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建黨89周年前夕,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充分認識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重大意義,不斷提高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科學化水平。他說:只有黨的基層組織都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的基層干部都充分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全體黨員都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才能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為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不斷凝聚強大力量。
當前,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爭做優秀共產黨員的活動,正在全省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中深入開展。值此之際,本刊發表此文,希望廣大讀者從常德盛的事跡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形成學先進、趕先進、作貢獻、當表率的良好風氣。
常德盛,這個名字有著無數耀眼的光環:黨的十六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勞動模范、省勞動模范、省優秀共產黨員、省人大代表等等。他的身份很簡單,生在1日社會牛車棚里、長在新中國紅旗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農民。他的經歷不簡單,今年67歲的他,有44年黨齡,做了44年基層黨組織書記。
67年里,他從未離開過生他養他的土地,從未離開過苦樂同在的鄉親。44年,在這片曾經“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窮鄉僻壤,在這個血吸蟲病流行的“光棍村”里,他帶領蔣巷村的村民,建造了一個幸福、文明、生態、和諧的“近距離觀察小康社會的標本”。他忠于事業,富民強村,從未放棄。他有能力,有實干精神,但沒有用來謀求個人利益,而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他不追求名利,慈幼敬老,體恤民艱,無私奉獻,為群眾辦實事。他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用高尚品德和敬業精神支撐的“大寫的人”。
忠于事業勇擔責任——“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強村富民,共同富裕。富不是天生,窮不會生根。”
常德盛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兢兢業業,充分發揮蔣巷村黨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求真務實,在發展征程中踩下了一個個堅實的腳印。40多年前,蔣巷村的集體經濟幾乎為零,荒涼偏僻、地勢低洼,血吸蟲病流行,人們過著“十年九澇一旱荒,瓜豆野菜半年糧”的苦日子。現狀激發了常德盛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斗志。他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農業起家。上個世紀60、70年代,常德盛身先士卒,憑著愚公移山的意志和決心,發動黨員干部帶頭干,帶著鄉親們憑著一根扁擔兩個筐,硬是把全村的低洼地抬高了一米多,解決了地勢低洼的問題。經過大規模的土地平整,蔣巷村1000多畝良田成了旱澇保收的噸糧田。在不斷地摸索中,他頂住壓力,實事求是,緊密結合本村實際,探索出“不種三熟糧、種好單季稻”的科學種植模式,創新了“免耕播種、秸稈還田、漚肥堆肥”等先進耕種方法。糧食畝產量排名從常熟倒數一躍到第一名。
工業發家。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之后,對市場經濟一竅不通的常德盛帶領蔣巷人奮起直追,不幸上當受騙。當時,有15個官司纏身,天天有人上門討債,但村民們憑著對常德盛多年的信任,紛紛表示支持他。他咬牙向村民保證:“只要有一口氣,我一定要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來,寧愿少活幾年也要拼命把蔣巷經濟搞上去。”經歷過改革的陣痛和挫折,經過多方努力,現今,常盛集團已經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輕、重鋼結構及輕質建材企業,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區,其業務量和利稅總額每年以40%的速度遞增,“常盛”商標被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
旅游旺家。進入新世紀,常德盛吃透黨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帶領村民走上一條生態環保和諧幸福的綠色新家園的建設征途。他始終堅持農民本色,“農民一定要種好地”,從本村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新村建設,創造性地將農業與旅游結合,走出一條生態綠色農村旅游之路,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共贏。以新農村建設的考察游、以無公害糧油生產基地為依托的生態農業鄉村游、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主要內容的中小學社會實踐游等項目每年都能吸引10多萬游客。2008年蔣巷村被國家環保部評為“全國生態村”。
40多年來,他每天早晨5點多就從家里走一個多小時到村里,沒有禮拜天沒有節假日,兢兢業業,爭分奪秒,腳踏實地,嘔心瀝血。在他的身上,閃耀著共產黨人愛崗敬業的崇高情懷。不屈不撓的堅韌、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不斷進取的主人翁精神支撐他越走越好。
在平凡崗位上爭先創優——“我這個人沒有野心,但是有干事業的雄心。我當一天支部書記,就要為群眾謀一天福利。”
常德盛心中裝的始終都是老百姓的困難和疾苦。村里186戶人家都在他的心上,每家的情況如何,他都是一清二楚。他始終以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為自己的責任。他說:“群眾的疾苦,老百姓的要求,是黨支部尤其是支部書記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從入黨那一天開始,就始終認為,‘入黨當干部,是黨組織和群眾給了我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從而把解決老百姓的困難和疾苦,看做是黨支部尤其是黨支部書記義不容辭的責任,把全心全意為村民群眾服務,作為共產黨員、共產黨的干部終身奮斗的目標。”黨員創先爭優就是要在本職崗位上爭先進,在日常工作中創優秀。常德盛就是在平凡的村官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40多年的努力,村里積累了一定的實力,為幸福富裕的家園建設提供了保障。
首先,實現了居者有其屋。分兩批建成了186幢220平方米的兩層別墅,每幢造價近30萬元,只向入住的村民收取12.8萬元。別墅區綠化面積達50%以上,設有學校、劇院、商貿街、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別墅配備電話、寬帶、太陽能熱水器等設施。
第二,人人有事干,戶戶有收入。新農村建設,農民的出路是最大的問題,全部進工廠做工不現實,圈在土地上不可能富裕。常德盛反復琢磨之后,提出了“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副則副、宜重則重、宜輕則輕”的思路,根據村民的性格、勞動力程度和水平高低等實際情況,凡是適合在企業工作的村民全部到集團所屬企業,將1000多畝耕地集中到16個種田能手手中,建成三產房提供給愿意經商的小老板們,讓副業方面有興趣和技術的村民從事養魚、養鴨等副業,文化低、身強力壯的村民從事修橋鋪路等重活,年老體弱的村民干些綠化、清潔等工作,使得人人有活干,個個有收入。
第三,實現老有所養。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按照年齡,每月可領取養老金,并統一提供優質口糧。鼓勵年輕人贍養老人,讓父母和自己同住別墅。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每年給予2000元的獎勵。同時,為了讓老人過上舒心、自在的生活,村里建設了138套老年公寓,按照三星級賓館標準配齊用具,寬敞舒適,環境優美,免費給老人使用。全村實現養老保險全覆蓋,徹底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
第四,學習有獎勵。發展重在人才的培養。蔣巷村的幼兒園是免費的,中小學實行“兩免一補”,品學兼優者還能得到獎學金。如果考上大學、博士或者出國留學,在提供獎學金外,另有“重獎”。村里投資建立了江蘇省青少年社會實踐和德育教育基地,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村里免費為村民訂了“四報一刊”,鼓勵大家寫讀書筆記,并定期評獎,給予物質獎勵。
第五,解決村民看病難的問題。社區醫療服務站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每年免費為村民提供一次健康體檢,并為孤寡獨居老人和殘疾人提供家庭病床訪視服務和康復指導服務。村民享受合作醫療保險,除規定的醫療費報銷外,個人承擔的部分村里補助50%-60%,減輕了村民的醫療負擔。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蔣巷村舊貌換新顏,常盛工業園、農民新家園、村民蔬菜園、蔣巷生態園和千畝無公害糧油生產基地的“四園一基地”交相輝映,家家住上了220平方米的別墅,實現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五大保險全覆蓋,從遠近聞名的光棍村變成了“天堂村”。他的努力贏得了村民的忠心愛戴。
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入黨當干部,就意味著要吃苦,還要準備吃虧。無私奉獻也是幸福。”
走進蔣巷村,綠樹成蔭,繁花繽紛,一排排兩層別墅錯落有致,別墅里,車庫、太陽能熱水器、抽水馬桶等城里人有的,這里應有盡有,但這些別墅卻沒有一棟是屬于常德盛的。村里流傳著一個“常書記賣房子”的故事。住在鎮上的蔣巷老村民蔡雪元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常書記主動借錢給他買了一臺拖拉機,并介紹業務給他做。蔡雪元的兒子長大了,該成家了,卻沒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為此事他硬著頭皮,去請常書記幫忙。常書記在村委會上提出來,村里人都說蔡雪元的戶口已經在鎮上了,不屬于村里,不能劃土地給他建房子。這個房子的問題讓常書記傷透了腦筋。最后他想出了辦法,他把自己住的房子半賣半送給了蔡雪元,市價30多萬的房子就這么被常書記打了若干折扣以6.5萬元成交。蔡雪元住上了房子,常書記卻住進了女兒家中,直到兒子給他們在廠房里搭了幾間平房才解決了問題。
常德盛經常說:“共產黨員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要經受得住金錢和物質利益的考驗,不能算自己的吃虧便宜帳。”他一心為村民謀利益,卻清正廉潔,從不吃請,從不收禮。他不但以身作則,而且要求村支部成員和黨員干部超前奉獻,堅持為村民做實事、做好事。
他默默關心困難地區的困難群眾。1998年抗洪災時,他拿出節衣縮食的積蓄,一次就捐了2萬元;2008年汶川地震,又捐了2萬元。
只要是村里的事情,不論大小,一樁樁一件件,常德盛都要操心。大到規劃發展,小到老百姓婚喪嫁娶,比如誰家結婚沒有婚車啊,誰家結婚蓋不起房子,只要找到書記幫忙,都會得到圓滿解決。常德盛腳上的黑色布鞋,在他的辦公室里面還放了七八雙一模一樣的。這些黑布鞋伴隨他走遍了地頭車間,走遍了一戶戶村民家,走遍了蔣巷村每個邊邊角角。走過了發展路途中的溝溝坎坎。
40多年來,常德盛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在世上不要錢不現實,但不能鉆到錢眼里,那樣什么事業辦不成,特別是黨員干部。”他的話雖然純樸,卻閃耀著真理的光芒。他把他個人應得的報酬大部分貢獻給了全體村民,任村支書的崗位報酬每年只取一個零頭。兼任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的報酬分文未取,親自推銷產品按照規定提取的獎勵也絲毫沒要,企業改制該他持有的股份仍然被他拒絕,堅持把這份資產交給全體村民共同享有。很多人都不理解,常德盛卻說:我要的是農民長期得實惠,安居樂業;要的是蔣巷人對一個老黨員的理解和認同;要的是鄉親們都說改革開放好,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
這就是一個村書記的崇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