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太太今年40歲,上個月,綠豆賣8元/斤,她一口氣買了100多斤,每天煮4斤,按電視上說的,只煮7分鐘。動員全家當水喝,再將煮過的豆子全部倒掉。只吃蔬菜,家中肉類葷菜幾乎絕跡,長條茄子、蘿卜和青椒“一統天下”。并且只能生吃,每當葉先生和孩子難以下咽時,葉太太就大講茄子吸油的“大道理”。
原以為只是嘗鮮,誰料,天天頓頓都是這幾樣菜,生吃、炒著吃、油燜著吃,連吃了1個月,以至于現在葉先生看見長條茄子就反胃。
葉先生說:“最近媒體揭露了張悟本‘養生經’的真面目,老婆想到家人吃了這么久,也沒什么效果,這才有些半信半疑了?!?br/> “養生明星”張悟本的走紅程度堪比娛樂明星,他的書上市6個月銷量突破300萬冊,他主講的電視節目排名收視率前三名,他的掛號費高達2000元,他提出的“綠豆養生說”據稱是綠豆漲價的原因之一。
從一個普通的紡織廠工人“成長”為被大眾追捧的養生專家,張悟本創造了一個令人驚嘆的神話。然而,面對媒體“沒有行醫資質、涉嫌非法行醫”的質疑,“綠豆湯、長茄子包治百病”的養生理論的拷問,這個紅遍大江南北的“神醫”終于被揭開了神秘面紗。人們不禁疑惑,誰成就了張悟本的神話?誰該對此事負責?
“治病不如防病”“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已經成為醫學界的共識,當代醫學也在不停地提醒人們,通過培養合理的飲食習慣以及健康行為,可以減少人們的患病概率,可是,什么樣的飲食習慣好?對那些已經患了某種慢性病,或者是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個體,能不能制定一些有針對性的食譜?真正具體到一些細節時,當代醫學卻又往往無所作為。
顯然,“d062dc1aadc738ff89fb859be4e17dc54e64f59478cf889b11508044cd60d064張悟本現象”不僅暴露出大眾對養生、保健知識的渴望,更暴露出市場監管的漏洞。不止是張悟本,在這個養生、食療風靡的時代,也滋生了不少如魚得水的“王悟本”“李悟本”們。
一個未在衛生部門注冊,根本沒有坐堂接診資格的“養生專家”。卻能成為京城最貴的中醫;一堆令人眼花繚亂、經不起推敲的頭銜,卻能在電視上、漏洞百出的書中風靡全國……為何面對這一切,有關監管部門熟視無睹、遲遲不介入?
“張悟本現象”一方面說明,隨著公眾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對于養生、保健知識的渴望和需求不斷增加,而養生、食療作為疾病預防和輔助治療的重要手段,卻未有效地納入公共衛生的規劃之中,張悟本推崇的“萬能”食療治病方和養生類書籍,正迎合了人們的需求。加之民眾普遍缺乏對醫療養生書籍的判斷能力,讓所謂的“養生專家”有了可乘之機,過分夸大食療作用,以達到商業炒作的目的。
“張悟本現象”在另一方面暴露醫療保健市場短板和當今傳媒的尷尬:出版的準入門檻,電視保健講座節目的審核,食療與藥物治療的界限……這些問題亟待厘清,科普市場也應通過立法來規范和完善。具體到電視養生節目,媒體對收視率的追逐勝過對節目嘉賓的篩選考量,只要嘉賓語言活潑,時不時地能蹦出幾句“雷語”提升收視率,觀點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常??梢院雎?。娛樂可以造星,科學只能實事求是,尤其是對于一些老年觀眾而言,電視節目中的科學與養生代表著權威。媒體在“神化”嘉賓的同時也“愚化”了受眾。
科學是經得起質疑的。而偽科學則會在質疑聲中瓦解。對于“張悟本現象”,我們應該客觀分析、理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