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樓、下樓;東宮、西宮。
這是中金人和高盛高華之間最常開的玩笑,他們所謂的就是兩家公司之間人員的頻繁“互換”。
上樓、下樓乃是舊話,是指高盛、高盛高華沒有搬到金融街新址以前中金、高盛同處國貿的場景。彼時經常會有人員跳槽到對方公司,乃至于一段時間內,同為一個單位的人員在電梯內打招呼都直接問:上樓了還是下樓了。東宮、西宮則指現今兩家金融業大佬之間“斬不斷”的聯系。東宮是指在國貿依舊辦公的中金公司,而西宮則是指已經遷址到金融街的高盛。
而今東宮的當家“花旦”跳槽到了西宮。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已經確認將轉投高盛。
經濟學家“出軌”
“哈博走不意外,去高盛高華多少有些意外?!币晃还^銘的同事不解道。
此前一直被認為是央行貨幣二司司長熱門人選的哈繼銘突然改投高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哈繼銘的履歷可謂是標準版的在華投資銀行經濟學家路徑。先是名校求學,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管理學碩士和學士,美國堪薩斯大學,經濟學博士。隨后開始“仕途”,1999—2004年,先后履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印度尼西亞代表、香港金融管理局經濟研究部高級經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高級經濟師。2004年4月之后則一直擔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在中金擔綱首席經濟學家過程中,哈繼銘可謂是“慢熱”,既不同于其他外資投資銀行經濟學家的“語不驚人死不休”,也迥異于其前任許小年的爭議不斷。
在中金內部被稱為“哈博(哈勃)”的他行事、為人、作文乃至提出觀點都相當謹慎。不過,經過多年經營和中金的支持,哈繼銘逐步建立起了一支在市場上頗具影響力的宏觀研究團隊,并在宏觀研究領域漸漸樹立權威,更由于其屢屢傳出與央行“閃婚”的可能性,使其在經濟學家領域顯得與眾不同。
2009年中,市場上一度傳聞哈繼銘將履新貨幣政策二司司長一職。該司的職能與貨幣政策司有所差異,將主要負責人民幣國際化的相關問題及政策的制定。再早之前,有關哈繼銘為央行新司局負責人的熱門候選人的消息也塵囂甚上。
不過,官員之路未走,轉型之路已啟。據悉,哈繼銘此番將步龔方雄的后塵,由經濟學家轉行改作投資銀行家。哈繼銘的職位在高盛內部也是出人意料,據稱,哈繼銘以投資銀行家身份出現,其具體職位恐將擔任中國投資銀行業務的相關負責人。
經濟學家轉行做投資銀行業務近來蔚然成風。在中國區最成功的當屬摩根士丹利的斯蒂芬·羅奇,而此前影響最大的當屬摩根大通的龔方雄。
拋開中金和高盛的關系暫且不談,此番延攬哈繼銘凸顯出投資銀行中國區業務回暖跡象非常明顯。
哈繼銘在出任經濟學家時表現出眾,且和國內很多機構,特別是監管部門相處融洽,因此,出任投資銀行業務的主管對于高盛和高盛高華而言是如虎添翼。
從目前的情況看,外資投資銀行在華業務發展其實正在進入一個“瓶頸期”: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越來越少的大型項目;越來越多的合資投行,越來越緊俏的高端人才;越來越深入的業務切入,越來越嚴格的政府監管、媒體監督和民眾“喧嘩”。投資銀行很來錢,但越來越難做的事實已經讓外資投行認識到本土精英人士的重要性了。
強敵環伺之下,高盛、高盛高華顯然要“未雨綢繆”,而作為純粹的人才行業,投資銀行業務上的此消彼長說到底就是人。哈繼銘顯然得到的期許要更多,而高盛亦認為他可堪此任。
比較傳統的投資銀行人士,經濟學家轉型的優勢在于:早期和監管機構、機構投資人乃至媒體均建立其比較融洽的“私人”關系,尤其是有中金背景的哈繼銘,其與中央政府、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聯系絕非一般外資投資銀行可以相提并論。
同時,縱論經濟形勢、商談國家大政的經濟學家往往具備比較高的社會知名度,這更容易被客戶接受。
從業務角度講,宏觀經濟研究出身的投資銀行家往往具備傳統銀行家所欠缺的學者氣質和對市場環境的敏感把握,因此,這些人在接受投資銀行業務后的業務能力一般都可以得到認可。
挖角大戰
不過,“八卦”的業內人士更把此舉看作是高盛、高盛高華對中金當年挖角梁紅的“報仇雪恨”。
2008年下半年,投資銀行不太平。剛剛赴任中金一月有余的李劍閣開始了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挖墻角。
8月24日,當時擔任高盛資深經濟學家梁紅離職,而新東家就是中金。同在8月,原巴克萊資本大中華研究主管黃海洲也投身中金任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就此,在中金公司內部將形成以哈繼銘、黃海洲、梁紅為核心的有IMF背景的“豪華”團隊。
轉投中金,梁紅的動作多少還是讓人出乎意料。隨后,梁紅也開啟了轉型之旅。她在中金擔任董事總經理,具體負責中金公司資本市場部的工作。在中金,梁紅以其自身的學識和在政、商、學界的廣泛關系,為中金在業務上增色不少,也讓人艷羨。
從資歷上看,擔任中金首席策略官的黃海洲當屬“老大”。黃海洲畢業于印第安那大學,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長達七年,并在多個部門擔任要職。黃海洲曾因為為中國金融改革獻言進策備受國內外相關人士的贊嘆。而其放棄巴克萊銀行高薪回到國內時亦引起廣泛的關注。
此三人皆擁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專業訓練,同時也由于工作的原因,對中國市場的看法往往通過國際視角出發,不同于其他分析機構。
“這三個人如果聯手,中金不光是研究實力、包括投資銀行、資本市場等諸多領域都將得到加強。特別是在維護國內外客戶關系上,這三個金字招牌的實力不能小覷。”一家外資投行研究部人士坦率地表示。而今,哈繼銘的離去讓鐵三角變成了二人轉。
中金在某種程度上都快成了高盛、高盛高華在華業務的“黃埔軍?!绷?。
2006年高盛高華創建伊始,作為國內當時唯一可以和外資抗衡并具備國際操作能力的公司,中金便成為“挖角”的不二選擇。而高盛和中金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讓“挖角”順理成章。
高盛高華是高盛集團和其在中國地區的戰略合作伙伴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于2004年12月共同出資組建。而其管理層的名單幾乎就是中金創始團隊的名單:董事長方風雷,“中金公司”的創建人之一;首席執行官蔡金勇,1995年加入摩根士丹利,先后在紐約、香港和北京辦事處工作,并在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職;首席財務官李群梅,曾在中國國際金融有限責任公司工作六年;合規總監李臣及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宋冰。
在高盛高華內部,幾乎所有部門都有中金的影子,甚至很多部門的負責人直接就是中金的領導過來,然后帶一批隊伍直接開始工作的。
投資銀行本身就是一個人員流動極頻繁的行業,“來來往往”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引發中金人員流動的原因則很多種。在薪酬上,中金與外資投行相比并無優勢。外資投行采取的都是全球支付體系。
“還有20多歲的投行人員,跳槽到外資投行后都獲得執行董事級別,在投行體系,級別的上升會導致工資巨大的提升。”知情人士說。
本土的投資銀行家其實越來越值錢了。