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乳業的領軍者,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一直在探尋一條中國乳業發展的健康模式。
“綠色領導力”是他前兩年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2007年,潘剛在首屆達沃斯夏季論壇上第一次提出了“綠色領導力”的概念。他指出,伊利將打造企業整個運營過程中的“綠色”全鏈條,追求“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的三位一體。2008年4月的博鰲論壇上,“綠色領導力”被確定為博鰲正式議題。隨后,這一概念被伊利集團逐步深化。
2010年4月,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商業為環境2010全球峰會”上,潘剛獲邀作為唯一中國企業代表與韓國總統李明博同臺演講。潘剛在演講中提出了“綠色產業鏈”戰略,即實現企業的綠色生產、倡導顧客的綠色消費、堅持品牌的綠色發展,構筑起一條涵蓋乳業上、中、下游平衡穩健發展的產業鏈,實現全產業鏈的共贏。
在“綠色產業鏈”戰略中,伊利給自己一個更大的責任定位:即“綠色產業鏈”中的引導者,嚴格制定和不斷完善企業自身的綠色規則,并進而引導合作伙伴一起在新規則下實現更大成功。“綠色產業鏈概念的提出不只是為了伊利自身,更是要將綠色可持續發展上升為整個行業的行為。”潘剛表示,乳制品企業要實現長遠發展、科學發展,必須打造綠色和諧產業鏈條,使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優質、安全盡在掌控中。
如今經常掛在潘剛嘴邊的詞儼然已變成了“綠色產業鏈”。正是由于伊利堅持和倡導的綠色發展,其先后贏得了奧運會和世博會的青睞,成為“綠色奧運”和“綠色世博”的代言。伊利集團今年一季度營業收入達到70.14億元,增幅為37%,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5月27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伊利獲得“中國低碳節能優秀企業獎”。
潘剛表示,在整合產業鏈的過程中,伊利努力構建了從奶源基地到生產、包裝材料、產品、物流、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綠色產業鏈模式。伊利金典有機奶是我國乳業的首款有機奶產品,在奶源的選擇及加工、包裝技術上全部以“自然”、“綠色”為標準,它也成為了目前業內貫徹低碳環保主張最為徹底的產品之一,被稱為中國乳業“最環保的牛奶”。
優良的奶源建設是綠色產業鏈的“基礎工程”。據介紹,2006—2008年,伊利投入了27億元用于升級奶源、牧場建設。在創建牧場小區時,為鼓勵養奶牛戶進小區進行集約化管理,每建一個小區伊利集團首先投資100萬元,并對每頭進區奶牛給予補貼,同時對種植牧草也進行了補貼。奶牛匯集到小區以后,伊利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擠奶、統一防疫。目前,伊利已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和新疆天山三大黃金奶源帶建起了優質牧場800多個。
為確保每一個環節品質的安全,伊利制定了多個統一管理制度和日常監督機制,推行全過程、全方位、全員的“三全”質量管理體系,對生產過程實施嚴格的技術監控。目前,伊利針對原料奶的檢測達到了117項,涵蓋原輔材料、包裝材料的檢驗檢測達到899項,遠超國家現行標準。
與此同時,伊利集團已實現了物流配送GPS無縫跟蹤及產品全程的可追溯,每個伊利產品都可以通過包裝上的條形碼追溯其奶源及生產加工環節的所有細節,以此確保產品100%健康合格。
隨著伊利的市場逐步向內陸和西部延伸,伊利還與鐵路部門共同創新了一種名為“五班定列”的物流方式,即定起點、定終點、定時間、定路線、定產品。這種方式為伊利集團的冷藏運輸系統提供了保障,使得過去從偏遠的生產基地運輸到沿海市場消耗的能源和環境影響大為減少。
在潘剛看來,“節能、降耗、減排”不僅是一個目標,更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在推行綠色生產中,伊利集團通過不斷強化過程控制,實現了低碳發展。以2005年投入使用的伊利金川工業園為例,與其他企業整日燈火通明的車間不同,這里的白天幾乎從不需要燈光,實現了所有車間的自然采光。2009年,伊利集團噸產品平均綜合能耗較2008年下降7%。按照產量計算,伊利集團節約標煤2.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8萬噸。此外,伊利集團所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10萬噸,年削減有機物15萬噸。
在服務上海世博的過程中,除了確保“世博牛奶”的品質安全,伊利也千方百計處處體現綠色、環保的理念。伊利集團不但為世博園區提供用廢舊牛奶包材制作的桌椅,同時還在世博園區“育樂灣”中設立利樂包回收站。7月8日,參觀上海世博的新西蘭總理約翰·基(John Key)高度肯定了伊利所倡導的綠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