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發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低碳城市建設就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推行低碳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實踐。北京市應該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能源以及增加綠色就業機會將低碳發展納入可持續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實現低碳發展。
關鍵詞:低碳 發展方式 低碳城市 能源結構
一、低碳經濟的興起
自從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和《斯特恩氣候變化報告》發表之后,低碳經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然而截至目前,對于低碳經濟尚沒有嚴格的定義。被廣泛引用的英國環境專家魯賓斯德的闡述: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推動提高能源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
從這一論述出發,對我國而言。低碳經濟與目前開展的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努力是一致的,是科學發展觀、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等重大戰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擴展。從操作的層面上看,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實質性的意義:控制高能耗產業的過快增長和高能耗產品的出口:到2025年物理能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包括風電、水電、太陽能供暖的大規模發展和光伏發電的商業化應用:快速發展核電特別是三代核電和四代核電:公眾的意識以及消費模式的改變。
低碳經濟應該包涵四個維度的內涵:發展階段、低碳技術、消費模式、資源稟賦。低碳經濟一方面對于人文發展施加了碳排放的約束:另一方面強調碳排放約束不能損害人文發展目標,其解決途徑便是通過技術進步和節能等手段提高碳生產力。從短期來看,可以在不改變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碳產出效率,實現相對的低碳排放: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能夠借助清潔能源替代、低碳技術應用等手段實現一國碳排放總量的絕對下降。低碳經濟是一種兼具“效率”與“和諧”的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國貫徹科學發展觀,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戰略的突出地位,這既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體現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需求,與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國際經濟社會變革的趨勢是一致的。
二、低碳城市的內涵和現狀
作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心,在2008年,城市已經聚集了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中國城市人口比例也達到近45%,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量的75%左右。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意味著巨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需求,能源總需求勢必快速增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脆弱性不斷顯現并且有加劇的傾向。近半個世紀以來災難性氣候事件明顯增多,頻率加快,危害程度加深,而城市因為其特殊地位在此類事件中受到的影響最大。2005年肆虐美國新奧爾良城的卡特里娜颶風和2008年上海市遭受的百年一遇的暴雨襲擊,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內的13個世界大城市,屬于受大氣褐云影響較為嚴重的熱點城市,這種云團對于氣候、公眾健康和經濟發展都會產生影響。造成這種城市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以及城市的有效管理缺失。而城市豐富的資源、強大的資源調動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為推動城市低碳轉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了機會。
低碳經濟可以有不同的實踐層次,除了在全球和國家層面上探討低碳經濟之外,還可以建立低碳經濟區、低碳城市、低碳社區等。目前,中國一些城市如上海、保定、吉林等已經開始了低碳城市的試點。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內推行低碳經濟,實現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經濟發展、能源結構、消費方式、碳強度是城市實現低碳轉型的四個方面,低碳經濟不會放慢經濟增長,相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模式的轉變,將促進經濟的新一輪增長。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提高終端能效、增加清潔能源的供應和消費比例,是城市低碳轉型在改善能源結構方面最直接的體現。城市要實現低碳轉型,城市中人們的理念和行為必須轉變。低碳城市以低排放、高能效為特征,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的降低,是城市低碳發展的主要結果,主要體現在低人均碳排放量和提高碳生產率上。
低碳城市建設就是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理念。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保護組織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北京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上海和保定被選為首批試點城市,江蘇、廣東等我國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都陸續出現了對低碳城市建設的興趣。當前的一些先行探索工作,可能缺乏明確、規范的概念界定以及經濟學方法論描述和評價標準,因此,地方政府在實踐低碳城市探索時,首先要對城市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作出充分的評估,結合城市自身特征,確立低碳發展的思路。其次要科學、系統地分析城市區域溫室氣體排放的清單和份額,計算城市中溫室氣體的主要行業來源,依據科學的現狀分析制訂低碳發展規劃。最后,要重點在新能源應用、建筑節能、公共交通、綠色消費等領域挖掘溫室氣體減排潛力。
三、北京建設低碳城市和實現低碳轉型的主要途徑
“十二五”期間,如果北京率先推行低碳發展模式,這將是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的重要舉措,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產業轉型以及形成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必然選擇。目前,建設低碳城市,實現低碳轉型,北京市要實現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轉型,
第一,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1 提高“高碳”產業準入門檻,避免留下長久不利影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用高新技術改造鋼鐵等傳統產業,降低GDP的碳強度。2 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人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3 將低碳發展納入產業振興計劃和當前安排,為低碳發展創造條件。充分利用首都資金、人才優勢,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新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選擇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電動汽車、MBR(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技術、特殊功能建材(如分別具有透水、透油、透氣功能的砂質磚)等較成熟的、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產品作為優先發展的目標。4 重點扶持新興的低碳和環境產業。推動新能源和環保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對能源效率管理、可再生資源以及環境保護產業實施特別的鼓勵政策,加速其產業化和規模化的進程。5 鼓勵創新,通過政府扶持與市場力量的結合,占領低碳經濟發展的前沿,以獲得先入者的優勢,帶動經濟復蘇與新的經濟增長。
第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低碳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推廣低碳經濟背景下的新“競爭力”概念,建立涵蓋經濟、能源、環境的綜合競爭力觀念。1 結合當前節能減排的重大戰略措施,針對工業生產和終端用能效率整體水平較低的局面,以及不斷發展的交通領域在未來大幅增長的能源需求,開展高耗能行業的能效指標管理,抓住其他重點用能單位和部門,淘汰落后產能并強化新建項目的能效監管。2 通過行政和經濟激勵手段促進技術創新,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避免固定資產投資中碳排放的技術“鎖定效應”。3 基于煤炭在未來能源結構和能源安全保障中的基礎地位,在中長期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優先部署以煤的氣化為龍頭的多聯產技術系統開發、示范和IGCC等先進發電技術的商業化,同時探索CCS技術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潔利用等相關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4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采用區域污染物的聯合減排技術,深入研究由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活動等所產生的農田、草地、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
第三,調整和改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一般在70%左右,但人均CO2排放為11.09%t/a,后工業化社會可以預期有低物質化進程,但不會自然導向低能耗進程,因此,不能依靠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達到降低C02排放的目的,即后工業化社會不會自發進入低碳經濟狀態。可行的辦法是改進能源需求結構,發展低碳能源。北京市優質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為64%,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必要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和優化用能方式:1 大力發展天然氣,優化利用天然氣的方式。2001年以來,北京市天然氣消費量增長了4倍,到2008年達到56億1113;天然氣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展,除滿足居民炊、生活熱水用氣外,還發展了天然氣熱電聯、采暖制冷、天然氣汽車以及冷熱電三聯供。2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關鍵是出臺鼓勵政策。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還很低,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約150萬t標準煤,約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2.4%。應該加快發展風力、太陽能、生物質發電等綠色電力。北京地區水電資源匱乏,而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60萬kw,充分利用北京地區的風力資源,加快建設后續風力發電工程。目前全市生物質發電約4萬kw,規劃2020年達15萬kw,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包括垃圾焚燒發電)。在農村地區全面推廣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太陽能集中浴室:推廣應用沼氣、秸稈汽化等生物質集中供氣,為居民提供清潔廉價的管道炊事燃氣:推廣生物質供熱在農業大棚等設施中的應用:探索液化石油氣服務向鄉鎮和農村地區的延伸。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地區必需的商品能源比例,促進能源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3 繼續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結構中的比重。2000-2007年,北京市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約為9%,到2008年,北京地區全社會用電量為697億kw.h,比上年增長3.2%。其中,自發電為1/3,其余2/3的電力為外部調入。為了進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需繼續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結構中的比重。4 根據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現狀與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探索各具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在整體能源系統中的最優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
第四,增加綠色就業機會。聯合國有關報告顯示,未來數10年中,低碳經濟在很多新的領域和部門都將產生工作機會,如清潔能源、可持續交通、水供應、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等領域,到2030年將有近850萬人將在風能和太陽能領域工作。2005年中國在太陽能產業1000多個企業為社會提供了約15萬個就業機會,預計還將持續增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努力正在改變傳統的就業趨勢,僅可再生能源領域,近年來就吸納了230萬人就業。北京市應該充分利用機會,實行綠色投資,增加綠色就業機會。
第五,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要將低碳發展納入可持續工業化和可持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1 在政府層面,要明確戰略定位。形成一批學科交叉、綜合集成、機制創新的國家級能源技術研究開發基地,并給予重點支持。對于非關鍵戰略技術,要設計財稅激勵政策,形成有利于能源科學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加強宣傳教育,倡導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制定碳排放強度評價體系,指導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行動向低碳發展轉變,保障人文發展對能源和溫室氣體排放容量的基本需求,抑制奢侈需求。2 在企業層面上,要明確低碳技術對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作用,要把握低碳技術引起的本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動趨勢,要有比其他競爭對手更敏銳的眼光、前瞻性的思考和超前的部署。加強自主技術創新,在經濟快速發展對低碳技術有廣闊市場需求的有利形勢下,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能源企業。3 在社會公眾層面,要認識到公眾的有效參與是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社會基礎:要明確公眾全球環境意識和居民消費方式對于低碳能源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自覺地參與碳減排行動(比如家庭自愿高價購買綠色電力),引導社會消費方式的轉變,逐步形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社會公德。通過個體的行為傳遞社會對低碳產品生產的需求信息,以幫助協調全社會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資源,幫助企業樹立對于低碳技術發展前景的信心。
參考文獻:
[1]蔡林海,綠色革命與全球創新競爭一低碳經濟大格局[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8)
[2]樊鋼,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
[3]顧朝林,氣候變化與低碳城市規劃[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8)
[4]魏一鳴,中國能源報告[M],科學出版社,2008(5)
[5]張坤民低碳經濟論[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5)
[6]張坤民,發展低碳經濟要有緊迫感[J],求是,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