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本刊記者 王雨佳 出處|《英才》雜志2010年9月刊
嘉賓
袁岳零點咨詢機構總裁
彭劍鋒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嚴介和華佗論箭智慧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
1931年的某一天,剛剛成為眾議員秘書的林登·約翰遜在華盛頓國會山的道奇飯店做了一系列“怪事”:他四次披著浴巾,沿著大廳走到公共浴室沖澡;第二天凌晨,他五次跑去刷牙,每次間隔五分鐘。用以上方法,約翰遜飛快地結交了住在飯店里全部75名國會秘書,并最后成了他們的頭目。
終于在1964年總統選舉中,沒有特殊背景的約翰遜獲得了1820年以來美國總統選舉中最高的普選支持率。“一對一的單獨會面最有可能贏得對方的支持。”約翰遜如是說。
克里斯·馬修斯——這位數十年混跡于美國政壇高層臺前幕后的人寫下《硬球》一書,他將約翰遜的成功,歸因于“零售政治”:“富蘭克林·羅斯福和羅納德·里根借助廣播、電視贏得權力,但約翰遜與他們不同,他多數的‘買賣’都靠‘零售’成交——一次只接待一個顧客。”在美國崇尚張揚的權力秀場上,直接面向大眾的“批發路線”和一對一成交的“零售路線”一明一暗。
同樣,在崇尚“內斂”、“謙遜”的中國,名利場上雖滿是“零售交易”,但“批發商”也同時存在:從渭水邊釣魚的姜尚,到周游列國的孔夫子……現在,越來越發達的傳媒產業和互聯網成就了更多人的夢想。
“中國最牛娛記”張朝陽、屢次登頂珠峰的王石,包括卷入“學歷門”的唐駿……都或多或少的靠著在傳媒“高調”獲得了實惠。一個人在追逐成功的秀場上,“批發路線”和“零售路線”該如何選擇?對于一個企業家來說,又該如何把握“高調”和“低調”?
批發PK零售
主持人:靠面向大眾的宣傳、甚至是做秀而獲得力量的“批發路線”,以及靠一對一深度交流而獲得力量的“零售路線”,哪一種路線更容易獲得成功?彭劍鋒:實際上,成功的基礎還是要靠實力。但一個沒有特殊背景的,有一定能力的人才,想要成功,必然要營銷自己,去做“批發”。人才也像是商品,只有向更多人張揚你的價值,有了品牌,你才能增值。另外,對于用人單位來講,錄用了一個有品牌價值的人,能讓單位獲取更多資源。比如,陳天橋用唐駿,主要是影響資本市場,拉升股價。
并不是每個成功的人物都能把實力與營銷的比例把握得非常好。我認為,70%的實力加30%的包裝,是打造個人品牌比較合適的比例。如果完全沒有泡沫,人才就成了壓縮餅干,不好看,也不好吃。要知道只有到了困難時期,人們才會去吃壓縮餅干。而泡沫太多了,人才成了發面,也適得其反。
袁岳:真正的成功人士,必須同時兼備這兩種能力。如果只是靠忽悠,你可以去當相聲演員,但是你當不了領袖;如果你純粹是一個內斂的、不善于交易的實干家,你可以負責一兩個項目,但你當不了CEO。雖然約翰遜善于“零售”,善于組合資源,但是他也通過了選舉的洗禮,他的演講和辯論能力同樣非常強。肯尼迪的“批發”做得比較好,但是,他的背后有強大的肯尼迪家族,擁有很好的資源。
精英VS草根
主持人:那么,不同背景的人,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成功之路?
彭劍鋒:任何人的成功都無法復制,這是一個嘩眾取寵的命題。人的成功跟他的個性、能力、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人的奮斗精神,某些智慧是值得學習的,但是成功之路上的機遇怎么可能復制呢?
目前,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資源還是控制在精英階層手中。在美國,公共關系資源、社會資源、政治資源,都是幾個大佬控制,代代傳承。
“零售”也是很重要的能力,也有很深的學問。而草根是沒有資源的,要靠自身能力去和別人交換,他不給自己加點泡沫,那就只能守株待兔,而遇上“明主”賞識的幾率極小。
嚴介和:世界是屬于精英的。實際上,一個人成功與否,在他出生的時候就注定了。祖祖輩輩都是精英的人,家族有著名望、地位、資源,還有良好的基因。這樣的人無論去批發還是零售,都比較容易獲得成功。現代社會的龜兔賽跑,贏的一定是有優良基因的兔子,烏龜再怎么努力也沒用。
袁岳:這種選擇沒有一定之規,每個人都不同。就出身而言,如果是出身于精英階層的人,無論批發還是零售,他會趨向于平和從容。但是一個草根出身的人,他可能很自卑,他不敢去張揚,但是他的競爭意識很強,不顧一切的想要壓倒別人。所以,他首先要搞零售,去認識有用的人,甚至去搞陰謀。
高調PK低調
主持人:越來越多企業家張揚個性,敢于“秀”。對于企業家“做秀”,該如何評價?
嚴介和:現在,光會忽悠、做秀的騙子太多了。草根出身的人總是努力把自己裝飾得特別光鮮,最終,謊言肯定會被拆穿。
彭劍鋒:對于草根出身的人而言,想要靠著“高調”的做秀成功,是有風險的。中國這個環境是不允許明星持續走紅,你娛樂了百姓,百姓就會娛樂你。你要娛樂大眾,你就得把自己拔的很高,給自己很多的光環。但是人都是有缺陷的,越優秀的人越有缺陷,做事越多的人把柄越多。人家抓住你一個缺陷娛樂你,你就完了。所以人要適度批發自己,遵循七成能力,三成泡沫的原則,不要過度批發。
主持人:在當今的中國,對于一個企業家而言,低調好還是高調好?
袁岳:秀只是宣傳手段,決定一個人高度的,還是實力。
一個人選擇高調、低調,要看這個人面對的是哪個群體。人們都說張朝陽高調,馬化騰低調,我并不同意。他倆只是做事風格不同,“秀”的策略不同。高調是在秀,其實低調也是一種秀。張朝陽看似高調,但是,有某些時期又極其低調,完全不出現。馬化騰不會去主持節目,但是也有高調的時候,他會去參加高端活動,與他認為有分量的媒體打交道。
領導人必須要秀,否則就不可能成為領導人。一個大公司的老板,怎么去控制那么多的員工?怎么讓合作伙伴、投資者相信?我見過很多企業家,他們只有一個地方有區別:要不要直接對普通大眾說話。他們都屬于批發型,只是,有的做一級批發,有的做二級批發。
彭劍鋒:如果一個企業的產品面向大眾,企業家就要直接秀向大眾;如果是B2B的企業,企業家就可以小范圍的秀。
如果拋開這些,真正的領袖人物的選擇和他的價值觀直接相關。企業家的貢獻不僅僅是做好企業,他還有一種使命:把這個企業的最優實踐經驗,讓別人去學習,帶動更多企業發展。在這方面,柳傳志、任正非都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