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霖 張興瑞 黃云森
外來勞務工是我國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接受繼續教育的權利正在得到社會的關注。一些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社會機構及企業也正在為外來勞務工提供越來越多的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比如現在一線城市普遍都給勞務工提供培訓補貼。因此,研究外來勞務工繼續教育的社會功效就顯得尤為必要。
繼續教育特別是由企業資助的繼續教育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降低離職率,從而穩定企業生產,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出。實證研究表明,企業資助的繼續教育與員工的離職傾向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150(翁杰,2005),這一微觀層面的效應經宏觀放大以后,其結果就必然是國家平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國家總收入的增加,具體表現就是實際GDP的增加。研究表明,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與勞動生產率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相關系數達0.73(滕建華,2004)。以職業教育為主的繼續教育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直接面向生產、服務第一線的專業技術人才,具有直接服務經濟的特點。與學校全日制正規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與勞動力素質、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更為直接和密切,具有很強的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陳翔鷹,2004)。
外來勞務工平均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相對于農村的留守農民他們卻是精英分子,起著連接城鄉的作用,是我國社會各階層中的活躍群體,如果他們能夠得到良好的繼續教育,獲得更多更好的職業技能,由于其特有的流動性以及在城鄉之間的溝通作用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擴散效應,特別是對于廣大農村地區,這種擴散效應將起到最佳的示范作用,對于推動農村整體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是極有意義的。
本文選取“工作滿意度”作為微觀社會功效的核心變量,由于工作滿意度與員工勞動生產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因此任何影響“工作滿意度”的因素最終都將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發展,即在研究繼續教育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時,可以將工作滿意度與勞動生產率、經濟發展狀況視作基本等同的概念。本文將著重研究外來勞務工接受繼續教育的動機與形式不同對其工作滿意度所產生的影響。
研究中主要采用了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對政府相關機構,企業人力資源方面的負責人采用了訪談形式,對外來勞務工采用的是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調查在珠三角地區選擇了深圳市、順德市、中山市作為調查城市,共計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138份,回收率94.8%,回收的調查問卷樣本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樣本分布情況
因分析需要,我們對繼續教育的動機加以歸類,并建立變量及賦值如下表所示:

表2 動機變量定義及賦值表
根據以上變量定義,對樣本進行了嚴格的剔除,對有效樣本進行對比分析的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接受繼續教育動機與工作滿意度相關關系統計分析圖
統計表明:帶有積極性動機(即目標指向明確)參加繼續教育的外來勞務工對工作滿意度要高于帶著消極性動機(即無明確的目標指向)參加繼續教育的外來勞務工,前者的滿意度為34.09%,后者為21.79%,前者比后者高了約10個百分點。這說明,要想獲得好的培訓效果,通過培訓在提高員工職業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他們對工作的滿意度,從而使他們更高效地投入到工作中的話,就必須為外來勞務工創造一個可以形成理性預期的培訓環境。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培訓機構都應在日常或培訓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提供各種有利于形成理性預期的信息,由此來促使更多外來勞務工帶著積極態度與動機參加繼續教育,這對于保證外來勞務工的繼續教育質量,確保繼續教育對工作滿意度正向作用的發揮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經過統計分析,在外來勞務工接受繼續教育方式中,滿意率(比較滿意與非常滿意之和)從高到低依次為:電大、夜大、互聯網;單位提供的培訓;社會提供的培訓;師傅帶徒弟式培訓;自學(如圖2所示)。

圖2 接受繼續教育方式與工作滿意度相關關系統計分析圖
電大、夜大、互聯網滿意度居第一位,達60%,主要原因在于電大、夜大、互聯網提供的是極為正規的具有認證性質的學習,且考試合格后可獲得相應的學歷,得到社會的認可,這種培訓方式會獲得具有積極性培訓動機的外來勞務工的青睞,而由于具有積極性動機者相對于消極性動機者具有更高的滿意度,也就意味著參加電大、夜大、互聯網的這些具有積極性動機的外來勞務工將拉高電大、夜大、互聯網樣本中的工作滿意度。另一個原因是因電大、夜大、互聯網一般是外來勞務工自籌資金,相對層次較高的職業或非職業教育,參加電大、夜大、互聯網的外來勞務工學習的積極性比參加一般的培訓要更高一些,也更認真一些,從而學習效果會更好一些,人力資本的提升速度也會更快一些,而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將直接導致其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反過來又將顯著提高工作滿意度。
單位提供的培訓因一般與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相關,可以提高受訓外來勞務工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受訓者對工作的興趣,提高工作滿意度,而且企業提供的培訓一般是與企業福利掛鉤的,企業提供培訓意味著工作福利的增加,這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滿意度,因此,在統計分析中,單位提供的培訓僅次于電大、夜大方式列滿意度第二位。
社會提供的培訓質量有好有壞,不一定能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這都影響了外來勞務工對此繼續教育方式的認同,對工作滿意度的正向作用有限,統計分析中列為滿意度第三位。師傅帶徒弟式培訓方式效果因人而異,得到好師傅盡心相傳的概率不是很高,這嚴重影響了其對工作滿意度的作用,僅列滿意度第四位。自學的繼續教育方式難度很大,難以堅持,成功率很低,對工作滿意度影響小,甚至是負向作用,即使自學成功,因與工作缺乏聯系,也不會明顯提高工作滿意度,甚至可能因自學成功者尋求變換工作的欲望增強而降低其對現有工作的滿意度,因此,自學方式在統計分析中只列為最后一位。
外來勞務工接受繼續教育的動機與形式的不同也會導致其工作滿意度的差異,從而表明繼續教育所發揮的社會功效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具有積極性動機(即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的外來勞務工比消極性動機(即無明確的目標指向)的外來勞務工的工作滿意度更高。外來勞務工接受繼續教育的方式按照滿意度水平從高至低依次排序為:電大、夜大、互聯網;單位提供的培訓;社會提供的培訓;師傅帶徒弟式培訓;自學。研究結果證明這與繼續教育方式各自的特點與外來勞務工在接受特定方式繼續教育的表現有關。
從以上調研結果可以看出,電大、互聯網等信息化培訓手段是目前比較受勞務工歡迎的繼續教育形式。筆者認為,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設適合勞務工繼續教育的遠程教學模式和學習平臺,將是促進和解決勞務工繼續教育問題的主要渠道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當前我國勞務工教育培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認識不到位、激勵政策不足,培訓資金缺乏、培訓手段亟待加強,培訓質量不高、培訓資源缺乏整合等等。但針對勞務工的教育和培訓工作又是如此重要和迫切,它不僅關系到我國億萬勞務工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協調發展。針對這一現實情況,筆者結合自己的專業工作領域,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勞務工教育和培訓的設想,供決策部門參考。
2003年9月,國家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設部聯合出臺的《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中明確提出,針對農民工的培訓除通過集中辦班、咨詢服務、印發資料等形式進行外,還要積極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徑靈活開展。
由于廣播、電視、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具有豐富的多媒體軟硬件資源,不僅節省師資、節約經費,而且使用靈活方便,傳播范圍廣,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加上雙向互動、資源共享的特點,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較為可行、值得推廣應用的勞務工教育和培訓方案。如近幾年開辦的“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 以其豐富的信息和專門針對農村、農業、農民開設的培訓內容,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喜愛。
目前我國的廣播電視網、通信網、衛星網、互聯網已覆蓋到全國的廣大地區,包括邊遠、落后地區,廣播電視學校網絡也已遍布全國,因此,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信息化設施和軟硬件資源進行勞務工的繼續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尤其是互聯網,作為近幾年來發展最為迅猛的信息化手段,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相信在未來勞務工的教育和培訓中也將大展身手。
對于信息化解決方案的應用,筆者建議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建立非贏利性的勞務工教育培訓網絡平臺,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和遠程教學的優勢,提供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網絡教學服務。該平臺及其鏡象站點可以依托勞動部、各省市的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進行維護和管理,聯合政府教育管理部門、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和社會培訓力量等開發制作系列化、系統化的教育培訓教材和網絡課件。通過勞務工教育培訓網絡平臺,既可以使勞務工補習以前沒有學到的文化基礎課,又能使勞務工學到各種職業技術和勞動技能。
應用網絡平臺進行勞務工教育培訓的前提是要在勞務工中普及推廣使用電腦和網絡,掌握學習方法,要使勞務工先學會打字上網,有自主學習能力?,F在社會上的電腦培訓機構數量眾多,分布最廣,只要政府能出臺一些鼓勵政策,給培訓機構提供一定的培訓補貼,企業又能給予勞務工適當的接受培訓的時間,這項工作開展的難度并不大。有條件的企業也完全可以開設針對內部員工的電腦培訓班,鼓勵大型企業、效益好的企業置辦自己的電腦室,讓勞務工有條件、有時間上網學習。
鑒于我國在勞務工培訓方面國家財力緊張、企業投入資金有限的現狀,經過調研和分析,筆者認為利用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現有的教學資源,是目前開展勞務工大規模教育培訓的最經濟、最便捷的信息化解決方案,政府、企業和個人都能接受,這樣可以避免重復建設,節約人力和投資。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China Education Broadband Satellite Net,簡稱“CEBSat”),是我國構建“天地合一”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的基礎設施,于2000年10月31日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正式開通。該網采用數字壓縮方式傳送電視及數據節目,通過鑫諾衛星6A轉發器KU波段傳輸。傳輸方式包括:IP電視、IP課件、流媒體、信息四大類。傳送的節目內容包括高校遠程教育課程、基礎教育同步課堂、職業培訓、職業教育、農業科技等。如基礎教育同步課堂是為實現東西部教育資源共享而播出的北京市第19中學的同步教學課程,內容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基礎教育課程,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因此,這個頻道完全可以用來進行勞務工的文化基礎課補習。高校遠程教育課程為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郵電大學、中央電大、東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林科學院、八一學院等大中專課程,適合有高中以上文化基礎的勞務工學習。
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勞務工的繼續教育是一種最經濟、方便、有效而且輻射面廣的方案,對企業來說,投入不大,很適合各地、各類型企業推廣應用;對勞務工個人來說,教學資源豐富,從基礎教育內容到大中專教學內容,從職業培訓到農業科技,教學內容應有盡有,通過電視、計算機都可以收看和學習,時間、地點可以靈活安排,不失為開展勞務工繼續教育的最佳途徑。
[1]翁杰.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與員工流動[J].中國人口科學,2005,(6).
[2]滕建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相關性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4,(4).
[3]陳翔鷹.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與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4]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教育新聞網, 2005年10月28日.
[5]王濤.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打造跨越界限的現代學習平臺[N].中國教育廣播電視報,2005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