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首先要關注民營企業吸納畢業生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省民營經濟發展速度驚人,不僅GDP占比超過全省的一半,而且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每年新增就業崗位約70%—80%為民營企業所提供。2009年,我省到民營企業就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超過27.1萬人,占到企業就業總人數的91%以上。
在國家和省有關優惠政策的扶持下,這幾年我省高校畢業生赴民營企業就業的數量明顯增加,但民營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并未飽和,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間。一方面民營企業對優質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在上升,另一方面每年仍有相當多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困境。破解這樣的困局,需要社會各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筆者認為,當前應從政府、企業和高校三方面人手,找準問題和癥結所在,發揮各自優勢,完善政策措施,推動更多高校畢業生在民營企業中找到體現自身價值的廣闊舞臺。
對政府而言,一是要解決畢業生見習問題。2009年,國家、省相繼出臺的企業接收見習生計劃和實施補貼政策,旨在幫助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豐富工作經驗,盡快實現就業。但問題在于,政府補貼資金沒有做好后續的跟蹤工作,個別企業鉆了政策的空子。某大型民企每年貌似招聘大量大學畢業生見習,但這些見習生多數并沒有從事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而是干起了馬路推銷員一類幾乎沒有技術要求的工作,見習期滿后基本不留用,企業隨后另換一批見習生。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健全畢業生見習的跟蹤制度,對企業使用見習生情況進行科學的考核和評價,提高此項政策在解決畢業生就業方面的實際效果。二是要扶持大學生創業。創業是更好的就業,新一代有知識、有思想的大學生其創業無論是在政策上、氛圍上、創業資源上都比上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個體私營企業主更有優勢,但也面臨市場不斷完善、空間趨于飽和、缺乏創業經驗的困難和壓力。大學生有的是創業熱情,缺的是創業的思路、經驗和整合創業資源的能力。僅靠貸款支持是不足以解決大學生創業問題的,還必須通過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相應機構,特別是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展開市場論證、項目咨詢、商業教育等多層面的服務,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大學生創業問題。高校要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開設一些專門課程,請企業家來講創業,請政府部門來講政府職能和相關政策法規等等,讓學生充分了解社會,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三是要加強宣傳引導。省工商聯組織的企業家進高校演講和最近與江蘇教育電視臺合作的《蘇商》欄目,通過企業家的現身說法,不僅使廣大學生了解了民營企業,增強了到民營企業就業的信心,而且學到了創業的經驗和應對困難的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應繼續大力宣傳民營經濟發展成果和在經濟結構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要宣傳民營企業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典型,引導更多的民營企業接收高校畢業生,推動更多的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就業。
對企業而言,民營企業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對人才不能說不重視,但除了一些較大規模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外,更多中小民營企業因自身經濟實力限制和企業主小富即安的思維觀念等原因,普遍存在研發投入不足,引進高層次的人才不多,自主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如我省的輕紡、機械等傳統行業,從規模和總量上講在全國也算是名列前茅,但普遍缺少核心技術優勢,缺少一流的研發人才。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人才和資金是兩大基礎保障,人才更是關鍵中的關鍵。所以,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和改進對民營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服務方式,出臺專門的引智政策,鼓勵企業引進更高層次的人才,支持企業建立自己的培訓基地。民營企業自身也要把引進高校畢業生,特別是較高學歷層次、有技術專利、專長的碩士生、博士生納入企業人才戰略規劃中,改善人才結構,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下牢固人才基礎。
對高校而言,需認識到企業需求和高校培養之間的矛盾是近幾年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企業需要大量的實用型人才,而眾多高校特別是綜合性大學的發展方向是要建設一流大學,追求的是大而全,培養的是研究型人才,很多學生就算找到了工作,也是大聲驚呼學無所用。據中國社科院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就業最困難的十個專業,都是前幾年的熱門專業,如法學、計算機、英語、國際貿易、臨床醫學、工商管理等等。畢業生也如同一種產品,是產品就必須產銷對路,以銷定產,否則必定滯銷。所以盡管這些年高等教育也在不斷改革,努力跟進市場需求,但缺乏全面的、及時的、科學系統的市場需求調查手段和及時的專業調整機制,導致部分專業過剩,部分專業空檔。對此,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幫助高校協調社會各有關部門和機構,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全面系統地開展專業需求調查,科學設置專業,并進行及時的調整,特別是應把握當前全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傳感網六大新興產業的契機,培養相關專業技術人才。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大部分企業都很歡迎高校畢業生來企業實習,但由于實習的時間較短,且在此期間學生還沒完成學業,不能專心在企業工作,企業來不及培養和了解學生。為此,高校應調整教學計劃,適當延長畢業生在企業的實習時間,以一年為宜,此間學生的管理考核由企業負責。有了這個較為完整的實習環節,企業對學生的素質才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實踐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從而更有利于其在民營企業實現就業,施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