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藥業一直被認為是污染大戶,2009年中國制藥工業總產值占全國GDP不到3%,污染排放總量則達到6%。近年來,國家將包括醫藥業在內的12個行業列入環保規劃治理重點,2008年國家出臺首個專門針對制藥業的環保新標準《制藥行業水污染排放標準》,今年7月1日起所有制藥企業都要開始執行這一標準,一大批在設備和技術上不過關的企業將面臨“生死考驗”。而對于荷蘭皇家帝斯曼這樣專注于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的專業公司,卻預示著一個巨大的綠色商機的到來。
綠色技術正是帝斯曼的核心競爭力。在公司五大核心業務之一的醫藥領域,帝斯曼擁有包括“綠色酶法技術”在內的多項領先技術。“綠色酶法技術”以生物活性酶催化技術生成半合成青霉素和頭孢菌素產品,是帝斯曼在全球首創的獨特工藝。利用這一技術生產頭孢氨芐等抗生素類藥物,可以比傳統化學合成法減少90%的有機溶劑使用量,制藥行業最重要的污染源COD排放量也可以減少80%,從而生產出高純度、高品質的“綠色抗生素”。
類似的技術優勢不僅使帝斯曼在綠色環保方面成就卓著,也為其帶來了商業成功。頭孢氨芐在中國的年產量超過2000噸,而且在新的醫改方案中已被納入基本藥物目錄,市場需求還在持續增長。帝斯曼正在與國內企業展開合作把這個市場做大,去年底,采用帝斯曼“綠色酶法技術”生產的DSM純安頭孢氨芐已經在山東淄博抗感染藥生產廠上線投產,帝斯曼還與山東新華制藥、廣州白云山制藥簽署了相關的長期戰略合作協議。
帝斯曼中國區總裁蔣惟明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表示,“公司的商業贏利和綠色環保之間并非對立關系,而是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同時兼顧,并且相互促進。”
蔣惟明介紹,帝斯曼的使命是為人類以及我們的后代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這個使命的核心價值就是要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環境。而可持續發展意味著在創造價值的同時追求人(People)、地球(Planet)和利潤(Profit)三者的平衡。“3P”平衡正是帝斯曼長期在全球推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他強調:“可持續發展是帝斯曼的基因,對我們所取得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
成立于1902年的帝斯曼最早是一家煤礦開采公司,公司現在依然保留的名稱DSM就是“荷蘭國有煤礦公司”的首字母縮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帝斯曼從煤炭化工轉身,發展石油化工;進入21世紀,著眼于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帝斯曼再次做出戰略轉型的決定,逐漸跟傳統化工告別,越來越專注于高精尖的精細化工領域。
2007年9月,帝斯曼在對2005年提出的“愿景2010”戰略做中期評估時,正式確定要集中發展生命科學(包括營養和制藥)以及材料科學(性能材料)業務。蔣惟明表示:“帝斯曼在生命和材料科學領域內處于市場領先地位,同時這一轉型能夠充分利用公司在化學、加工技術、工業生物科技及材料科學領域的獨特技術平臺,使帝斯曼成為使用可再生資源創造新型生物產品的先行者。”
帝斯曼預計這一轉型將會給公司帶來更快的增長、更高的利潤率以及更佳的收益質量。為此,他們將2010中國市場的銷售目標從10億美元提高到15億美元。截至目前,帝斯曼已超越了“愿景2010”所規劃的每年銷售增長3%—5%的目標。從剛剛發布的一季度業績看,帝斯曼在全球的可持續業務營業利潤達1.96億歐元,是2009年第一季度的4倍。在中國,帝斯曼的銷售額也再創新高,達到4.05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
從2003年起,帝斯曼的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一直在全球化工行業中名列前茅。即便身處全球經濟危機的惡劣市場環境下,帝斯曼也沒有放棄在可持續方面的創新,2009年,帝斯曼第四次榮登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化工行業第一名。
面向新世紀,帝斯曼希望抓住四個全球性的大趨勢:氣候和能源,健康與良好生活水平,功能與表現,新興經濟體。他們堅信,通過致力于這四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帝斯曼可以再抓住更多新的商業機會。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和能源問題,帝斯曼更加注重產品的環境友好性。例如開發水溶性涂料樹脂,使用可再生能源,在動物飼料中添加創新品種的酶,以減少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等。UV固化涂料是帝斯曼在材料科學領域“綠色技術”的一個代表,該涂料在紫外線照射下就可以從液體變為固體,完全不需溶劑,對使用的人和環境來說安全性更高。同時,因為其固化程序不使用傳統的高溫固化爐,也可以省卻大量能源消耗。帝斯曼旗下UVention集團的核心業務就是為航空航天、醫療、汽車、工業用漆、管材制造以及更廣泛的市場提供這種更為綠色的UV固化涂料。
帝斯曼還在繼續強化自己的技術創新優勢,創造體積更小、重量更輕、能耗更低的產品,比如帝斯曼工程塑料部的產品能夠取代汽車制造中使用的金屬件,減輕汽車重量,減少燃油消耗。用于減少排放量的引擎控制系統產品,在過去的幾年里也取得了穩步增長。帝斯曼工程塑料部所有產品線都能達到無鹵等級,領先于未來的立法。
與此同時,帝斯曼不放松自身的節能減排工作,致力于減少生態足跡。帝斯曼在全球實行統一的SHE(安全、健康、環保)標準,參照這一標準的環境參數,帝斯曼也不斷對其在中國的工廠進行設備改進。2010年帝斯曼在中國實施的7個環境目標中,有4個已經提前實現。這些項目使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COD)和煙塵排放相比2005年分別降低了93%和86%。
帝斯曼2007年開始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打造自己的“綠色基地”,并在2009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園區總面積2.6萬平方米,可容納600多名員工,已經成為帝斯曼在歐洲以外規模最大、最重要的研發基地,擔負著帝斯曼中國本土創新的重擔。在園區建設中,帝斯曼執行嚴格的“綠色標準”,采用隔熱和循環利用中水的綠色屋頂,先進的加熱、冷卻和通風系統等多種科學環保措施,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當地材料和可循環材料。該項目因此獲得了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LEED綠色建筑評估系統的“金質”證書,成為中國首批獲得LEED標準金質證書的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