哀冊是此次挖掘的最大‘硬傷!”劉慶柱認為這個‘業內人士“提的問題就很不“業內”。因為墓志銘到魏晉時期才出現又怎么會出現在東漢晚期的陵墓里?很明顯,該“業內人士在發難前連相應的史書都沒有查閱就信手拈來。
墓志銘的問題剛解決又有人拿刻有“魏武王”銘文石牌的真假來說事了這就像考古隊隊長潘偉斌回答的一樣“當時一共出土了59塊石牌,刻有‘魏武王’的有8個,其中一個是被盜走的。我們是根據那7個定的,為什么有人想當然地判斷我們是按照被盜的那個定的?”
此外,針對出土石牌刻銘等文字材料年代與真偽問題,劉慶柱解釋說:“你說那字胖點瘦點不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家古文字學家(中國古文字學會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員郝本性)說是。而且新和舊不是按件東西,而是按一個組合整體。這墓不是假的吧,不是新的吧?你再新它也是1800年前的吧?你不能因為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綢衣服好就說它怎么能是2000多年前的呢?還有秦始皇陵出土的寶劍,現在還可以把頭發割斷,有些人說它肯定是假的,那么多年怎么還能割斷頭發呢?
劉慶柱強調,“考古學是門科學,應該在學科范圍內討論問題,而搞文學史和收藏的專家在考古領域并不具有權威性。很多媒體報道說‘業內的人士’,你是哪個業內的?所謂術業有專攻,業跟業不一樣。如果你自稱是業內人士,那就不能說外行話,要說業內的話,符合學術規范的話。對于年輕的對考古沒有認識的朋友,你們有質疑的權利,有言論自由,我也愿意向你們普及考古知識,但是那些自詡為‘業內人士’的專家,我請你們尊重科學事實,尊重考古依據,不要胡亂判斷誤導普通市民!”
40多年后再一次感觸安陽
為了科學,為了考古,劉慶柱將自己推向了風口浪尖,并坦言自己沒有任何壓力只是在事實面前堅持真理。但是在某些“業內人士2的誤導下,會有人對這個頂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帽子”的劉慶柱產生懷疑,他究竟是何許人也?他說的話究竟有沒有公信力?他真的是考古界的權威嗎?
在谷歌上搜索“劉慶柱”,會出現17700條結果,絕大多數都帶有考古學專家的稱呼。
1963年,劉慶柱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次年,與考古發生了第一次親密接觸,巧合的是,他的第一次考古地點就是在安陽——殷墟參加田野考古實習。或許就連劉慶柱本人也不曾想到40多年后在同一個地方發現了曹操的陵墓。
1972年5月,劉慶柱被調到陜西省咸陽市文化局文管會工作,此后正式開始了他的田野考古生涯。幾十年來,他把考古當成生命樣熱愛,長年累月盯在挖掘現場白天和工人一起挖,晚上還要查找資料,編寫報告。夏天雨水較多,不宜開展挖掘,他就騎上自行車,挨家挨戶地登記文物,常常曬得滿身是皰跑回家,同樣做考古的愛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只有心疼地抹眼淚。
可是劉慶柱卻樂呵呵的,因為這是他喜歡的工作,尤其是出成果的那一瞬間,他會覺得自己將幾千年前的文化帶進了今天。在他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考古工作應該說是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的發掘。1980年代初,考古所計劃讓他參加西漢長安城遺址的發掘工作。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漢代人的喪葬觀念是“視死如視生”,所以就有了“造陵墓若都邑”的說法。漢代厚葬成風,按照西晉人索琳的說法,漢代皇帝即位后第二年便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天下貢賦三分之一貢宗廟,一貢賓客,一貢山陵。宮殿是帝王現實生活的舞臺,陵墓則是帝王地下世界的縮影,而陵寢建筑是仿照生前宮殿建筑來設計,修造的。所以能夠參加西漢長安城遺址的發掘工作是每一個考古人的夢想。
在發掘西漢長安城遺址以前,劉慶柱打算在陵墓建筑方面先做一個試驗,從另一個側面了解下當時的都邑制度。有人提議發掘漢武帝茂陵,這樣挖到精美文物的機率較高,說不定就會引起社會轟動。對于這樣的提議,劉慶柱一票否決,我一直堅持考古發掘不是為了挖寶。茂陵規制宏偉卻不定是漢代帝陵制度的典型代表,因為它有可能超逾常制。考慮再三,我決定發掘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因為漢宣帝被稱作西漢王朝的‘中興之主’,他的陵墓可能更能反映漢代帝陵的常制,我們要尊重科學事實!”
事實證明,選擇發掘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的決定是正確的。通過發掘,第一次從考古上揭示了漢代的陵寢制度,解決了許多文獻記載中語焉不詳的問題。比如過去很多人把陵園與寢園混為一談,杜陵的發掘表明陵園以封土為中心,寢園以寢殿為中心,二者各成一體,不能混為談,又如,曾經困擾古錢幣學界的“小五銖”,通過發掘表明其為墓葬明器,而非流通貨幣;還有漢代的門、塾闕的具體形制,也是通過杜陵的發掘得到了確認。可以說,杜陵陵園遺址的發掘,雖然沒有精美文物出土,但卻從學術上解決了許多重要問題。在這之后他的考古發掘報告《漢杜陵陵園遺址》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
“我感覺自己一輩子都在給自己加碼。年輕的時候,老給自己定任務。比如開展什么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要寫什么內容的論文,要完成什么樣的專著等,現在還是一樣,還是堅持給自己加碼。他拿出一本精美的筆記本,打開一張日程表,上面記載著每個月要完成的文章題目。正是抱著這樣份對科學嚴謹的態度,對考古的熱忱劉慶柱在考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先后考古發掘的遺址有:秦成陽城遺址、唐長安城青龍寺遺址、秦櫟陽城遺址,西漢長安城遺址等成了帝陵考古的權威,這也是安陽墓考古隊隊長潘偉斌在看到劉慶柱點頭之后如釋重負的真正原因——這樣的專家都點頭了,那還有什么好猶豫的。
“曹操墓讓更多的人了解考古”
日前,河南省將按程序將曹操高陵所在的西高穴墓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做好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準備工作,適時積極申報。
記者(以下簡稱記)在2009年12月29日的發布會上,您的身份是什么?
劉慶柱(以下簡稱劉)介紹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后來又給我加了個漢魏考古專家。我的任務就是回答考古方面的問題,還有就是如果一旦別人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我得答。畢竟我接觸的考古東西比較多。
記:那您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怎么辦?
劉:那我就會說不知道,等我回去查書后再來告訴你,我直認為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比知道的要多得多。
記:在曹操墓問題上,您把自己推向了風口浪尖,有沒有壓力?真的那么肯定自己的判斷嗎?沒有懷疑過?
劉沒有絲毫壓力,因為我是用事實在說話,用科學論述,我對得起自己的職業。我做考古做了40多年,我有經驗,這次的證據是比較完全的,甚至比以往的陵墓還要完整!我有這個自信,倘若有我的同行提出質疑,我也許會有壓力!但是面對這些自詡為“業內人士”的人,我沒有絲毫懷疑。
記:有人說你在此刻站出來,是為了“名”和“利”,是在炒作自己,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劉:(笑)倘若真的是這樣,我就不考古,直接去鑒寶,今天說這個真的明天說那個是假的,這個給你多少錢,那個給你多少錢。但是這樣的事情我不會做,因為我不知道假的是什么樣子,所以我沒辦法判斷真假。至于炒作,我認為是某些“業內人士”在自我炒作,請你們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
記:最近很多網友提議提取墓內骸骨的DNA與曹操后人進行鑒定,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劉:有更好,即使沒有,現在的六大證據已經足夠。做DNA鑒定需要條件,不是有骨頭就能做,要考慮骨頭的保存程度、受污染程度。做了跟誰比對?現在的曹操后代是不是曹操后代?唐代以后曹操的臉越涂越白,都是奸臣的形象,誰承認是他的后代啊?在具體操作上難度很大。
記:發布會之前,您有沒有想過會受到這么多年輕人的關注?
劉:有!曹操墓讓更多的人了解考古!我當時跟他們河南方面說,你們發布這條消息,要注意后續工作,為什么呢?因為在早年人們根本都不關注這個問題,只關心溫飽問題,現在越來越關注考古,而且曹操還夾著易中天“品三國”的熱效應,中國有幾百個皇帝,除了極個別的能和他并駕齊驅之外,論知名度,沒有在他之上的,所以反響強烈在意料之中,畢竟這是個多年的謎。
記:40多年的考古生涯,在最枯燥的時候,您有沒有想過放棄?
劉從來沒有,因為我總有做不完的事,有太多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中國的考古學家跟門捷列夫是不可以比較的,人家化學元素周期表排出來隨著新發現就可以補進去。我們的未知領域太多了,不知道空哪個,也不知道空多少。因此做科學研究沒有個求知欲是不行的。
記:對您來說考古最重要的不是挖出了多少文物?
劉:是的!我不是挖寶的!你認為是寶,我不一定覺得是寶。比如我把元大都聯系到了漢唐時代的文化,我證明元代的皇帝也是按周禮辦的,本來周禮是漢族人最尊崇的東西這就是我的寶,但是這個寶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值錢的。
記現階段,中國考古界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劉:我們這個隊伍比較小,工作任務很重,一些研究成果可能無法讓社會滿意。還有就是基層的考古工作者,他們沒有我這樣的工作條件,所以壓力要比我大很多,來了什么挖什么,今年修路了得配合去,怕人家挖壞了,而且配合的過程中你不知道會遇到什么情況,這些跟你研究的課題也許毫無關系,但你也得去啊!所以還是挺難的。
記:作為一個從事了40多年的考古研究者,對年輕的考古工作者,您有什么想說的?
劉:一定要知道在中國考古是大有作為的,現在的空白點很多,只要你下力氣,只要你付出,方法得當,你一定會有成果。對年輕的考古工作者來說,首先是知識面要寬一些,同時,也要注意不能漫無邊際。題目要做得小一點,太大很難深入下去。其次要坐得住,別太著急,要點一點的積累。有些東西一旦開始形成成果的話,就會一發而不可收。有東西也不要害怕不成熟,不成熟不要緊,年輕人需要學,要在工作中,研究中成熟起來,所以一旦有成果就要勇敢地拿出來。年輕學者不是要和學校的同學比,和其他單位的人比,而是要和國外比。做學問起點高,要求高,但做的時候要扎扎實實。最后要明白如果沒有勤奮,機遇來了你也抓不住,因此勤奮是第要素。我相信機遇肯定會輪到熱愛事業勤奮的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