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6日,殼牌宣布與中海油合資的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完成了95萬噸乙烯擴能計劃,這個殼牌目前在中國最大的合資項目得以更進一步。
與此同時,老對手BP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讓整個世界都空前關注石油公司在近海的作業安全和環境風險問題。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也正是位于敏感的大亞灣海洋生態系統中。
“我們在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投入了大量的先進環保技術,它是殼牌在中國踐行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標志性項目之一。”殼牌中國集團發言人栗陸莎告訴《商務周刊》,“在大亞灣石化區,中海殼牌作為奠基項目為石化區樹立了企業環保標準。”
海上化學品的運輸同樣是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12月,隨著大亞灣石化區的不斷開發,越來越多的石化企業進駐,中海殼牌投資建造了一艘浮油回收船“碧海1號”,以備在石化區出現泄漏時協助清理大亞灣海上油品和化學品泄漏事故的油污。
在生產和作業中減少排放廢棄物則是從源頭降低了破壞環境的可能。比如,生產中使用過的催化劑,中海殼牌將其送回廠家進行再生處理。所有可壓縮的諸如廢水處理廠的淤泥、排出物等廢料,在現場的焚化爐內焚燒,其他廢物則由一套工業廢物處理裝置進行處理。
對于所有項目建設階段產生的建筑和生活垃圾,中海殼牌也是遵循最大程度的循環再利用原則。這些廢棄物在原地進行初步分類,再運至垃圾處理廠,后者把如玻璃、塑料瓶等可循環再利用的材料從其他垃圾中分揀出來。此外,現場和工人營地的下水道污物也都會經過脫水處理,再與其他廢物一起運往垃圾填埋場。數據顯示,通過高標準設計,49%項目現場產生的垃圾被重新利用或循環利用。而整個中海殼牌石化項目90%的液體和固體廢物都被循環利用或重新使用。
在收集現場沉積物時,為了避免其直接流入大亞灣,中海殼牌還建立了一整套防護體系,比如在裸露場區植草、修建水泥防洪壩、為無植被區移植灌木等。
此外,為了應付突發事件,中海殼牌在基地現場修建了龐大的臨時排水系統。其中一整套閥控裝置負責將雨水引入沉淀池,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后,再由濾網過濾,循環用作公路灑水以減少揚塵,或排入大亞灣。為此,項目成立了專門的現場排水管理小組,密切監視暴雨后排水系統的工作狀況,同時定期監測水質,確保符合項目標準。
有意思的是,如果作業不可避免的要影響到當地海洋生物存活時,中海殼牌還要負責幫助它們“搬家”。 中海殼牌的一份海底生態調查顯示,一些健康生長的珊瑚可能會受到引堤施工的影響。中海殼牌決定將面積為400平方米的珊瑚移植到10公里以外的雞心島和芒洲島的西海岸線。一年后的跟蹤監測顯示,移植后的珊瑚存活率達到了99%。
“殼牌是在中國投資規模最大的跨國公司之一,作為一家負責任的能源公司,我們也在這里獲得了多項榮譽,比如‘中國綠色經濟獎’。”殼牌集團項目和技術部董事畢邁新在第9屆國際石油天然氣會議上自豪的表示。實際上,能夠贏得綠色經濟獎,殼牌在公司運營和社會層面還做了很多。目前殼牌全球都在積極開發包括天然氣在內的低碳能源,在中國,殼牌也與政府合作開發非常規天然氣,其中長北致密氣、石樓北煤層氣等項目中同樣使用了大量環保設計和技術。
此外,殼牌自1996年即開始贊助的環境教育項目“美境行動”,至今已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展了鼓勵中小學生發現身邊環境問題的公益活動。2010年7月,首屆亞洲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賽開賽,殼牌邀請全球學生設計、制造和測試新型車輛,以實現“用最少的油,跑最遠的路”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