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關于閱讀方面的要求則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考生在閱讀文言文時,不僅要學習、積累一些詞語句子,更重要的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弄清文章寫了些什么人,通過分析人物形象,解讀人物具有怎樣的性格、品質;發生了什么事,具有怎樣的思想意義,蘊涵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借事件傳達了怎樣的寫作意圖。可以說文言文內容理解這個考點是點中之王,因為理解文章內容是考生閱讀的基礎,掌握了它對于考生解決其他考點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知識盤點】
文言文閱讀中的內容理解題,是文言文命題的主要方式,也是重點難點。這種題型既可以考查考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也可以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組織材料、運用語言、表達觀點的能力。對文言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的準確與否,可以反映考生閱讀文言文水平的高下,所以頗受出題者的重視。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形式:
1.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或情節(議論性質的文言文還要弄清作者的觀點)。
2.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3.文章內容有什么意義(有什么深刻含意、思想感情,有什么寫作意圖)。
4.文章某個內容這樣寫為什么(有什么目的、依據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技法點撥】
不管題型怎樣變換,“萬變不離其宗”,只要考生掌握了相應的解題方法,難題就會迎刃而解。下面我們就來為知識盤點中歸納的題型尋求解決之道:
1.關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閱讀時考生可以關注全文對人物的諸多描寫,比如:語言、動作、神態及細節描寫等,分析這些描寫反映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或者是透過神態、動作等分析人物心理,或是透過語言、動作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等。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考生還要關注文中的側面描寫,比如:文中起到正襯或反襯作用的其他人物,關注他們對主要人物的評價,以及文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等。
2.對于概括文章的內容、情節一類的題型,考生可以通過抓文章的中心句來解決。文章中心句一般會出現在文章的首尾,內容上多為總結性的句子,表達上多是抒情議論性的句子。考生概括文章內容、情節,還可以運用逐層概括、提取要點、壓縮合并的方法,切忌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概括主要內容一般還遵循著 “人物+事件”的模式,即:“誰+(為什么)+做了什么事+結果如何”。
3.一般來說,文章內容是針對文章寫什么而問,思想感情、思想意義、寫作意圖之類的題型一般是針對文章為什么這樣寫而問。這就需要考生不光要把握文章內容,還需要聯系作者生平以及寫作背景進行全面分析。對于分析原因的題,考生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既要分析表面原因,也要分析深層原因,同樣不能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其實,對于文言文內容理解類的題而言,考生要正確解答,最關鍵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對于無論課內課外的文段,考生一定要讀懂、讀透,然后能明確題干要求,結合這兩點,再在答題用語上做到準確、全面,考生就成功掃除攔路虎。
【真題講解】
1.(2010年北京市燕山中考語文試題)閱讀《曹劌論戰》,回答問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左傳》)
文題相應是寫作的一個基本原則,“曹劌論戰”是編者給《左傳》選段擬就的一個題目。試從文章剪裁的角度對編者如此擬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解析:這是一道把握文本內容的題。一般來說,文章題目是一篇文章內容的濃縮。題目突出了什么,選段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文題和內容上是如何照應的,這是考生答題的關鍵。如果只談文題,不分析文本內容,是無法正確解答題目內容的。
參考答案:“曹劌論戰”,重在一個“論”字,即主要交代曹劌對戰爭的見解和主張。《左傳》選段在行文上,對長勺之戰的作戰過程進行了簡單交代,把重點放在詳細記述曹劌和魯莊公戰前分析和戰中指揮上,兩者在內容和題目上是統一的。
2.(2010年山東省煙臺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選文首先采用了_______的論證方法,得出艱難困苦的生活能夠使人磨礪成才的結論,然后采用對比論證和類比論證的方法,得出_______________的論點。
解析:關于論證方法,是考生復習備考必須掌握的知識,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正反)論證、比喻論證,考生再結合具體段落內容,就不難得出答案。對于論點的概括,考生如果對課文內容和主題把握沒有大問題的話,應該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再說這個句子也是課文的關鍵句,所以說,答案不是很難。
參考答案:舉例論證(擺事實)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能夠導致滅亡(答“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亦可)
(2)在孟子看來,一個國家要避免滅亡的條件是什么?
解析:分析這道題,考生需要思考選段哪些文字談到了治國,確定了段落之后,大家還要注意,孟子談論時是以假設句來談“國恒亡”的,問題中問的則是“避免滅亡”,考生不要因一字之差,導致答案截然相反呀!
參考答案:國內要有堅持法度和能輔佐的賢士,國外要有敵國外患。
3.閱讀下面【甲】【乙】兩個文言選段,回答問題。
【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節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②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
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節選自陸游《入蜀記》)
[注]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賢的處所。②太、華、衡、廬:泰山、華山、衡山、廬山。③翳:遮蓋,這里指云。
(1)【甲】【乙】兩文段都寫到“山”,兩個文段所寫的“山”各有著怎樣的特點?
解析:這道題考查考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考生要抓選段中的關鍵語句來分析,如【甲】段中寫山的文字集中在第一段,像“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一句就寫出了三峽的連綿不斷,“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直接寫群山的連綿不斷、遮天蔽日,而“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則間接突出了這一特點。【乙】段中可抓“峰巒上入霄漢”“ 皆無此奇”“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等句子來分析。
參考答案:【甲】文段寫群山具有連綿不斷、雄奇險拔、遮天蔽日的特點。【乙】文段描繪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點。
(2)【甲】【乙】兩文段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這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把握作者情感,可以透過寫景的句子來分析考查。兩文作者不同,所記景色亦不同,但他們卻都將景色寫得十分生動美好,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考生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山川美景的熱愛之情。把握作者情感,考生還可以透過文中的議論抒情句來分析,一般寫景記事類文章,議論抒情句有畫龍點睛之妙,像文中“良多趣味”“奇”“異”等詞,作者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參考答案: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4.(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文言文《桃花源記》,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
□[東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大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請用簡潔的文字補充下面對“漁人”行蹤的概括。
發現桃花源→_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___________。
解析:這是一道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題,要做這道題,考生只需概括出各段內容即可。對考生而言,應該不是太難。
參考答案:進入桃花源復尋(迷失)桃花源
(2)“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會理想,請談談你對作者這一社會理想的積極意義的認識。
解析:考生要了解陶淵明構想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的用意,就得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分析,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連禍結的東晉末年,對現實極為不滿。他將桃花源描述得美好寧靜,實際上是為了寄托自己的理想,而這種理想顯然不是陶淵明一個人的所思所想,而是代表勞苦大眾的。考生把握了這一點,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參考答案: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寄托了作者對和平的向往,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觀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愿望(只要答出要點“對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實戰演練】
1.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左傳》)
(1)文中魯莊公認為可以對齊國作戰的三條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全文,請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闡述魯國獲勝的原因。(用自己的話作答)
①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軍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選自《陋室銘》)
【乙】子曰:“吾與回(顏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選自《論語》)
(1)【甲】文在寫法上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乙】文顏回采用的學習方法是課上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課下鞏固、發揮;他安心于尊師悟道,將學問做好做透。
(2)劉禹錫和顏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對此,他們各自的態度如何?體現了他們怎樣的精神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作者幼時借書抄書來讀,其原因是由“______
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之間的矛盾決定的。(摘錄原文回答)
(2)文章從四個方面敘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艱難,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全文,說說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三條理由。(各用四個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甲】【乙】兩文,回答問題。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選自周敦頤《愛蓮說》)
【乙】蘭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蓋在有無近遠續斷之間,純以情韻勝。氳氳無所②,故稱瑞③耳。兼彩④,而不極于色,令人覽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繪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者耶?
(選自張大復《梅花草堂集》)
[注]①取:這里是嗅取(蘭的香味)。②氳氳(yūnyūn)無所:彌漫飄忽,沒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種顏色。
(1)同為花中君子,蓮與蘭有相通之處,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蓮——__________;蘭——氳氳無所。
品位: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蘭——______________。
(2)【甲】文以蓮為托物言志的對象,表現了作者________的生活態度;【乙】文將蘭比做“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讓我們領悟到蘭___________的品性。
5.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陳章侯蔑視顯貴
陳章侯性誕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錢隨手盡。尤喜為貧不得志人作畫,周其乏。
凡貧士藉其生,數十百家。若豪貴有勢力者索之,雖千金不為搦②筆也。有一齷齪③顯者,誘之入舟,方將鑒定宋元人筆墨。舟既發,乃出絹強之畫。章侯科頭裸體④,謾罵不絕。顯者不聽,遂欲自沉于水。顯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終一筆不施。
(選自清·周亮工《讀畫錄》)
[注]①誕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齷齪:骯臟,引申為品行卑劣。④科頭裸體:不戴帽子,不穿衣服。
(1)文中表現陳章侯蔑視“一齷齪顯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話回答)
(2)短文贊揚了陳章侯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徑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則賞子以萬金之費;不中,則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無定色,氣戰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謂傅彌仁曰:“斯羿也,發無不中,而與之賞罰,則不中的者,何也?”傅彌仁曰:“若羿也,喜懼為之災,萬金為之患矣。人能遺其喜懼,去其萬金,則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選自《苻子》)
[注]①羿:即后羿,傳說中的人物,擅長射箭。
(1)文中有一個地方預示了后羿難以射中,請摘錄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其寓意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
7.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王積薪聞棋
王積薪①棋術功成,自謂天下無敵。將游京師,宿于逆旅。既滅燭,聞主人媼隔壁呼其婦曰:“良宵難遣,可棋一局乎?”婦曰:“諾。”媼曰:“第幾道②下子矣。”婦曰:“第幾道下子矣。”各言數十。媼曰:“爾敗矣。”婦曰:“伏局③。”積薪暗記,明日復其勢④,意思皆所不及也。
(選自《國史補》)
[注]①王積薪:圍棋高手。②道:本文指圍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圍棋棋盤縱橫各十九道線,雙方均在橫豎線交叉點布子。這里婆媳分居兩室,都是心中虛設一盤,攻守過程全憑記憶。③伏局:認輸。④復其勢:復驗那盤棋的局勢。意思是按自己暗中記憶的,把那盤棋重新布子走一遍。
(1)從本文結尾“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見媼婦二人棋藝之高,你認為她們的技藝高明具體表現在何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文短小精粹,趣中寓理,從王積薪最初“自謂天下無敵”,到自嘆棋藝不及媼婦,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劉羽沖,性孤僻,好講古制。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①自謂可將②兵十萬。令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試于一村,溝洫甫③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
[注]①經年:經過若干年。②將:率領。③甫:剛剛,才。
用自己的話概括劉羽沖的兩次失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