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越南人民敬愛的偉大領袖、中國人民親密的戰友胡志明,其漫長坎坷的革命生涯中,在中國進行革命活動時間最長,曾先后兩次被捕入獄。一次是1931年6月至1933年初在香港被英當局逮捕入獄;另一次是1942年8月至1943年9月在廣西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監禁。
1942年8月20日,胡志明從越南北坡越過中越邊界來到廣西靖西縣,打算以“國際反侵略協會越南分會”代表的名義,到重慶會見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主席宋慶齡和英國大使,爭取國際上和中國政府對越南抗日戰爭的援助。同時會見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交換對時局的看法。當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決戰階段,日本帝國主義為挽救其滅亡命運,以加緊對中國和越南的侵略來進行垂死掙扎。
同年8月27日清晨,胡志明由靖西縣一位農民帶路,往田東縣城方向走。他開始使用“胡志明”這個名字。當他們走到天保縣(今屬德保縣)足榮鄉時,受到國民黨鄉警的盤查和扣押。當時,胡志明從口袋里掏出一張證明書,上面寫著:“茲特派胡志明晉謁中國政府,希沿途給予援助,不得留難,此證。”落款是國際反侵略協會越南分會。此外,鄉警又從他身上搜出“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的會員證、“國際新聞”的特約通訊員證件以及第四戰區長官部的軍用通行證等,而這些證件的簽證時間均寫1940年,已經過期失效。他講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又會講不標準的普通話。鄉警認為胡志明的身份十分復雜,有日本間諜的嫌疑,便把他扣留。天保縣當局扣押胡志明后,曾打電報給第四戰區長官部,說捕獲一名日本間諜,請示就地處決。電報上并未注明被俘者的姓名,恰好當時第四戰區二課主辦此項業務的一位上校參謀認為,這樣一名日本間諜對他搜集日方情報有重要價值,立即以限兩小時到達的急電,令天保縣派專人將此間諜押送到設在柳州的第四戰區長官部處理,并說明押送費用由長官部支付。這樣,胡志明便被押解,從天保、靖西、田東、果德(今屬平果縣)、隆安、同正(今屬扶綏縣)、邕寧、南寧、武鳴、賓陽、遷江(今屬來賓市)、柳州、桂林,再從桂林押回柳州交第四戰區政治部審查,直到1943年9月10日才在柳州解除關押,恢復自由。歷時一年零12天,先后解過13個縣,住了18個監房。
胡志明既是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又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在廣西獄中寫下不少詩歌。從1942年8月29日起,到1943年9月10日止,他共寫下了132首詩。加上出獄后寫的《新出獄,學登山》一首,共133首。原詩稿是記在一本綠色封面的日記本上的。本子第一頁為原詩稿封面,封面上寫著“獄中日記”4個大字,下面標著“29.8.1942”和“10.9.1943”字樣,標明寫作起始時間。再往下豎排寫著“身體在獄中,精神在獄外。欲成大事業,精神更要大。”最下面畫有一幅緊握著拳頭的雙手被拷著的圖樣。
1960年5月,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為紀念胡志明誕辰70周年,出版了胡志明《“獄中日記”詩抄》,收錄了胡志明獄中寫的100首詩(包括出獄后寫的那一首)。同年8月,越南外交出版社在河內出版《“獄中日記”詩抄》,內容與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完全相同。1983年5月,越南文學出版社推出新版本的胡志明《獄中日記》,收錄胡志明獄中詩113首(含出獄后寫的那一首)。1990年5月,為紀念胡志明誕辰100周年,越南文學出版社又推出最新版本的胡志明《獄中日記》,共收錄胡志明獄中詩134首。但該詩集內的一首《柳州獄》只有標題,沒有詩文,胡志明寫獄中詩的日記本中也是如此,故讀者實際上能看到胡志明在廣西的獄中詩為133首。若不包括出獄后寫的那一首,其獄中詩實際是132首。1992年10月,由廣西歷史專家黃錚撰寫的、由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志明獄中詩注釋》一書,對我們學習和研究胡志明的詩作和思想有很大的幫助。
胡志明在廣西的獄中詩都是用中文寫的,他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習漢語,而且熟讀很多漢文詩,對中國舊體詩很熟悉,運用自如。
古人說“詩言志”,詩是詩人真實情感的流露和抒發。
縱觀胡志明在廣西獄中寫的詩,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偉大的心聲、偉大的抱負、偉大的情懷、偉大的精神。其偉大精神用一個字概括,就是“鐵”字,如鋼鐵般的革命信念、鋼鐵般的革命意志、鋼鐵般的革命毅力,以及向往美好未來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正如他在《看“千家詩”有感》一詩中所說:“古詩偏愛天然美,山水煙花花月風。現代詩中應有鐵,詩家也要會沖鋒。”胡志明的廣西獄中詩,就是他藐視一切艱險困苦,以鐵骨錚錚戰勝劫難的精神體現。
胡志明肩負抗日救國重任,滿懷愛國赤誠,但卻被當“街上人爭看漢奸”,蒙辱時間達1年多。他在《納悶》一詩寫著:“環球戰火鑠蒼天,壯士相爭赴陣前。獄里閑人閑要命,雄心不值一文錢。”當他偶然在南寧獄中看到報上刊登有關越南舉行抗法、抗日暴動的消息時,深感自己“做囚中客,未得躬親上戰場”而內疚。后因在別的獄中看不到報紙,他在《即景》一詩中寫著:“祖國終年無信息,故鄉每日望回音”,他的愛國心情何等焦慮!
胡志明身體較瘦弱,留著山羊胡子,在長途被押解途中,穿著破爛不堪的對襟布衣,頸臂被捆綁,“鐵繩硬替麻繩軟,步步叮當環佩聲”(見《往南寧》)。拄著拐棍徒步走路,“走遍高山與峻巖,哪知平路更困難”(見《世路難》)。有時“日行五十三公里,濕盡衣冠破盡鞋”(見《初到天保獄》)。有時黑夜被解押登程,“路又崎嶇甚不平,跌入深坑危險甚”(見《跌落》)。有時遇到久雨天,路上滿是泥濘,更為倒霉,“鞋破路泥污了腳,仍須努力向前行”(見《久雨》)。其行程貫穿廣西的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共約1000多公里,除了短途搭船或乘火車(從遷江至來賓)外,幾乎都是徒步,歷盡折磨。
在關押所里,“白天黑黑夜沉沉”(見《到桂林》),“二尺闊兮三尺長,四人住此日彷徨。要伸伸腳也不可,因為多人少地方”(見《政治部禁閉室》)。加上夜間監獄為防犯人逃跑,把犯人的一只腳用鐵制鐐銬固定在獄中一個地方,其腳鉗“猙獰餓口似兇神,晚晚張開把腳吞。各人被吞了右腳,只剩左腳能屈伸”(見《腳閘》)。他長期睡在潮濕的泥土地上,關節常腫痛,加上獄中衛生條件極差,“虱冷乘機來夾擊”(見《夜宿龍泉》),故長期睡不好。胡志明在《睡不著》一詩寫著:“一更二更又三更,輾轉徘徊睡不成。四五更時才合眼,夢魂環繞五光星。”
在飲食方面,獄中長期吃不飽,經常“每餐一粥肚空空”(見《同正》),“因為每餐唯有粥,使人肚子戰兢兢”(見《南寧獄》)。有時每餐雖能吃到一碗紅米飯,但“無鹽無菜又無湯”(見《囚糧》)。經常送飯不按時,有時沒有人送飯,只得挨餓。
在獄中,長期不得換衣、洗澡,故身上長了疥瘡,“滿身紅綠如穿錦,成日揮搔似鼓琴”(見《癩瘡》)。身上奇癢難受,整天用手抓,以致傷口紅腫,糜爛化膿,紅紅綠綠。桂北氣候冷熱變化大,胡志明被押解到柳州時,“外感華天新冷熱”,身體不適應,害了一場大病,“囚中害病真辛苦”(見《病重》)。由于獄中受盡折磨,胡志明被關押4個月后,身體“憔悴十年多”,“落了一只牙,發白了許多,黑瘦象餓鬼,全身是癩痧。”(見《四個月了》)。
可以說,胡志明在廣西被關押一年多,過的是“非人類生活”(見《四個月了》)。但是這些對胡志明這位堅強的共產主義者來說,“物質雖痛若,不動搖精神”(見《四個月了》)。他在獄中仍堅持學習革命理論和古詩詞,堅信“想這難關是最后,自由日子來臨”(見《到長官部》)。他經受了這次嚴重劫難的考驗,劫難把他鍛煉得更堅強,“百折不回向前進,孤臣孽子義當然”(見《讀將公訓詞》)。正如他在《自勉》一詩中所寫:“沒有冬寒憔悴景,將無春暖的輝煌。災殃把我來鍛煉,使我精神更緊張。”他在《卷頭》一詩中這樣寫著:“身體在獄中,精神在獄外。欲成大事業,精神更要大。”這些既是胡志明的自勉,也是他在獄中堅強革命意志和崇高革命信念的集中體現。
胡志明寫的廣西獄中詩,不是尋常的詩作,每字每句都是用血淚寫成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老夫和淚寫囚詩”。這些詩,是胡志明光輝一生中一段不尋常的篇章。它不僅真實生動地反映了1942年到1943年胡志明的艱苦戰斗歷程,也客觀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局部面貌,反映了中越人民的戰斗友誼(靖西縣壯族農民楊濤為胡志明帶路,途中犯了嚴重的癆病,病倒在柳州,胡志明賦詩表示惦念),這些詩也可說是一部史詩。
胡志明寫的廣西獄中詩,受到中國和越南人民的喜愛,大家閱讀后,無不受到感動和教育。據當時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共地下特別支部書記左洪濤(公開身份是張發奎長官的侍從副官)說,張發奎讀了胡志明在獄中所寫的詩篇后,對胡志明本人的抗日主張和博學多才十分敬重。越南黃文歡先生也曾對當時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靖西指揮所主任陳寶倉說:“胡志明博學多才,在獄中寫得一手好詩。”
今天,我們重溫胡志明在廣西獄中所寫的珍貴詩作,激起我們對這位中國人民敬愛的老朋友的無限敬仰和深情緬懷。胡志明這種在劫難中鑄就的“鐵”的精神,激勵和鼓舞中越人民為世界大多數人的幸福和增進中越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