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企業要穩定地發展,一定要為今后十年、二十年做打算。招商局今后十年、二十年的賣點是什么?招商科技局就是為招商局今后20年找增長點。”正是招商科技局集團(下稱招商科技)執行董事、前董事長顧立基的介紹,把招商科技與很多國有或民營創投劃清了界限。
自1999年在香港成立以來,招商科技一直專注于高技術領域的風險投資、高技術企業的管理和產業基地的建設。迄今為止,招商科技直接和間接投資超過了120例,涉及I T、通訊、半導體、生物醫藥、新材料、文化傳媒等行業,其中包括中國聯通(600050.S H )、大族激光(002008. S Z )、分眾傳媒、山河智能(002097.SZ)、億緯鋰能(300014.SZ)、中國閥門等多個成功案例。
顧立基津津樂道的是招商科技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中集集團(000039.SZ)。招商局早年投資設立的中集集團自1996年開始,就已經是生產集裝箱的全球老大。即便是金融風暴的情況下,中集也取得了近10億凈利潤的業績。“我們的目標是今后為招商局找出5—10家像中集集團這樣的企業。”
招商科技的創業投資業務正在成為招商局集團新的業務亮點與利潤增長點。“我們的目標,首先是做風險投資,我們的進入成本不用太高,持股大約20%左右,我們只會增加集團的資本金和利潤率。”
除此以外,招商科技的另一大塊業務是做孵化。招商科技旗下有蛇口火炬創業園和深圳創意產業園兩個孵化平臺,為超過200家科技型和文化創意型企業提供了從政策支持、種子期投資、產業配套到生活服務的綜合性創業服務。
作為中國最早的風險投資機構之一的管理者,顧立基對于國有創投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有著怎樣的觀察和思考?
“不熟不投”
招商科技的投資團隊有一個特點,他們大多來自一個產業中不同環節的企業中,由他們成立起來的基金也主要用于投資相應的產業鏈。
“一個合格的投資經理,一方面應該是專科出身,學的是符合投資方向的專業;畢業后最好在實業公司工作過3年以上,對行業有深入的了解;最好學過M B A,懂投資。”實業出身的顧立基,對投資經理的要求更強調“熟悉”和“專業”。
在顧立基看來,VC和PE對中小企業和科技的貢獻是不一樣的,學經濟的、學金融的都可以做P E,但不是什么人都能做VC。
也正因為此,當很多V C在高估值、高收益的驅使下逐漸“PE”化的時候,顧立基卻沒有跟風。“做早期跟做上市前PE花的精力類似,收益卻相差甚遠。你做早期的才投三五百萬最多1000萬,而做晚期的投了三五百萬美元,甚至1000萬美元,這就必然導致很多風投轉做P E。”但是,顧立基認為這種現象終究會在泡沫破滅以后,被市場拉回早期去的。
“不熟不投”是顧立基為招商局科技定下的一個基本投資策略,因此,基金經理必須是熟悉相關產業的人才能勝任。
目前,招商科技旗下已有四只投資基金,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投資方向。幾乎每只基金都是投資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比如,招商科技有一只基金就主要用來投資手機相關產業,包括手機芯片設計、手機多媒體芯片、手機電源控制芯片、芯片封裝、手機軟件設計等整個產業鏈。該基金先后投資了中芯國際、展訊通信、安凱、科圓、杰群、港門、萬代等項目。
“我們看項目有很多綜合因素,首先是看技術能不能領先,其次是看掌握技術的人能不能把這個技術做出來,這個團隊能不能把這個技術轉化為產業,最后一個因素就是資本市場認不認。”這個經驗的得來,顧立基曾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招商科技在上海投過兩個通信設備企業,其中一家是做以太網(一種基帶局域網規范)接入的,做出來的效果比A D S要好。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中國電信大量采用了A D S技術。所有大的運營商都有惰性,新的技術剛出來,需要5—10年的時間才能檢驗其可靠性。因此我們的投資顆粒無收。”
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為國有企業的企業家,比民營的更辛苦。”顧立基的感慨主要源自去年開始正式實施的國有股轉持政策。
去年6月,為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資委、證監會以及社保基金會聯合印發了《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將上市公司部分國有股份劃轉社保基金,大量具有國有成分的創投機構也被納入轉持行列。
對于國有創投來說,這也就意味著投資成本無法收回、國有資產投資收益大幅減少等問題。回報率的降低,無疑將減退國有創投的投資熱情。
“這不單單是影響一小部分人,而是影響今后中國20年、50年甚至100年的科技創新。如果不改,國有創投對高科技領域的關注就會本能地減少,逐步從前期投資向后期轉移。”
雖然從利潤的角度講,顧立基認為招商科技將利潤交給招商局或者社保基金都是上繳,但是交給社保基金的最大問題是,創投企業沒有現金流了。
按照創業行業的一般特點,創投在被投資企業中參股而不控股。而按照轉持辦法規定,國有創投在項目公司上市前的投資將可能完全轉持給社保基金而一無所獲,連投資成本也無法收回。特別是有些項目如果國有股東(國有出資人)以分紅或自有資金上繳中央金庫的方式進行轉持時,將會導致國有股東(國有出資人)出現現金流緊張的問題。
為了規避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少國有創投選擇通過非國有性質的子基金進行投資,也有一些國有創投通過將國有股轉為民營或者在上市前出售國有基金持有的股份。“我們最近投的一個企業在美國OTC上市了,我們就是以境外公司的名義投的。雖然我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規避了轉持問題,但是國家的創新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創投業需要不斷添柴才行,國有股轉持的出臺卻等于釜底抽薪。”國家發改委財金司金融處處長劉健鈞也在不斷呼吁,但是直到現在,政策絲毫沒有改變的跡象,這成了顧立基心頭的一個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