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4月起,吉爾吉斯斯坦這個中亞山地小國就內亂不止。先是總統巴基耶夫被迫出逃,政權意外更迭,后又爆發慘烈的民族沖突。很多分析都預言,今后吉爾吉斯斯坦的政局不穩很可能將成為一種常態。
俄、美的利益與分歧
誰導演了這場內亂?雖然輿論猜測俄美參與其中,甚至還有人說這次政權更迭是“俄色革命”,但沒有人能夠拿出確鑿的證據。其實,無論是今天的政權更迭,還是2005年的“郁金香革命”,主要原因都來自吉國內部。相比尋找大國插手的證據,通過觀察俄美在事件過程中的舉動來分析其意圖更有意義。
2010年4月8日,當吉國反對派宣布建立臨時政府、而前總統巴基耶夫尚未宣布辭職時,俄羅斯總理普京與反對派領導人奧通巴耶娃通電話,率先承認吉臨時政府。4月10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緊隨其后重演了這一幕,表明對臨時政府的支持態度。據哈薩克斯坦官方稱,哈國與俄、美兩國一起促成巴基耶夫離開吉爾吉斯斯坦,平靜讓權。2010年6月16日,當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發生民族沖突后,俄、美兩國領導人就吉國內局勢舉行密切協商。兩國均拒絕了吉臨時政府關于派兵幫助平息騷亂的請求。兩國均支持吉臨時政府舉行全民公決。兩國還與吉臨時政府保持暢通的信息溝通,密切跟蹤事件的進展。2010年6月24日,俄、美兩國總統在華盛頓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支持吉爾吉斯斯坦人民在國內恢復民主與穩定的努力”。
蘇聯解體以后,俄、美在中亞的較量從未停止,近幾年更是愈演愈烈。為什么此次事件中俄、美表現出難得的“協調克制”,誰也不往前邁一步呢?這需要考察俄、美在吉爾吉斯斯坦事件上的利益訴求。
一方面,俄、美兩國在吉事件上有利益一致之處:首先,吉爾吉斯和中亞地區的穩定符合俄、美雙方利益。兩國都不愿意看到吉爾吉斯內亂持續發展甚至蔓延到周邊地區。兩國均歡迎吉國盡快建立新政權,恢復秩序,希望本國在吉境內的軍事基地安全不受到影響。因此兩國對于臨時政府舉行全民公決等行動予以支持,并向吉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其次,當前俄、美兩國關系處于“相互示好期”,誰也不愿意節外生枝,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問題上多走一步,挑戰對方的利益,破壞兩國關系向好的大局,因此出現俄、美兩國協調的一幕;第三,吉前總統巴基耶夫在馬納斯基地等問題上出爾反爾失信于俄、美兩國,而吉反對派則與俄、美兩國都有接觸,因此吉政權更迭至少不違背兩國的利益,順勢而為應該是俄、美兩國的優先選擇;第四,吉境內吉爾吉斯族與烏茲別克族之間的民族沖突有著復雜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一旦卷進去,可能費力不討好。因此,俄、美兩國都沒有同意派兵干預;第五,對于俄、美兩國來說,吉爾吉斯不是中亞首要利益對象國,其重要性不如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利益都很有限,不愿意為吉國的穩定付出過多代價。而且,俄、美兩國此時都受到其他一些問題牽扯,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去影響吉國形勢。
另一方面,俄,美兩國在吉爾吉斯也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當吉爾吉斯局勢開始動蕩時,美國和北約最擔心的是馬納斯空軍基地的安全。美國多次與吉臨時政府接觸,派遣官員訪問吉爾吉斯斯坦,目的是使吉臨時政府承諾保證美軍基地繼續留在吉境內,從而為北約在阿富汗的戰事服務。除了馬納斯空軍基地,美國人還看重吉爾吉斯斯坦在歐亞地緣政治版圖上的位置。美國人希望通過鞏固在吉國的軍事存在從而對整個中亞地區和南亞地區形成輻射性影響,在戰略上對俄、中兩國形成牽制,并與美國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政策實現對接,把中亞政策與南亞政策整合在一起;俄羅斯則不希望任何勢力染指吉爾吉斯斯坦乃至中亞和獨聯體地區,不希望美國和北約在中亞和獨聯體地區擴大影響。俄羅斯希望關閉美國在中亞的軍事基地。
俄、美兩國的態度對吉爾吉斯斯坦局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應該說,俄、美兩國在吉爾吉斯斯坦有軍事基地,對當地情況也比較了解,相對來說有較強的能力和較多的資源在第一時間幫助吉國臨時政府平息騷亂,從而避免人員的大量傷亡。這也是吉臨時政府向這兩國求助的重要原因。遺憾的是,兩國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悲劇的發生。因此,有分析認為,“吉爾吉斯淪為俄、美在中亞博弈的犧牲品”。從事件的結果看,吉臨時政府表示承認前政府以往簽署的協議,不會對外交政策進行大幅度調整。南此,美國軍事基地暫時將繼續留在吉境內。不過,考慮到吉國內很多民眾對于馬納斯基地的排斥態度,反對派隨時可能借軍事基地問題向政府施壓。未來馬納斯空軍基地的去留問題仍將是影響吉爾吉斯斯坦與俄、美兩國關系的重要問題。
亂局對地區形勢的影響
吉爾吉斯斯坦領土面積19.8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27萬。雖然在面積、人口、經濟總量、資源等指標上,吉爾吉斯斯坦都算不上中亞重要的國家,但它也有一些獨特之處。吉爾吉斯斯坦曾被西方認為是中亞唯一的“民主島”,是中亞唯一發生過“顏色革命”的國家,也是中亞唯一同時擁有俄、美兩國軍事基地的國家。2010年4月政權更迭后,吉爾吉斯斯坦出現中亞首位女性總統,并在獨聯體國家中率先推行徹底的政治體制改革,由總統制轉變成議會共和制。
2010年10月10日,吉爾吉斯斯坦將舉行議會選舉。吉爾吉斯是否能夠穩健地推行政治體制改革,重建政府,彌合民族矛盾,發展經濟,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很多分析都指出,議會制不符合吉國目前的情況,吉部族和政黨數量眾多,其中有影響和有權威的不多,政治力量的形成和分化組合往往出于部族屬性和短期利益,而不是政治理念,這種情況可能使政策和政令出臺都比較困難,從而導致政局長期陷入混亂的狀況。盡管反對派領導人奧通巴耶娃順利地舉行了全民公決,并當上總統,但這更多要歸功于民眾求穩、求安定的心理。
雖然美國要求對于民族沖突的原因進行獨立國際調查,但由于此問題過于敏感,直接牽扯到I臨時政府的利益,結果很可能如1990年的沖突調查那樣最終不了了之。吉爾吉斯族與烏茲別克族之間的歷史積怨和現實矛盾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根本解決。如果吉臨時政府在奧什和賈托拉巴德的重建過程中不能做到公正,達到沖突雙方都滿意的結果,也有可能進一步激化民族矛盾,引發新一輪沖突。在即將舉行的議會選舉的較量中,吉國內不同民族和部族之間的利益爭奪也將突出顯現,如果處理不好,也有可能導致局勢動蕩。
此次民族沖突中,吉國內的烏茲別克族受到很大沖擊。這可能引起生活在吉國境外的烏茲別克族民族主義者對于吉爾吉斯族民族主義者甚至吉當局的不滿和憤懣情緒,可能給吉爾吉斯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政府在處理雙邊關系時增加了難度。
無論是對于俄、美兩國,還是對于吉臨時政府,軍事基地問題都十分重要和敏感。吉臨時政府請求俄、美在其境內擴大軍事存在,包括在其南部巴特肯州建立新的軍事基地,這勢必遭到烏茲別克斯坦的堅決反對。如果俄、美兩國擴大在吉境內已有的駐軍規模,或者建立新的基地,可能加劇中亞地區的緊張氣氛。流傳多年的關于美國試圖以費爾干納為軸心控制中亞以及美國將阿富汗軍力轉移到中亞的說法就可以找到新的依據。
駐軍問題同樣牽動吉爾吉斯斯坦周邊鄰國的神經。在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討論吉爾吉斯斯坦形勢的會議上,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均反對向吉派駐維和部隊,認為此舉將加劇地區的緊張局勢,不利于本國的安全。對于上述三國而言,吉國的動蕩是危險的信號。反對派通過暴力奪權的野心、民族和部族矛盾、社會不滿情緒等等這些在吉國被釋放出來的“魔鬼”都有可能在他們的國家找到縫隙作亂。這促使他們必須提高警惕,加強國防和對社會安全領域的監控。
在吉爾吉斯斯坦整個事件發展進程中,可以看到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暗中較量的影子。2010年哈薩克斯坦擔任歐安會輪值主席國,成為獨聯體國家中首個獲此殊榮的國家。在歐安會阿拉木圖會議上,哈薩克斯坦在討論吉爾吉斯事件的同時積極宣傳本國的民族政策,以及本國在協調吉事件、促進吉國穩定過程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則積極與聯合國和美國領導人溝通,著力宣傳本國在接收吉爾吉斯斯坦難民方面作出的貢獻。兩國都利用吉事件積極擴大本國影響,突出本國是維護中亞地區穩定的保障的思想。
從吉爾吉斯斯坦事件可以看出,中亞地區的一體化仍很遙遠,現有多邊合作機制在解決地區性問題上還很乏力。大國之間的不信任仍然很深,這阻礙了大國之間就中亞問題進行磋商和合作,大國之間在中亞地區的爭斗將長期持續。
吉爾吉斯斯坦亂局對上海合作組織的影響
上海合作組織針對吉事件上作出了應有的反應,塔什干峰會簽署的文件以及秘書處發表的聲明都表明該組織對吉事件的態度。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還積極向吉爾吉斯斯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應該說,上海合作組織在整個事件中發揮的作用符合它目前的條件和能力。上海合作組織經過9年多的建設,在鞏固組織法律基礎、加強組織機制化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它在安全領域的主要目標是打擊三股勢力。上海合作組織不是軍事同盟,它在法律上沒有規定,當成員國安全受到威脅時,其他成員國有義務向該國提供軍事幫助。有分析認為,上海合作組織在吉事件中的表現說明該組織的行動力和實用性都很有限。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說明上海合作組織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吉爾吉斯斯坦事件使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主要有:其一,導致吉國內局勢混亂的一系列內部問題很難在短期內獲得解決,吉政局可能長期不穩,隨時都有可能再次發生騷亂。不過,吉爾吉斯斯坦的情況在中亞國家中有其特殊性。雖然,整個中亞地區形勢總體上不太穩定,影響地區安全的不確定因素很多,但并不意味著該地區已經進入動蕩期;其二,有關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可能加深。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將更加嚴重,一些既有的地區性問題解決起來將更加困難;其三,大國以及國際組織在中亞地區合作的基礎相當弱,互信度不夠,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談判回旋的空間不大,在解決中亞地區問題上開展多邊協調的困難較多。
上海合作組織面臨著很多任務:在安全領域,上海合作組織需要研究在新形勢下如何打擊三股勢力、保障地區安全的問題。這涉及到槍支收繳問題、難民問題、三股勢力問題、毒品問題等等。這次暴力事件反映出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武器在民間大量流散的情況,收繳非法私藏的武器將是非常重要和困難的工作,關系到吉國和地區的穩定。吉爾吉斯斯坦事件產生的移民和難民問題需要成員國之間加強溝通,協力解決。另外,需要關注伊扎布特組織在吉國的影響,特別是對吉南部地方政權的影響。對于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組織的活動也需要加強監控。在阿富汗形勢持續惡化以及美國和北約宣布將退出阿富汗的背景下,中亞的宗教極端組織可能與來自阿富汗的恐怖主義組織加強聯系,可能出現恐怖主義勢力回流或者合流的可能。另外,費爾干納地區處于中亞的中心地帶,該地區由于各民族雜居、邊界交錯、人口密度大、就業困難等情況有可能成為各種矛盾集中存在的中心,需要警惕費爾干納地區的安全狀況,防止矛盾爆發并產生連鎖反應;在政治領域,上海合作組織需要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協調,增進彼此之間的互信,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思考如何從法律上規定新的合作機制,在保障成員國的穩定與安全上切實發揮作用;在經濟領域,吉爾吉斯斯坦的穩定與發展需要上海合作組織源源不斷地向其提供資助,需要研究建立相應的援助機制。吉爾吉斯斯坦事件使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開展的有關多邊合作項目可能遇到一定困難,需要扶持這些項目順利實施。
(責任編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