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地球變暖了,冰川融化了,北極熊媽媽和小北極熊怎么辦呢?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助它們呢?”——這是2010年5月一名師大外國語小學三年級學生向松下(Panasonic)培訓老師的提問。
“小朋友們對環保的關心程度比我們大人更高,他們熱烈的態度深深感動了我們的員工。”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環境推進部部長齊藤博幸用中文告訴《商務周刊》,從去年開始,他們的員工拿著公司編寫的教材,到企業附近的學校里給三、四年級的小學生講環保課,“他們也都是一般的員工,說實在的這個工作也比較辛苦,剛開始他們都不愿意去,后來卻變得比較踴躍,因為小朋友們的反應讓他們覺得這樣做有價值。”
這樣的社會培訓活動,是松下推行的三年“中國綠色計劃”的新擴展。“中國綠色計劃”2007年啟動,原本主要包括產品轉型、生產過程優化和全體員工參與三方面,但自從2008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松下總部,提出“希望松下公司發揮優勢,積極開展同中方在節能環保領域的合作,為中日互利合作再立新功”的期望后,松下開始將自己的綠色理念向外部擴展。“松下的活動和經驗不再限于公司內部,而是推廣到中國社會。”齊藤博幸介紹說,一年多來,松下已經對來自161家中國企業的247名技術人員進行了節能環保培訓,對約34000名小學生進行了環境教育,而階段性目標是“10年100萬名”。
企業是社會的公器——這是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的經營觀點,也是松下將“環境”作為企業社會責任重要組成部分的理念源泉。2010年1月,松下進一步提高了企業愿景的綠色成色:“我們將環境理念置于所有事業活動的核心,在2018年公司創立100周年時,目標成為全球電子產業No.1的環境革新企業。”
“革新”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從產品到整體解決方案的轉變。“產品的節能終歸是有一個限度的,”齊藤博幸說,“松下的新理念是從節能到創能、蓄能的循環一體化。”具體來說,松下計劃通過提供節能的電子產品、太陽能發電和燃料電池等創能產品、鋰電池等蓄能產品,對家庭和大樓為單位進行能源管理,最終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為達成這個戰略性的轉變,松下已經在新能源產業領域大舉擴展。2009年12月,松下完成了對三洋電機的收購。“三洋在太陽能電池、燃料電池、充電電池等技術上遙遙領先,本公司將能源事業定位為戰略事業之一,松下將力爭在創業百年之際,變身成為一家綜合能源廠商和世界第一的電機制造商。”松下社長大坪文雄這樣定義公司的業務方向。為了進一步強化能源業務,松下將在未來的3年時間里投入3000億日元,比傳統的消費電子業務投資多800億日元。
5月8日,松下發布了2010—2012年新中期經營計劃“綠色轉型2012”(Green Transformation 2012)。松下環境本部部長岡原邦明表示,2018年來自新能源方面的收入將占松下全部收入的30%,綠色環保商品的銷售比例也將占全部商品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