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能不能搶抓發展機遇,集中精力加快發展,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直接決定了我們黨人心的向背和事業的興衰。當前,江蘇沿海開發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大豐作為江蘇沿海的重要節點和鹽城沿海開發的前沿陣地,最大的優勢在沿海,最佳的突破口在港口。組織部門要主動策應沿海開發戰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迎難而上,不斷提升各級干部領導科學發展的水平,努力把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沿海開發的強大動力。
推動思想解放,為沿海開發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轉變發展觀念。縱觀大豐歷年來的發展軌跡,制約我們發展的原因很多,但思想因素還是最主要的。大豐地多人少,資源豐富,人民生活比較寬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級領導干部深入解放思想,推進跨越發展的激情。搶抓沿海開發戰略機遇,實現蘇北爭第一、融入大上海,奮力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是省委、省政府和鹽城市委、市政府對大豐的殷切期望,是72萬大豐人民的共同追求。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不進則退、慢進即退的危機意識。帶頭破除求穩怕亂、保守有余、創新不足的小農思想。消除貪圖享受,熱衷應酬,怕吃苦、怕受累的懶惰情緒,摒棄夜郎自大,沾沾自喜,坐井觀天的狹隘觀念。積極投身到沿海開發的大潮中去。
明確目標定位。在沿海開發的大背景下。大豐市委提出了“蘇北爭第一、融入大上海,奮力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是一個科學定位、充滿挑戰、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蘇北爭第一”,就是確保到2012年大豐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蘇北第一,主要經濟指標蘇北第一,人民幸福指數蘇北第一。“融入大上海”,就是加快接軌上海步伐,做到理念融入,政府程序規范一體化,在經濟、文化、旅游、教育、人才等方面全面合作。“奮力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就是對照省4大類18項25個指標要求,全面通過小康指標綜合考評,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使大豐人民增強幸福感和自豪感。
突出工作重點。大豐作為江蘇中部新興的臨港工業城市,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優勢獨特。港口與岸線、土地與灘涂、風能與光能,還有上海“飛地”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優勢。針對市情,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以工強市、“兩海”齊抓、生態立市、旅游興市“四大戰略”,以港口建設為龍頭,以沿海策應上海,通過上海提升沿海,實現優勢疊加,互動并進。強勢推進“三區十園兩城”建設,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充分挖掘麋鹿故鄉、濕地之都、知青故地、水滸傳奇等獨特旅游資源,放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品牌,形成旅游業大開發、大發展的良好態勢。
創新三大舉措,充分發揮素質提升在沿海開發中的保障作用
舉辦“每月一課”。圍繞產業集群、接軌上海、文化創意、生態旅游、港口建設與地方經濟互動發展等重點課題,定期舉辦“每月一課”專題報告會,邀請上海等地專家學者來豐為市四套班子領導、全市副科級以上干部授課,深入解析江蘇沿海開發的思路和目標、港口建設與地方經濟互動發展等熱點、焦點問題。通過“每月一課”,幫助領導干部開拓視野,提高思維層次,推動思想解放,在全社會樹立崇尚學習、勤奮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風尚。
強化能力培訓。按照“主要干部重點培、緊缺干部優先培、后備干部全面培”的思路,強化干部能力培訓。邀請省發改委、南京大學等領導和專家,分別就“搶抓沿海開發新機遇,加快縣域經濟跨越發展”、“金融危機對縣域經濟的影響及對策”等專題作輔導,邀請了鹽城市“創業之星”作創業經驗介紹。加強培訓基地建設,以上海浦東干部學院為培訓基地,用兩年時間對全市科級干部進行集中輪訓,并選派部分科級領導干部赴新加坡開展境外實訓。今年將累計培訓各級各類干部1700人次。
推進效能革命。緊緊圍繞建設江蘇沿海重要的特色產業港的目標,加快發展環境的營造與優化。組織開展了機關效能革命活動,引導黨員干部主動為港口建設、項目落戶、企業發展想辦法、出點子,努力把大豐打造成為“費用洼地、效率高地、服務優地、投資福地”。狠抓服務窗口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凡是涉及沿海開發的重大事項,全力做到“堅決辦”、“立即辦”、“變通辦”,切實解決機關干部中存在的“慢、推、拖、僵、卡”等突出問題。目前,全市已清理行政審批事項45個,減少審批流程216個。
注重選賢任能,充分發揮各級干部在沿海開發中的骨干作用
立足沿海開發一線培養選拔干部。按照“為經濟發展助跑,為干部成長助力”的思路,鼓勵干部到沿海開發、重點項目、基層一線,特別是經濟主體中去經受鍛煉、增長才干。采用公開選拔、“兩推一述”等方式擇優選配特色產業急需的業務型領導干部,公開選拔了港口特色產業招商局局長等10名科級領導干部,努力形成“人才到港口前沿鍛煉、干部從沿海一線選拔”的培養選拔機制。
突出選TZ5QsZU/g7dAGVojeV+Ki7OiH+o+db/eWyxQrXGreFc=優配強經濟主體領導班子。在抓好鎮和重點部門領導班子建設的同時,圍繞實施“四大戰略”,完善“雙核一帶”空間布局,加快三區十園兩城建設,不斷增加經濟主體,減少行政主體。按照市黨政領導領辦園區、人大政協領導領辦項目的要求,市領導兼任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通過從機關事業單位公開擇優選調、從副科級后備干部中選派等方法,建立完善經濟主體組織體系,行使行政管理和服務職能。
強化領導干部實績考核運用。進一步完善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干部實績考核評價體系,在鎮黨委書記、市直部門和園區主要負責人中開展“目標承諾”活動,并簽訂《承諾書》。市委、市政府每季度組織一次特色園區觀摩活動,比項目、比形象、比效益、比貢獻,形成特色園區比學趕超、競相發展態勢。年底組織專項考核評比,啟動重點工作問責程序,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和末位待崗制,真正把領導干部推向發展的第一線。
加快人才集聚,充分發揮各類人才在沿海開發中的支撐作用
加快滬豐人才接軌。加強了滬豐人才對接工作,聘請上海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大豐經濟、政策顧問,選送優秀青年干部到上海掛職鍛煉,為滬豐在產業合作、園區共建等方面牽線搭橋。開展了上海大豐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會聯誼活動,組織了“上海高校專家大豐行”,促成與我市沿海特色產業和規模重點企業開展人才項目對接,達成合作協議32個。
實施人才集聚工程。突出服務沿海開發,重點引進港口建設、石油化工、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創新創業人才,2009年引進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2名,引進本科以上學歷人才430人,其中碩士生38人。依托“三區”、規模骨干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建立特色產業研發中心、科技孵化中心、企業博士后工作站4個,為推動科技創新搭建了一流平臺。
打造人才“政策洼地”。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意見》、《關于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引進實施辦法》和《大豐市2010年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目標任務分解》等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沿海開發人才的引進原則、范圍及相應的政策待遇。大力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在“三區”啟動人才公寓建設,對高層次人才購房給予財政補貼。實施優秀人才輪訓培養和定期外出療養制度,積極爭取省對大豐“人才特區”的相關優惠扶持政策,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