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昆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制度創新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統籌協調、共同繁榮。2009年我們繼續在農村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等方面大膽改革、先行先試,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愿、依法有償”的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步伐,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努力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方面創造更多的經驗。
一、堅持制度創新,強化政策激勵。根據昆山市《關于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意見》精神,我們專門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試行)》,通過政策激勵措施充分調動農民土地流出和承包經營的積極性。一是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凡農戶自愿流轉的承包土地須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運作,達到規定經營規模并由本市農民或合作組織生產經營的,市、鎮(區)兩級財政每年每畝補助400元(其中市補助60%,區鎮補助40%)。二是鼓勵以土地置換合作社股權。我們明確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后,必須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通過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權,每年分得紅利收入,確保農戶有長期穩定的土地收益。已先后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24家,入社農戶55587戶,入股土地面積22.23萬畝。三是鼓勵本地農戶(合作組織)經營。土地流轉后,承包經營者原則上以本市農村勞動力為主,也可以發包給外商投資的種養業企業和符合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但必須是自己直接經營管理,且本地勞動力用工達60%以上。同時在投資高效設施農業、實施規模漁業養殖片區改造以及吸收昆山籍涉農中專以上畢業生用工等方面,也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政策。目前,全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率達到90.2%,發包本地規模經營大戶2950戶,其中糧油規模經營戶均面積近145畝。去年我市農民土地流轉每畝收益達600元~800元。
二、堅持依法辦事,維護群眾利益。在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過程中,我們既不搞強制命令,即在維護國家法律嚴肅性的同時,充分尊重廣大群眾的意愿;也不搞一刀切,即在保持基本政策框架不變的同時,充分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成熟一個、推進一個。一是確保政策銜接到位。一方面,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堅持“一個長久不變”、“三個不得”,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另一方面,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基本經營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二是確保流轉補償到位。以1998年第二輪承包權為依據,進一步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保障收益權,嚴格區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分配和征(使)用土地補償的政策界限,正確處理好兩者的補償關系,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轉激勵機制和補償機制,維護廣大農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權益。三是確保程序規范到位。在全面核定農戶確權面積和實有耕地基礎上,對土地流轉和發包做到“五公開”:公開入股簽約,凡農民流轉入股的土地,必須由本人簽訂協議,張榜公示;公開發包價格,通過群眾聽證、民主決策,確定相對統一的發包指導價格;公開經營主體,實行競爭性發包,并確保經營主體符合相關規定要求;公開承包合同,承包者必須簽訂《昆山市土地經營權承包合同》,并經區鎮分管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后予以公示,土地股份合作社一律由工商部門實施登記,土地作價入股;公開財務結算,嚴格按合作社《章程》規定,定期召開股東大會,將承包金收繳、經營收益、股權分紅等情況如實通報。
三、堅持行政推動,積極穩妥推進。積極發揮各級組織和輿論導向作用,切實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市里成立土地流轉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委農辦。各區鎮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各村成立土地流轉服務站,進一步加強指導服務工作,強化流轉信息服務,及時調處流轉糾紛,維護各方利益,確保土地流轉工作順利開展。二是廣泛宣傳發動。從市鎮村三級入手,及時召開動員大會。千燈鎮還召開各村聯系掛鉤部門和干部座談會,周市鎮分別對14個村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召開聽證會,全市各村除張榜公示相關政策文件外,普遍召開了社員代表、老黨員、老干部等會議,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新聞單位積極配合,深度報道先進典型案例,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三是細化操作辦法。在市級文件的基礎上,各區鎮結合本地區特點,制訂了實施細則或操作辦法。像我市千燈鎮不僅工作做得深、做得細,還因地制宜對糧油種植承包經營戶免費提供農藥,受到群眾普遍歡迎,該鎮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率已接近100%。
四、堅持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近年來,昆山通過實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使農業綜合生產力和競爭力有了明顯提升。一是農業產業布局不斷優化。農業主導產業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了以10萬畝優質糧油、10萬畝特種水產、10萬畝特色果蔬為主的“一優二特”產業特色。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先后建成各級各類農業示范區(基地)17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個、蘇州市級4個。每年集中資金建成2—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標準化生產基地,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建成一批畝均效益超萬元的果品基地、超10萬元的花卉基地、超50萬元的食用菌生產基地,走出了一條具有昆山特色的園區化、基地化、特色化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去年,全市農業畝均效益超過2000元。三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全市累計引進農業外資項目295個,投資總額21.9億美元,注冊外資7.2億美元;內資項目163個,投資總額18.6億元。引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性強的生態型、休閑觀光型、農產品加工型農業項目。統一食品、波力食品、星期九生態休閑農莊、三維園藝等成為省內外知名企業。四是農業標準化服務能力增強。農業生產良種推廣率達100%,機械化水平達86%,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5%以上。先后建成無公害、綠色生產基地51個,總面積21.5萬畝;95只無公害農產品、187只綠色食品、4只有機食品獲得國家認證,認證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時,打響了一批農產品特色品牌,像“陽澄湖”大閘蟹每年為農民直接帶來20多億元經濟收入。
五、鞏固已有基礎,繼續探索經驗。做好土地經營承包權流轉工作,事關群眾根本利益,事關昆山農業轉型發展。下一步,我們昆山將在省和蘇州市有關領導和部門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制度、強化管理、提升水平,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一要繼續以昆山農業產業規劃為龍頭,嚴格執行規模經營標準和承包經營者準入條件,發展專業大戶、小農場,推進現代都市農業和設施高效農業發展。二要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推廣先行地區的做法和經驗,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土地流轉率。三要規范土地股份合作社管理,強化董事會、監事會和社員代表大會作用,并按照《江蘇省農村合作社會計核算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建立健全股權登記、固定資產和財務管理、現金審批、檔案管理等制度,做到“獨立核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對有條件的鄉鎮還將試行土地股份合作社代理記賬。四要加快建設農業標準化服務體系,加強對專業化合作組織和規模經營大戶的社會化管理服務,不斷提高全市農業生產和經營水平。五要認真組織“回頭看”,進一步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督查督辦,尤其是對反租倒包的承包經營者要加大懲治力度,切實維護好群眾的根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