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與貨幣市場的發展需要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評級機構。
從評級技術上而言,國內的評級機構欠缺獨立發展能力。中國評級市場具有信用評級資格的機構共5家,其中4家已被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三巨頭以參股或簽署技術服務協議,實際上神經中樞已在國際三大評級機構。
不僅如此,國內評級機構欠缺獨立品格,成為地方政府與上市公司的奴仆,正如許多中介咨詢機構的角色。
2009年山西煤礦整合的過程中,整合方式和評估價格爭議極大,民營煤礦基本沒有發言權,且評估價格遠低于市場價。對評估價格的爭議,山西省有關部門回應,所謂的“賠本賣礦”,主要因為煤礦主之間屢次不合法的私下倒賣,況且有些礦僅交一半的資源價款,價款補償沒有討價還價余地,避免煤老板心存幻想而觀望。2006年《法制日報》發文,指出“煤礦安全生產評估發證竟成官員發財‘商機’”。市場人士普遍認為,評估機構被地方政府玩轉于股掌之間。
國內的資產評估機構在評估資產時的高估或者低估往往成為上市公司圈錢的幫兇。前有億利采礦權作價61億元,后有冷湖濱地采礦權作價56億元,一些資產評估機構的誠信蕩然無存。
國際評級機構就是因為貪婪而走下神壇。全球次貸危機暴露出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道德瑕疵,三大評級機構的國際形象轟然倒塌。
歐洲對三大評級機構極端不滿。他們受到嚴厲指責,在歐債危機爆發前,高估了發達國家的主權債務評級,對于希臘、葡萄牙等國危險的財政狀況充耳不聞,寄希望于歐元給這些高負債國托底。在危機爆發后接連下調評級,使歐洲主權債務市場風雨飄搖。
今年5月,歐盟委員會表示,考慮到評級機構所作評估給金融市場帶來的巨大影響,應進一步加強對評級機構的監管。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薩科齊發表聯名信,建議歐盟重新審查評級機構的評級方法、公布評級結果的方式,以及它們對金融市場穩定的影響,并建議成立歐洲自主的信用評級機構,以免受制于傳統的三大評級機構。
評級機構很重要,是全球資本與貨幣市場定價不可或缺的要素,左右著幾萬億的市場資金流向。以穩健投資為主的養老基金、公益基金在進行金融產品投資時大都有相關規定,要AA甚至AAA以上才能進行投資。評級機構間接掌握了企業融資、投資者投資的方向。而某國發放主權信用債時,債息的高低也取決于三大信用機構的評級。
從1994年開始,標準普爾對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連續10年一直維持在BBB級。標準普爾的評級,直接導致我國所有企業和金融機構,普遍成為“不值得信任”的BBB以下“投機級”。直到2004年,標準普爾才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調升至BBB+;2005年調升為A-;2006年調升為A。這也導致我國大型企業境外上市不得不支付數百億美元的隱性成本。
7月11日,我國專業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在京發布2010年國家信用風險報告和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這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個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第一次向全球發布的國家信用風險信息。
不過,即便是在歐洲也難以在短期內形成具有公信力的評級機構,原因在于,歐洲的金融市場遠不如美國發達,美國的評級機構經歷了百余年的歷史,非朝夕可成。顯然,中國的評級機構想得到國際市場認可,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評估機構與中介機構要發展,不能受制于政府,受制于企業、受制于利益,同時必須有發達而自由的金融市場,而這些,需要對獨立
市場經濟堅持不懈的追求。
(作者系知名財經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