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今年是中國和印度建交60周年,印度總統帕蒂爾5月26日來到中國進行了為期5天的訪問,這也是印度總統10年來首次訪華。您怎么看她的這次訪華以及中印兩國之間的關系?
蘇杰生:如果我們仔細回顧過去的這10年,將會有重大的發現。舉個例子,10年前納拉亞南總統來華訪問的時候,中印之間的貿易額只有30億美元。現在,我們之間的年貿易額是500億美元,并有望在今年實現600億美元的目標。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印在過去的10年中,在經濟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合作。
實際上,不僅僅是在經濟領域,在過去的10年中,我們在很多領域都增進了兩國之間的合作關系。比如在政治方面,中國和印度在G20里關系緊密,而且我們都是東亞峰會的成員;經濟方面,我們還在“金磚四國”中結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在多哈回合談判中也擁有相同的基本立場。面對目前全球都在關注的氣候變化問題,我們同樣也都有著非常緊密的合作。
今年是印中建交60周年,讓我們回想60年前,當時的印度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成立不久,而那時大部分的亞洲國家以及幾乎所有非洲國家都還處在殖民階段。我們早在60年前就試圖創造一種嶄新的國際秩序,允許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國家獲得獨立。現在,我們在更高層面攜手合作重塑世界,因為我們對世界有著共同的利益需求。
中國的年輕人中很少有人知道,即使到了1960年代,只有19個國家向中國派了駐華大使。所以,當中國了解世界的時候,這里的年輕人應該知道,盡管現在有很多國家和中國都建立了外交關系,但大多沒有中印關系歷史久遠。
《商務周刊》:中印兩國建交歷史久遠,且又是鄰邦,但到目前為止,兩國人民之間對彼此的了解并不深刻。我們應該如何改善這一現象?
蘇杰生:首先,我認為應該增進兩國之間的商務往來,這也是增進兩國之間相互了解的最好方法,因為一旦中國企業和印度企業成為商貿伙伴,了解對方就成了必需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今年我們計劃在中國進行許多項活動以促進兩國之間的商務往來。目前,很多中國企業還不知道印度市場有著怎樣的發展前景,另外,他們也不清楚印度企業在全世界都在做什么,所以我們必須向他們展示,印度市場可以帶給中國企業價值。
目前,我們已經為印度企業在中國舉辦了很多場產品推介會,到訪了17-20個城市。每到一個城市,我們都把中國企業和印度企業安排到同一個房間里,讓他們了解彼此的情況,鼓勵結成更多的商業合作。此外,兩國的年輕人都對商務很感興趣,他們可以通過商務往來了解對方國家。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其他領域增進兩國之間的了解。比如在教育方面,10年前,印度到中國留學的學生不到1000人,而現在大約有8000到9000名印度學生在中國。目前,我們正在努力增加兩國之間大學交換生的人數,具體工作已經在進行中,大概會在1年內完成。此外,印度每年有50萬人到中國旅游,而10年前可能連5萬人都不到。兩國青年人的興趣點極其相似,他們都渴望更好的教育、更高的生活質量等。
所以,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關系不是停滯不前的,很多事情都在朝著好的一面前進,且兩國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加緊密。
《商務周刊》:作為促進兩國之間相互了解的主要渠道,中印商貿往來的現狀如何?
蘇杰生:中國和印度的企業確實正在了解對方市場,不過恕我直言,我認為印度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探索要多于中國企業對印度市場的探索。舉個例子,目前印度需要增加大量的發電量,我們發現可以從中國找到合適的電站建造企業,而后中國電力企業就在印度承包了很多大型發電站工程。同樣的,印度的電信業發展的非常快,其中印度企業使用了很多中國合作者的設備。這樣大型工程的例子我還能說出很多,比如鋼鐵、公路建設等。另外在消費品方面,印度很多的空調、冰箱都是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以保證較高的性價比。
但是我不認為中國企業和印度企業一樣,真正了解對方的價值。以IT產業為例,印度的IT產業和世界的聯系非常緊密,但是當我們和中國企業聊起印度的IT產業時,他們認為印度企業只是給其他國家做外包。但實際上外包服務只是印度IT產業極小的一部分,我們給世界帶來的價值遠比這高很多。比如,我們可以給中國企業提供世界級的IT解決方案。現在,當一個中國IT企業想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會發現和印度IT企業成為合作伙伴將會獲得很高的價值。
總的來說,兩國之間增進投資的趨勢是明朗的,但是我認為,要想讓印度企業增加在華投資,還必須讓他們相信,他們可以在中國獲得同等的合理市場準入條件。
《商務周刊》:印度的IT產業非常發達,并在積極發展本國的制造業,而中國的強勢產業是制造業,并希望向包括IT服務業在內的服務行業進行轉型。兩國之間是否可以相互取經?
蘇杰生:印度的經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是倚靠IT產業的,但是我們的制造業在國民生產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現在,印度正思考如何成為一個在制造業上有競爭優勢的國家,當然,這其中也包括IT制造業。我們在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中,學到了很多,就比如我剛剛提到的電力設備的建造。不過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市場模式不相同,所以我們要有選擇的學習。
在IT領域,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和印度企業的合作增加自身的競爭力,不過IT產業比較特殊,這不是紙上談兵就能增進技能的,還需要腳踏實地的練習。所以只靠印度的企業來中國培訓,教授這里的技術人員如何做是不夠的,中國企業還需要親手操作。
中國IT企業在增強自己國際競爭力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是通過和國際合作了解全球市場的需求,因為印度的IT產業和世界實現了完全對接,所以從這里連接世界是非常可行的。目前,我們把促進中印兩國IT企業合作當做首要的商業推進領域。
《商務周刊》:目前全球只有兩個國家的人口超過了10億人,即中國和印度,兩國還同屬發展中國家,且都是“金磚四國”的成員之一。因為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一些學者也將中國和印度稱作“競爭者”,您對此怎么看?
蘇杰生:我不認同這樣一種說法,當把合作和競爭放在一起的時候,一方肯定是好的,另一方肯定是壞的。競爭并不代表純粹的消極,我們可以通過競爭獲得更加出色的競爭力。比如當我們看到中國取得了某方面成功的時候,就會自我激勵:“鄰國可以做到,我們也能”。競爭其實是生命的一部分,大家通過比較、競爭獲得榮譽感。國家讓國民具有榮譽感是好事。
中印兩國的人民都非常愛國,我們也確實有過關系緊張的時候,但兩國也都曾經和世界其他國家有過緊張關系。現在我們正在逐步修復兩國之間友好的關系。如果我們從全球體系里看600年、1000年前的中國和印度,兩國都曾是世界的主要大國。
現在我們在重拾大國地位的過程中,大家都需要發展國力,被再度認可,其實做的都是一樣的,所以有時我們捆綁在一起,有時又被分開來看,這都是正常的。有人會說,中國的IT產業發展起來了,會不會影響印度的IT業。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應該把眼光困在眼下有限的兩國本土市場,當我有生意做的時候你就沒有了,而是要攜手成長,通過擁有優勢征服更大的全球市場。
我不認為中國和印度之間存在“雙輸”的關系。當然,我們之間的緊密關系還要通過各自努力來推進。目前,印度人十分向往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這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實際上,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擁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居住環境等問題,也正是中國人民在思考的問題。這些就是我們攜手合作的基礎,因為這些問題已經很少存在于歐美發達國家。
讓每個家庭都有和諧的生活是我們共同的奮斗目標。所以在多哈回合談判上,我們共同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我們都為發展不受到限制而努力。如果我們能在這些國際事務中取得勝利,那么我們都是贏家。這就是我們互相幫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