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段文字精辟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并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下面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談談在立冬后的養生之道。
精神養生宜平和
在冬季,自然界的蟄蟲伏藏,通過冬眠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勃做好準備。人體此時的代謝也處于相對緩慢時期,因此,冬季養生要著眼于“藏”。“藏”的意思就是說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中醫認為,人在冬季,一是要及時調控不良情緒。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調整控制情緒,遇事節怒,寵辱不驚。對心中的不良情緒可通過適當方式宣泄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二是多曬太陽。因為冬季天黑得早,日照時間短,也是容易讓人產生抑郁情緒的一個原因。當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它能影響人的情緒,而日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使人保持好心情。
起居養生重防寒
中醫認為,入冬以后,“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是冬季養生的好方法。也就是說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早睡可以養人體陽氣,起床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后,這時人體陽氣迅速上升,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含量也逐漸升高,此時起床頭腦清醒、機智靈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不太現實,這就要盡量做到早睡,不熬夜。
同時,室內溫度應保持恒定,如果室溫過低,人感覺冷,容易傷人體元陽。室溫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易外感風寒。所以,室溫應保持在18~22℃為好。切忌緊閉門窗,要經常開窗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此外,中醫認為,背部是人體經脈中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會損傷陽氣,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陳疾復發、加重等現象。對于老年人、兒童和患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其重要,這些人最好在立冬后穿一件貼身棉背心。 “寒從腳下起”。腳是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人體內臟關系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足部保暖一是穿好鞋,防過緊、過松、過薄,襪子以棉襪為好;二是平時多活動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三是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水溫以50~60度為宜,泡腳能消除疲勞、御寒防凍、促進睡眠。
飲食養生應溫補
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冬天天氣冷,人體生理活動需要更多的熱量來維持。冬令進補是我國幾千年來用以防病強身的傳統。中醫認為冬季對應人體的“腎”,而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成人腎,咸味有補益陰血等作用。
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冬季可適量多吃點咸味食品,如海帶、紫菜和海蜇等。此外,還應多吃溫熱補陽之品以抵御寒冷,如羊肉、桂圓、核桃、粟子、大棗、山藥和木耳等。當然蔬菜也不可少,如黃豆、胡蘿卜、油菜、芥菜、韭菜等。冬季應少吃寒性食物,如螃蟹、海蝦、西瓜等。
冬季食療應因人而異。脾虛、氣虛的人,表現為乏力氣短、厭食腹脹、大便偏稀、畏寒怕冷,可選用健脾益氣的食物,如糯米、大棗、山藥、胡蘿卜、栗子等。一些人到了立冬以后四肢冰涼、怕冷,中醫認為這大多是陽虛體質,陽氣不達四末(四肢)所致。飲食可選羊肉、雞肉、胡桃肉、大棗和桂圓等。食療可選男女老幼皆宜而又易做的黑芝麻粥、核桃粥,以及蟲草蒸老鴨、番茄砂糖藕等。
運動養生要保暖
冬季鍛煉不可少。但冬天寒冷,鍛煉前熱身活動很重要。如伸展肢體、慢跑、輕器械的適量練習等,使身體微微出汗后,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衣著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以保暖防感冒為主。運動后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此外,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禁止做劇烈運動,如打球、登山等。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中老年人,應避免寒冷的刺激,注意保暖。運動應在日照充足時,避開早晚,以免誘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