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與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200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要求,我省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工作,2006至2009年,全省到各類基層單位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比例從62.9%上升到69.4%,總數達到104.3萬人,占這四年畢業生總數的68,2%,各類基層單位已經越來越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和鍛煉成才的廣闊天地。
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的“基層”,既包括廣大農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區;既涵蓋縣級以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組織,也包括非公有制組織和中小企業;既包含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也包括艱苦行業和艱苦崗位。基層人才匱乏,嚴重制約各項事業的發展。暢通基層就業通道,對經濟社會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是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普通高校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了近400萬本、專科畢業生,大大緩解了人才不足的矛盾。但從總體看,我省缺乏高端人才和基層缺乏人才的矛盾依然突出。要實現“兩個率先”的目標,關鍵在基層,重點在農村。因此,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施展才華、建功立業,是加強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可以有效緩解農村人才緊缺的狀況,為農村基層干部隊伍注入新鮮血液,為農民帶去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為農村帶去新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
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是幫助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我黨歷來注重在工農群眾中培養鍛煉干部。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凡是在各種領導崗位上有所作為、成績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實踐鍛煉,特別是基層鍛煉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政機關的干部隊伍來源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少年輕干部從校門到機關門,缺乏基層鍛煉和艱苦環境的磨練,難以具備全面的領導素質;而一些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干部,由于缺乏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也不利于他們走上更高層次的領導崗位。因此,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符合黨中央在基層一線艱苦復雜環境中培養和選拔年輕干部的工作思路,有利于形成“人才到基層去,干部從基層來”的干部培養格局。從源頭上保證了黨政領導機關與基層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有利于實現畢業生群體充分就業。近年來,我省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著一些困難,而廣大基層特別是西部地區、邊遠地區以及廣大農村還存在人才匱乏的狀況,從而使得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可以有效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地區結構性矛盾,實現畢業生群體充分就業。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教育、組織、人事勞動、稅務、工商、金融、共青團等部門密切協作,各高校全力推動,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搭建平臺,項目帶動。把面向基層就業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戰場,多渠道搭建面向基層就業的平臺,使基層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場所。特別是我省組織實施的地方基層就業4個主要項目,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即實施“一村一社區一名大學生工程”,到2012年實現全省每個行政村、社區至少有一名任職高校畢業生,該項目始于2007年, 2009年已招聘7690人;實施“選派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教育工程”,該項目始于2006年,至2009年已選派6347人;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蘇北計劃”,該項目始于2005年,至2009年已招募2688人;實施“公開招募醫學類畢業生到蘇北蘇中鄉鎮衛生院工作”項目,該項目始于2008年,至2009年已招募500余人。上述項目每年合計為基層輸送高校畢業生近萬人。
開辟通道,創業驅動。各有關部門、高校大力倡導高校畢業生發揚自強自立的精神,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一是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教育和創業能力培訓,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創業能力。二是構建大學生自主創業“綠色通道”,為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信息咨詢、資金支持、政策扶持、項目論證等“一條龍”服務。三是對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優先安排農業科技創新創業項目。2007年、2008年選派到村任職的2600余名村官中,已有1195人成功創業。同時,我省積極鼓勵中小型企業主動吸納高校畢業生。2009年各類企業接收的29.81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中,到中小企業的有27.1萬人,占到企業就業總人數的90.9%。
多管齊下,政策推動。近年來,我省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赴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極大調動了畢業生赴基層就業的積極性。一是推出了鼓勵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的五大優惠政策,即:就業補貼政策、考研加分政策、學費返還政策、選聘招錄優惠政策、重點解決實際問題政策。二是出臺鼓勵中小型企業主動吸納畢業生的優惠政策。落實企業的用人自主權。對企業招用普通高校專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取消用人審批和落戶限制,一律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和《戶口遷移證》即可辦理檔案接轉和落戶手續。三是落實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場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對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之日起3年內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興辦企業需申請小額貸款的,納入“江蘇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扶持資金”和再就業人員“小額貸款省級擔保基金”擔保范圍。將新發放的個人小額貸款額度上限提高到5—10萬元。個人申請小額貸款并從事微利項目的由財政據實全額貼息,從事非微利項目的給予50%的貼息。
以人為本,服務主動。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各高校有針對性地對有志去基層的學生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充分發揮各類市場和就業信息網的作用,及時收集和發布基層用人需求信息,舉辦相關招聘活動,為畢業生和基層單位牽線搭橋。主動幫助畢業生解決自主創業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爭取政策扶持。定期走訪下基層的畢業生,真正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
營造氛圍,典型帶動。注重加強思想教育,引導畢業生樹立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勞動最光榮的觀念,形成更加理性、更趨務實的就業心態,唱響到基層建功立業的主旋律。加大優惠政策宣傳解讀力度,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深入宣傳黨和政府有關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大力宣傳高校畢業生在基層創業成才的先進典型,組織“全省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巡回報告會”,編印出版宣傳資料,起到了很好的激勵示范作用。
2010年,我省高校畢業生達53.2萬人,同比增加15.90%。加上外省江蘇籍畢業生、外省生源到江蘇就業及往年積存尚未就業的畢業生,預計實際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數將達到70多萬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進一步落實各項政策,健全市場機制,廣開就業門路,強化就業服務,更加注重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的渠道;更加注重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就業服務;更加注重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轉變就業觀念;更加注重做好基礎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長效機制。總的目標是: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70%,年終總就業率達90%。因此,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仍然是2010年乃至今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進一步完善組織領導機制。必須努力形成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良好工作機制。建立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統籌協調、部門各司其職、高校有效推動的工作格局。組織、教育、人力資源、財政、編制、公安等部門和共青團組織要加強聯系溝通,密切配合,團結協作。認真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努力營造有利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適時開展專項督查,全面推動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工作。
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需要政策的持續引導與激勵。近年來,我省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是政策的有效落實和效應的充分發揮往往有一定的滯后性。相關部門要抓緊細化配套政策,制定具體操作辦法。在戶口遷移、創業扶持、就業補貼、學費補償、職稱評定、社會保險、工齡計算、升學招錄等事關畢業生切身利益問題上,將各項優惠政策堅決落實到位,消除制約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鍛煉,向農村流動,到企業成長,把寶貴的高校畢業生資源盡快轉化為人才資本,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潛能,推進基層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
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根據我省發展和社會需要,科學規劃高等學校的區域布局和層次結構,明確不同層次高校的辦學宗旨和目標。加強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分析和預測,保持合理的招生規模,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和社會實踐,提高畢業生適應市場和基層需求的能力。切實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指導,開設有關職業生涯發展輔導課程,幫助他們確立面向基層的職業意向。把教育、指導和幫助學生面向基層就業作為高等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力整合校內資源,形成全校上下共同關心和促進學生就業的強大合力。
進一步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幫助學生設計、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完善就業指導機制。加強招聘市場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聯盟建設力度,完善信息共享、政策發布、網上招聘、遠程面試、指導咨詢“五位一體”的功能,使網絡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加強政策咨詢服務工作,組織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的政策咨詢服務。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對他們經常進行就業指導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就業指導能力,為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做好教育引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