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將現產業內遷大潮
與以往的春節后招工難不同的是,今年還沒有到春節,沿海各地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就已經凸顯。根據官方數據,珠三角用工缺口已近百萬。保證農民工的供應,有兩個辦法,一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讓農民工沒有后顧之憂;另一個就是沿海工廠內遷,讓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內陸省份窮,缺資本,但不缺勞動力。要想發展致富,就要先積累資本。可行的方式就是重走改革開放之初東南沿海城市走過的經濟發展路徑,搞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加工組裝,做衣制帽等行業。解決大部分當地農民工就業。
點評:要實現這種發展模式,有個重要條件,就是從觀念上認可中國還要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要盲目追求產業升級,中國大部分人還不富裕,大眾消費仍然不可拋棄,告別勞動密集型產業還不到時候。
香港模式遇瓶頸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近期發布的施政報告承認,香港社會的貧富分化更加嚴重,大約有18%的港人處于貧困線以下。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群之間的差距,達到將近四倍。中產階級日益弱小。2010年的香港十大富豪中,從第一名李嘉誠的190億美元到第十名馮國經的29億美元,其財富總值達800億美元之巨,僅此10人,即集中了相當于香港GDP40%的財富,集中程度非常嚇人。正是這種社會領域的失衡,導致香港經濟結構出現不平衡。香港制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目前的不到4%,香港制造業的衰亡,不僅是其向珠三角轉移的結果,亦是畸形的社會結構導致的惡果。
點評:對比香港對于地產行業的過度依賴,新加坡可為借鑒,新加坡不僅地產發達,制造業也發達,因為其社會階層平均,中層購買力強大,所以可以維持制造業,不至經濟空心化。
發改委提出8項措施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長紀寧首次較為詳細地披露了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措施。紀寧稱,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建立健全職工工資的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使勞動報酬的增長能夠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步。針對行業差距,她認為應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城鄉差距則需要通過促進農民增收,統籌城鄉發展來縮小。此外,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將體現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加大對高收入者的調節。至于方案何時出臺,紀寧說,需國務院統一部署。
點評:分配方案直接關系著民眾創造的積極性,合理的收入分配方案,對經濟的發展無疑是錦上添花,發改委的重視,讓民眾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當中國制造業遇到劉易斯拐點
當前,中國人口結構變化的后果正在逐步顯現: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逐年減緩,2015年前后,勞動年齡人口將停止增長,2030年前,勞動年齡總人口將達到峰值。中國經濟的劉易斯拐點毋庸置疑已經到來。伴隨著拐點的到來,勞動力供求關系隨之變化,必然推動工資的加快上漲;新一代勞動者的要求更高,勞資關系將發生劇烈變化;中國制造業如何繼續保持競爭力的問題急迫地提上日程。
點評:劉易斯拐點在勞動力市場上的最顯著表現,就是普通勞動者工資的上漲。如果能把握好該拐點,做好調整,對中國的制造業來說,將是一次歷史機遇。
明年將成為中國通脹“闖關”年
明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中國社科院昨天發布的《經濟藍皮書》強調:在通脹壓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穩定經濟增長、管好通脹預期,成為明年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在此背景下,穩住GDP增長,穩定物價,警惕房價報復性反彈,解決勞資沖突,成為幾個焦點問題。業內人士稱,如果不能解決好這四個焦點問題,通脹帶來的經濟問題將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因此政府的壓力很大。
點評:通脹問題已經成為政府不能忽視的問題,如何解決通脹,除了做好課題之外,政府必須有行之有效的政策,付諸行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