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清晨起床后,張大爺的白眼球上出現一片鮮紅的血印,把他和家人嚇了一跳,急忙去醫院就診。醫生經過仔細檢查并詢問了張大爺的病史、用藥史后說:“你患的是眼鞏膜出血,與同時服用西藥阿司匹林和中藥銀杏葉片有關。”
在日常看病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醫生既開中藥又開西藥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應用中藥與西藥才能避免配伍禁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呢?
下面列出中西藥聯合應用中的一些配伍禁忌:
一、含堿性化合物的中藥不宜與左旋多巴同服,如硼砂、玄明粉等在消化液中可使部分左旋多巴分子迅速降解,且不可逆地變成無生理活性的黑色素。從而降低療效;含生物堿的中藥,如麻黃、黃連、黃柏、防己、元胡、苦參、烏頭、貝母等,與胃蛋白酶、乳酶生等酶制劑以及碳酸鈣、氯化鈣、硫酸亞鐵等金屬鹽類相遇可產生沉淀,因此不宜同服。
二、含有機酸的中藥及中成藥,如山楂、山茱萸、陳皮、烏梅、五味子、木瓜、青皮及其制劑山楂丸、保和丸、烏梅丸、五味子糖漿等,不宜與制酸藥同服,包括氫氧化鋁、碳酸氫鈉、胃舒平、氨茶堿等,同服會因酸堿中和降低或失去制酸藥的療效;不宜與磺胺類西藥同服,因為有機酸所致的酸性環境能使乙酰化后的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腎小管中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或血尿;不宜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同用,包括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還有其他類型的抗生素如多黏菌素、甲氧基青霉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等,這些西藥在酸性環境中抗菌力降低;此外,有機酸與大環內酯類如紅霉素合用,可使后者分解失效;有機酸不宜與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長期合用,合用會增加西藥在腎臟的重吸收,加重對腎臟的毒性;不宜與東莨菪堿、咖啡因及顛茄等弱堿性西藥合用,合用會減少腎小管對這些藥物的重吸收,使藥效降低。
三、含金屬離子的中藥及中成藥,如代赭石、石膏、花蕊石、磁石、牛黃解毒片、腦立清、耳聾左慈丸、更年安等不宜與四環素類、左旋多巴類、紅霉素、利福平、潑尼松、異煙肼、氯丙嗪等藥同用。中藥中所含的金屬離子會與這些西藥形成絡合物,不易被腸道吸收,降低療效;含鉀的中藥,如金錢草、牛膝、澤瀉、篇蓄等不宜與安體舒通、氯化鉀同服,同服后會出現藥源性血鉀過高癥。
四、含大量鞣質的中藥及中成藥,如地榆、五倍子、金櫻予、虎杖、大黃、石榴皮、地榆槐角丸等不宜與含金屬離子的制劑如硫酸鋅、碳酸亞鐵、葡萄糖酸鈣等同服,因為中藥與此類藥在消化道內易形成難以吸收的沉淀,影響藥效;不宜與酶類制劑同服,因為鞣質與酶類制劑中的酰胺鍵結合,可改變其性質和作用。
五、含酶的中藥及中成藥,如神曲、麥芽、谷芽、山楂丸、保和丸等不宜與抗生素類同服。因為抗生素能抑制酶的活性,同服后會使含酶中藥的藥效減低或消失,如需要同時服,服藥時間應間隔2~4小時。
六、清熱解毒類中藥及中成藥,如金銀花、連翹、黃芩、魚腥草等,不宜與菌類制劑如乳酶生、整腸生、金雙歧、培菲康等聯用,因清熱解毒類中藥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服用后在抗菌的同時,還能抑制菌類制劑的活性。
七、含乙醇的中成藥,如藿香正氣水、人參酒等不宜與苯巴比妥、苯妥英鈉、氯丙嗪、奮乃靜、魯米那、水合氯醛等中樞神經抑制劑同服。這些西藥可抑制乙醇代謝,使其分解緩慢,并與乙醇對中樞神經系統有疊加抑制作用,產生惡心嘔吐、頭痛、顏面潮紅等副作用。含乙醇的中藥不宜與降糖藥同服,因為乙醇有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強降糖的作用,使患者出現嚴重的低血糖和不可逆性神經系統病變;不宜與酶制劑同服,乙醇可使蛋白質變性,引起酶制劑失效。
八、含苦杏仁苷的中藥及中成藥,如苦杏仁、桃仁、枇杷葉、橘紅丸、枇杷露、蛇膽川貝液、感冒清熱沖劑等不宜與嗎啡、度冷丁、磷酸可待因等麻醉、鎮靜、止咳藥同服,因為兩者共同的毒性作用是抑制呼吸,同服后可導致對呼吸抑制過強。
在用藥過程中,中西藥結合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不可能掌握所有中西藥聯合應用的配伍禁忌,但至少要改變“中藥是純天然的,不會與西藥發生不良反應”的錯誤認識。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生自己正在服用哪些中藥制劑,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防止中藥和西藥之間產生不良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