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陣子張亞勤迷上了電視劇《三國》,吳蜀魏之間的競爭與聯合、制衡與博弈,其實像極了今天的微軟、蘋果與谷歌這三家IT公司之間的關系。
微軟曾經是全球IT業的絕對霸主,過去幾年它的江湖地位卻不斷地受到來自蘋果、谷歌的挑戰。一個是老牌競爭對手——蘋果成立于1976年,僅比微軟晚一年,亦敵亦友20多年;一個是新進明星,2007年才迎來成立十周年生日的谷歌,從事的是曾被微軟當作“小業務”的搜索引擎。
這兩個對手不斷地給微軟制造著麻煩:從ipod、iphone到ipad,蘋果每隔一段時間總能推出又炫又酷的明星產品;谷歌則高舉“開放、自由、免費”的大旗,在搜索這個平臺上向四周延伸。
盡管這三家公司在全球都擁有無數的粉絲,但在此消彼長的競爭過程中,對他們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常將微軟的穩健與保守劃上等號,而蘋果、谷歌的酷炫歸之為創新。
今年5月26日,蘋果以2221.2億美元的總市值超越微軟的2191.8億美元,但蘋果的超越是短暫的。從7月份最新公布的財報來看,微軟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利潤總額達到45.2億美元,總營收達160.4億美元,這一業績刷新了公司季度盈利新紀錄;反觀蘋果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利潤總額達到32.5億美元,總營收157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水平,卻未能如預計一般超過微軟。微軟首席財務官克萊因表示,微軟得以實現突破性的利潤增長,在于產品銷售持續快速發展以及對生產成本的控制。
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則稱微軟將更專注于推出新產品和提高盈利能力,還強調微軟仍然是盈利能力最強的科技企業:“競爭還將持續很長時間。我們的競爭對手很優秀,但我們本身也非常擅長競爭。”
“如果認為微軟缺乏創新,那么外界對微軟的perception(感覺)是錯誤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告訴《英才》記者。
過去和微軟比肩的是思科、IBM,現在是蘋果、谷歌,每隔五年微軟身邊就會有一個或者幾個不同的競爭對手,“也許再過十年,我們還在最前端,可是和我們競爭的公司,就不在那兒了,這是因為微軟一直有研發,有創新。”張亞勤說。
現在 做好三件事情
自從現任CEO鮑爾默2000年接替比爾·蓋茨,媒體對鮑爾默的質疑之聲就從沒間斷過,認為其執掌的微軟主要業務仍局限在蓋茨時代的視窗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缺少創新。對于他的戰略及其他本人總是喋喋不休。
當人們在盛贊蘋果新推出的平板電腦ipad成為市場的搶手貨,平均每3秒鐘就能賣出1臺時,可能會忽略了Windows 7的成功。它在上市后9個月內已售出1.75億份,相當于每天售出60萬份,每秒售出7份,速度比賣得最好的Window XP還要快兩倍。
張亞勤認為,對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好三件事情:創新、產品和利潤。
從Windows 7、Office 2010,到Xbox 360、Windows Phone 7、云計算,在張亞勤的眼中,不管是微軟現在的產品,還是即將推出市場的新產品,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創新成分上說都是微軟歷史上最多的。
由于Windows 7操作系統的強勁表現,整個2010財年,微軟營收達到創紀錄的624.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7%。微軟2010財年運營利潤為241.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8%。微軟2010財年凈利潤為187.6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9%;每股攤薄收益為2.10美元,較上年增長30%。
微軟的服務器與工具軟件比Windows更隱蔽地躲藏在人們通常的視線之外,從銷售額上看它已經是微軟最大的業務板塊,今年超過150億美元。當張亞勤1999年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時,他記得微軟剛進入此行業,它還只是不到30億美元的小業務。
那會兒,微軟也剛剛做Xbox不久,在持續近十年的研發投入后,今年初,Xbox超過索尼、任天堂,成為全球最大的游戲平臺,2010年的利潤也將超過10億美元。
“所以,說微軟的產品還主要是Windows,Office,這是不準確的。”張亞勤說,微軟旗下的hotmail是全球最大的郵箱,MSN是全球最大的即時通訊工具。
當然,張亞勤承認微軟在過去十年中,也走了一些彎路,搜索引擎和移動領域是兩個最大的失誤。
微軟最早涉及搜索業務時,google.com這個域名還沒有設立,但是由于只將搜索看作一個工具,它喪失了發展的良機。此后,經歷MSN搜索、Live搜索等數次改名,直到2009年6月推出了必應搜索。推出市場12個月后,必應在美國市場的份額提高了88%,從最初的5.25%提高到12.7%。《紐約時報》撰文指出,必應在服務和搜索技術上的不斷創新開始贏得更多用戶的青睞,也給谷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谷歌在網頁設計上甚至已經開始“模仿”必應的彩色背景。
如果說在搜索領域出現了戰略的失誤,在移動領域微軟的落后可能更多由于執行層面的問題。2009年2月,將Windows Mobile改為Windows Phones,重新進行品牌包裝。按照計劃,今年底微軟將正式發布Windows Phone7,能否縮小與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在手機操作系統的競爭差距,還是個未知數。但張亞勤認為,現在這個領域的競爭才剛露端倪。
《紐約時報》在評價蘋果市場超越微軟時寫到,“華爾街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而新的時代也已開始:全球科技含量最高的產品不再是你桌上的,而是在你手中。”微軟顯然不會輕易放棄移動互聯網領域。
張亞勤顯得很樂觀,“移動互聯領域的競爭才剛剛開始”。最重要的是,微軟依然是最賺錢的IT公司。整個2010財年微軟收入624.84億美元,利潤187.6億美元均創歷史新高,比蘋果與谷歌兩家凈利潤的總和還多,蘋果為57億美元,谷歌為65億美元。
未來 云端的競爭
除了搜索與移動領域,微軟正在加大投資的力度,云計算是微軟布局未來更為重要的戰略。鮑爾默最近表示,公司將用兩年時間,將80%的研發資源放在云計算上。
三四年前,微軟已經開始這樣一個大的轉型,去年它正式發布了全新的云計算平臺——W i n d o w sAzure,希望在互聯網架構上打造的這個平臺,能將Windows真正由P C延伸到“藍天平臺”上,產生一個全新的“云產業”。這樣的轉型將是顛覆性的。
它將能為企業提供包括計算、存儲在內的各種資源,提供動態的數據服務和云計算平臺。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能大大減少服務器等IT的投入;對大企業來說,能使各地的資源運營得更加有效,改變企業的運營架構。
2009年11月,微軟云計算平臺Windows Azure還沒有一個付費用戶,半年后已經有一萬個公司付費用戶。
“大的云平臺只會有幾家大公司可以做,微軟將是其中的一家”,張亞勤說,而兼容性將是微軟的一大優勢,這包括公有云與私有云的兼容,端和云是兼容,開發的工具是一樣的,開發的環境也是類同的。手機、PC、電視,加上云,這“三屏一云”的操作系統、開發工具、語言、數據、格式需要是互相兼容的,用戶的體驗也將是一致的。
在藍天平臺上,微軟堅持開放原則,支持并鼓勵合作伙伴在“藍天”上用子件和第三方子件(甚至包括Linux在內)開發出自己的應用,甚至是搭建出自己的云計算服務平臺。
谷歌也在積極布局“云”上的競爭。2009年11月18日,谷歌將在全球同步推出它的第一款P C操作系統Chrome OS,之前它已經推出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
依靠傳統軟件,沒有充分地擁抱互聯網,這是輿論時常對微軟的批評。張亞勤對此的回應是,技術方面,Windows里面集成了多年的創新,要想超越是很難的。根據調查,微軟的生態系統包括52個國家近70萬家硬件、軟件、服務和渠道公司,以及使用微軟軟件的終端用戶。
最近,微軟推出了網絡版的Office2010。Office原來是放在桌面上,現在放在云里。雖然在全球市場預裝的這款軟件是簡化版,只包含Word和Excel兩款軟件,但對于慣常通過銷售占據桌面的微軟來說,算是不小的突破,也是對谷歌的一次回擊。
十年前,就有人告訴張亞勤,軟件即將消失,他當時為此寫了一篇文章《soft is service》,認為軟件會向服務轉變。
“服務化”是軟件產業的一個趨勢,通過云平臺,一些原先無法實現的功能,像在線地圖、信息搜索等得到實現,獲得的渠道也多元化,可以采取在線服務、隨需租用等多種形式。來獲取新的軟件+服務。
但軟件并不是消失。端+云+服務,在張亞勤看來,一個都不能少。他說,Windows、Office將來的幾年還會很賺錢,“云計算給微軟提供了新的商業機會,以后云服務能賺錢,端、PC也還在賺錢”,未來微軟的產品都將提供本地和云里兩個版本。
十年 造就創新鏈條
今年1月,成立四年的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更名為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張亞勤開玩笑地說,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成為這個集團“物理上的總部”。
對微軟這樣一家保持著快速增長的高科技企業,研發一直是它的動力引擎,全球有10萬人左右,其中5萬人是在做研發。
1999年,張亞勤回國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出任該院首席科學家,第二年即成為中國研究院院長。2000年,張亞勤首次獨立向比爾·蓋茨匯報工作,50多人的研發團隊貢獻了80余篇論文、40項美國專利、60項新技術,這讓老板很驚訝。
轉眼十年過去,基礎研究已經是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很小的一部分,只占不到十分之一。它的職責范圍也從原來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延伸到從基礎研究、技術孵化,再到核心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合作,形成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創新鏈條。
微軟在華的研究經費提高到原來的100倍:第一年500萬美元的費用沒有花完,而去年的研發投入是5億美元,并在美國之外建立了一個最大的研發團隊。
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的時候,張亞勤說,發表這么多文章、申請了這么多專利,但是十年后沒有人記得這些東西,人們記得的是你從無到有做出來的東西,能否真正改變這個世界,成為人們永遠無法離手、生活中必須依賴的一部分。
在最新版本的Windows 7里,有很多像視頻的編輯系統、播放系統等,都是中國的研發團隊做出來的,這些產品雖然有一些影響,但張亞勤覺得其影響的幅度和力度還不夠。這正是未來最大的挑戰。
十幾年來,微軟在中國從早期的市場中心、銷售中心、創新中心,發展成為一個戰略中心。微軟在中國的機構甚至比美國還全,因為這里還多一個制造業務。
微軟也是中國最大的軟件發包商,那些國內本土合作伙伴們,也逐漸的一個個從小樹成長起來。文思、海輝等都紛紛上市,文思還成為超過十億美元市值的公司。甚至直到今天,微軟的業務還占他們總業務額的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和微軟這樣的軟件巨頭合作中,從管理的開發流程,對本土企業的整個質的提升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十年前,中國基本上沒有上千人的軟件企業,五年前最大規模的軟件企業也最多5000人,現在東軟集團等好幾個本土軟件企業都超過上萬人的規模。有數據顯示,微軟在中國自身的員工及生態系統中的IT人員占中國IT總從業人數的三分之一。
這些本土軟件公司與微軟的合作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只是單方向地接微軟的外包訂單;第二階段,利用自己的技術,幫微軟做一些產品和解決方案;第三階段,利用微軟的產品產生更多的業務。第三種模式雖然目前還不是主流,但卻是國內的大軟件公司現在更為感興趣之處。
人才、技術、產業合作,正是微軟在中國的三大輻射作用。微軟的兩大勁敵……谷歌和蘋果在中國戰略上的投入和重視遠不及微軟。在這一點上,微軟顯示出成熟企業的深謀遠慮。
十年 造就創新鏈條
今年1月,成立四年的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更名為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張亞勤開玩笑地說,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成為這個集團“物理上的總部”。
對微軟這樣一家保持著快速增長的高科技企業,研發一直是它的動力引擎,全球有10萬人左右,其中5萬人是在做研發。
1999年,張亞勤回國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出任該院首席科學家,第二年即成為中國研究院院長。2000年,張亞勤首次獨立向比爾·蓋茨匯報工作,50多人的研發團隊貢獻了80余篇論文、40項美國專利、60項新技術,這讓老板很驚訝。
轉眼十年過去,基礎研究已經是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很小的一部分,只占不到十分之一。它的職責范圍也從原來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延伸到從基礎研究、技術孵化,再到核心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合作,形成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創新鏈條。
微軟在華的研究經費提高到原來的100倍:第一年500萬美元的費用沒有花完,而去年的研發投入是5億美元,并在美國之外建立了一個最大的研發團隊。
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的時候,張亞勤說,發表這么多文章、申請了這么多專利,但是十年后沒有人記得這些東西,人們記得的是你從無到有做出來的東西,能否真正改變這個世界,成為人們永遠無法離手、生活中必須依賴的一部分。
在最新版本的Windows 7里,有很多像視頻的編輯系統、播放系統等,都是中國的研發團隊做出來的,這些產品雖然有一些影響,但張亞勤覺得其影響的幅度和力度還不夠。這正是未來最大的挑戰。
十幾年來,微軟在中國從早期的市場中心、銷售中心、創新中心,發展成為一個戰略中心。微軟在中國的機構甚至比美國還全,因為這里還多一個制造業務。
微軟也是中國最大的軟件發包商,那些國內本土合作伙伴們,也逐漸的一個個從小樹成長起來。文思、海輝等都紛紛上市,文思還成為超過十億美元市值的公司。甚至直到今天,微軟的業務還占他們總業務額的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和微軟這樣的軟件巨頭合作中,從管理的開發流程,對本土企業的整個質的提升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十年前,中國基本上沒有上千人的軟件企業,五年前最大規模的軟件企業也最多5000人,現在東軟集團等好幾個本土軟件企業都超過上萬人的規模。有數據顯示,微軟在中國自身的員工及生態系統中的IT人員占中國IT總從業人數的三分之一。
這些本土軟件公司與微軟的合作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只是單方向地接微軟的外包訂單;第二階段,利用自己的技術,幫微軟做一些產品和解決方案;第三階段,利用微軟的產品產生更多的業務。第三種模式雖然目前還不是主流,但卻是國內的大軟件公司現在更為感興趣之處。
人才、技術、產業合作,正是微軟在中國的三大輻射作用。微軟的兩大勁敵……谷歌和蘋果在中國戰略上的投入和重視遠不及微軟。在這一點上,微軟顯示出成熟企業的深謀遠慮。
●《英才》對話
“IT業創新的三個趨勢”
《英才》:隨著云計算時代的到來,微軟與蘋果、谷歌之間的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嗎?
張亞勤:現在IT的架構,這三個公司是有一個特別激烈的競爭。但由于在云、端,每個公司采取的方式不一樣,彼此之間競爭也不太一樣。微軟過去和谷歌競爭得很厲害,谷歌和蘋果是最好的伙伴,但現在他們也開始競爭了,而我們和蘋果也有一些合作。
《英才》:你如何評價微軟在其中所處的位置?
張亞勤:微軟有一個挺好的位置,我們相對多元化,端和云都存在。
《英才》:谷歌和蘋果兩個誰對你的威脅更大?
張亞勤:這個很難講,也看我們到底在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在端這方面,微軟還是堅持開放的平臺,做軟件的平臺。蘋果完全是垂直的,大家各有優勢,也面對不同的客戶需求。
《英才》:整個IT的趨勢是變得越來越開放嗎?
張亞勤:IT產業最早的時候完全是垂直的產業鏈,一個公司將芯片、硬件、軟件、用戶界面全部都做好。到了PC時代,變成完全是橫向的,一家公司要不做PC,要不就做應用軟件、芯片、主板。到了云時代,開始變成矩陣式的。蘋果說它完全封閉也不對,它的應用平臺App store是開放的,Google端也是相對比較開放。IT產業界正在經歷激動人心的轉型時代,爭奪不僅在移動終端上,而且會走到移動、PC互相平臺的競爭,而且贏家不會很多家,只會是幾家。
《英才》:有人覺得谷歌比微軟要開放得多,你認同嗎?
張亞勤:微軟沒有花太多時間講我們的長處,其實我們開放的比例絕對比業界的同行要高。比如,Windows,我們對中國政府、大客戶都是開放,他們可以看到每行代碼。而且微軟很多技術專家、科學家參加世界各地的學術會議,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這在其它公司是比較少見的。
《英才》:接下來五年,我們會看到哪些新的產品?
張亞勤:從技術上來講,我可以將PC放到手機里去,再過幾年這是很簡單的事情。現在看手機的計算、存儲、通訊功能,比五年前ipod還小。這時候,PC的東西可以放到移動里面,移動的也可以放到PC里。高端和低端正在往中間走了,到底誰會占領這么一個平臺,這是很大的一個問號,我相信微軟會,這是很健康的競爭。
《英才》:IT業的創新有哪些趨勢?
張亞勤:有三個趨勢:多元化、更快的周期和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